傳說,在林潤猶豫不決之際,夜得一夢,夢見媽祖告之:“公信忠誠,彈劾嚴嵩,奏本一上,必得批準。”
林潤夢醒,覺得是媽祖神示,於是大膽上書,彈劾嚴嵩。果然得到了皇上的準奏,除滅了嚴嵩。林潤為民除害,天下稱慶!朝廷為媽祖建廟於涵江,四時祭祀,以謝媽祖懲惡除奸之恩。
傳說在明代,草寇頭子李魁奇,率眾作亂,出沒於東南沿海一帶,結夥入侵湄洲對岸的吉蓼寨城抄掠,為害州郡,殺戮百姓。後來船隊又開到湄洲島,企圖搶掠。
湄洲百姓擁神於海邊,告示此乃媽祖故鄉,不得侵擾,但是李魁奇不予理睬。後來媽祖托夢李魁奇:“你焚掠吉蓼城,為禍酷烈,今再欲擾我父母之邦,若不速退,將殲滅你們。”
李魁奇仍嘯聚滋擾,不久狂風巨浪,蕩散他的船隊,李魁奇才害怕起來,認罪乞求寬宥,風浪才平靜下來。為此,李魁奇再備牲禮香花,到湄洲媽祖祖廟拜伏神前,表示甘心悔過。
[旁注]
市舶司 我國古代官署名。負責對外貿易之事。唐時對外開放,外商來貨貿易,廣州等地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朝廷在此設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節度使兼任。始於唐,盛於宋,至明末逐漸消失。清時設海關而廢市舶司。
秀才 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隻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
欽差 我國明清時期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係臨時差遣。欽差一詞始出於宋元時期,但欽差作為一種代替皇帝巡守監察的臨時官吏,卻始於明時的鹽政巡查。
鄭和 (1371年~1433年)原名馬三保。出身雲南鹹陽世家,明朝偉大的航海家。任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神位 宗教界神仙的排位順序,每一個神仙的順序位置,稱為一尊神位。在宗廟祠堂或獲祭祀時,都有為祭祀的神明設立牌位。神位的尋找以門的位向來確定伏位,即大門開在何方,就以該方位為神位。
祭海 漁民每泛出海之前的祭祀儀式。祭海時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祇,燒化疏牒,俗稱“行文書”。然後由老大將杯中酒與盤中肉拋入大海,稱“酬遊魂”,以求出海打魚時平安無事。祭祀時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時,放在船上。
碑刻 指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一般理解為用書法體刻在碑石上的書法。是將書寫好的墨跡複寫於平整的石板、石壁或木板上,然後鐫刻而成。
太監 又稱宦官。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專供古代皇室役使的官員。宦官製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
詔書 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製的國家後,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製,唐、宋曾廢止不用,元代又恢複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漕運 是我國曆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製度。在我國古代曆代封建王朝,會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
祥雲瑞氣 舊時認為天上彩色的雲氣為吉祥的征兆,故稱祥雲瑞氣。在道教文化中,認為當神仙降臨的時候也會出現祥雲瑞氣,是吉祥的征兆。
禦史 我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禦史,自秦朝開始,禦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閱讀鏈接]
明代小說家羅懋登的《西洋通俗演義》中就根據鄭和下西洋遇到媽祖幫助的事情描述了一個故事。
故事中說,鄭和率舟師在大海中航行遇到風浪,遭遇烏天黑地,浪滾濤翻。狂風刮地而來時,鄭和與王尚書跪道:“信士鄭某、王某,恭奉南贍部洲大明國朱皇帝欽差,前往西洋,撫夷取寶,不料海洋之上風狂浪大,寶船將危,望乞天神俯垂護信。回朝之日,永奉香燈。”
禱告已畢,隻見半空中劃喇一聲響,響聲裏吊下一個天神。天神手裏拿著一籠紅燈,明明白白聽見那個天神喝道:“什麼人作風哩?”,又喝聲道:“什麼人作浪哩?”
隻見那個天神喝聲風,風就不見了風,喝聲浪,就就不見了浪。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天氣突然變化,風平浪靜。
媽祖幫助施琅征台成功
到了清代,在1682年,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30000水軍駐紮在平海,準備乘風東渡台灣,收複台灣。
他們來到平海後,正好遇到幹旱,施琅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水源,30000大軍的飲水成了一件非常緊急的問題。
施琅望著士兵們口渴唇裂,萎靡不振的樣子,隻感到心急如焚,夙夜憂歎。他深知,如果不盡快解決水源的問題,那麼,收複台灣的整個作戰計劃就會全部失敗!為此,施琅走訪了當地許多鄉紳和百姓,可是沒有一個人能為他指點迷津。
一天,施琅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來到了海邊,站在一塊巨大的礁石上,舉目遠眺煙波迷茫的台灣島,大海的濤聲帶著他的心事飄向茫茫大海。
半夜,施琅回到了宿營地,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到了天快亮的時候,施琅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做了一個夢。在夢中,媽祖娘娘從天後宮的神龕上走下,微笑著對他說:“施將軍何必如此長籲短歎,水不就在宮門口嗎!”
媽祖娘娘說完,便飄然而去。施琅猛然驚醒,茅塞頓開。
第二天,施琅便帶領士兵來到平海天後宮,果然在宮門口找到一個已經被填了的古井。施琅下令開始挖井。用兩天時間,隻挖了6米多深,奇跡便出現了,泉水汩汩地從井底湧出。
施琅俯身捧著喝了一口,泉水清冽甘醇,非常清爽。為了感念媽祖“賜泉濟師”,施琅欣然命筆,寫下了“師泉”兩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還命人刻下他的《師泉井記》的碑文。相傳,井邊的那個狀如龜頭的石頭,幹旱時,隻要你在龜頭上連磕三下,那麼便會泉湧如潮,永不幹涸。
在平海天後宮宮門的左右各立一通大石碑,左邊便是《師泉井記》,而右邊的《平海天後廟重修碑記》也與施琅將軍有關的另外一個傳說。
在1683年,施琅將軍奉命第二次東渡澎湖,收複台灣。當施琅率領舟師經過澎湖列島的時候,卻遇到海盜竊踞要津,使大軍難以東渡。要收複台灣,首先就要收回澎湖。澎湖既是赴台的跳板,又是征服台灣的前哨。施琅對此早已有所準備,他整頓東征大軍,嚴陣以待。
施琅命令用大炮攻擊,敵人也用大炮返擊。一連打了三天三夜,船上的糧草和淡水快用完了,施琅心裏十分焦急,但想到他們是正義之師,於是斬釘截鐵地說:“正義之師,奉旨征台,合乎天意,順乎民心,不把海盜聚殲,決不收兵!”
這時,施琅將軍回想起去年,得到媽祖幫助尋到水源的事情,更加相信媽祖一定會再次保佑東征雄師。於是,施琅站在指揮船上,拈香朝拜:“祈求天妃顯靈,保佑王師克敵製勝。事成之後,自當厚謝!”
於是,將士們也在戰艦上朝拜媽祖,請求神助攻克澎湖。一時間,30000舟師軍心振奮,紛紛請求將軍下令:“嚴懲為非作歹的海盜,敢冒炮火,視死如歸!”
又打了三天三夜後,施琅和眾將士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施琅將軍再度請求天妃顯聖,並下令三軍將士奮勇殺敵,有進無退。
傳說,這時,將士們好像看見天妃從天而降幫助他們,還有紅麵、綠麵的將軍衝殺在前,勢不可擋。說也奇怪,從這時起,雖然海上煙霧彌漫,但戰艦一路順利,威風凜凜地開進了澎湖列島,並肅清了島上的敵人。占據台灣的鄭克驚聞澎湖失守後,隻好投降。
還有傳說,在未攻克澎湖之前,署左營千總劉春,夜夢天妃告之道:“二十二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灣。”
果然,施琅率領的大軍於二十二日攻克了澎湖。又有傳說,在清軍攻克澎湖那一天,莆田平海鄉人去朝拜媽祖,看見媽祖身上的衣袍都被水濕透了,而她的左右兩位神將,綠麵的千裏眼和紅麵的萬裏耳塗油漆的雙手都起了“泡”。
鄉人們都說奇怪,奔走相告。等到出海漁民回來報告施琅將軍攻打澎湖得到天妃幫助,取得勝利的消息後,人們才知道原來媽祖是率領部將去幫助施琅了。班師回朝後,施琅將軍奏請朝廷封賜媽祖,並且說明了“澎湖神助得捷。”的經過
康熙皇帝聞奏非常高興,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後”,特旨重修擴建平海天後宮,又立下了《平海天後廟重修碑記》。這次,媽祖的封號達到了頂峰,成為“天後”,“天後”稱號是我國古代對女子或女神的最高封號。
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派遣禮部郎中雅虎等人,懷抱著禦香、禦帛到平海天後宮分靈的祖廟湄洲媽祖廟褒嘉致祭。從此,媽祖的海神位置變得牢固而不可動搖了。
收複台灣後,到了1683年,清朝閩浙總督姚啟聖奉旨赴台灣頒布第一道朝廷詔書,但是因為風不順,他估計無法按時到達台灣,可這樣就是欺君大罪了啊!
煩惱的姚啟聖親自來到湄洲媽祖廟祈禱,希望媽祖能夠幫助他順利到達台灣。果然,姚啟聖起航之後非常順利,按時到達了台灣。姚啟聖還朝複命後,為了答謝媽祖,就重修了湄洲媽祖廟,並把重修後的朝天閣改為正殿。
自從姚啟聖重建了湄洲媽祖廟以後,便屢建奇功,後來便晉升為太子太保和兵部尚書,人稱“太子公”。所以,後來人們又將姚啟聖重修的正殿稱為“太子殿”。
湄洲媽祖廟重修完成後,還剩下許多杉木和石料,於是姚姚啟聖又在山門旁蓋了一座廟宇,但一時又不知道這廟宇該叫什麼名字。
姚啟聖想,媽祖貴為天後,雖然手下有“千裏眼”和“順風耳”兩將軍,但還少個手下總指揮。這座新蓋的廟就叫中軍廟吧!可是這位中軍的像該怎麼塑呢?姚啟聖一時想不出,便先回去了,臨走時向媽祖禱告道:“殿已蓋好,少個中軍,媽祖有靈,請自選。”
沒想到姚啟聖回家後不久便病死了。這時中軍殿的塑像剛好完成,於是廟主便請姚夫人到殿祭祀。姚夫人來到祖廟燒香祭祀以後,就來到中軍殿。她對著塑像,想起當時跟丈夫一起來許願的事,一下子眼淚止不住地流。
在場的隨從看到這情景,也流下了眼淚。忽然,有個人抬起頭,看到泥雕像也是滿臉淚痕。大家都非常吃驚。這時,有個隨從昏倒了,口裏喃喃地說道:“我就是姚啟聖,因為去年在媽祖麵前說過中軍殿裏無中軍,所以被媽祖請來鎮殿了。今天見夫人哭得傷心,所以不覺得也流淚了。”
原來是姚啟聖的魂魄在隨從身上附體了。姚夫人聽後“啊”的一聲大叫,立即撲向塑像,想要自盡,想跟隨夫君而去。塑像趕忙往後退了一步,塑像的臉也變成了紅色,而且看上去是滿臉愁容。
事隔不久,有人重新塑了中軍塑像,當時臉上沒有加色,但過了一夜後,塑像的臉就變成紅色了,而且也是帶點憂愁。
這事傳開後,人們推想這個中軍就是姚啟聖的神像。於是,人們便在殿中右邊門前塑了一匹姚啟聖生前最喜愛的白馬,供他來騎,以便他處理事務。
[旁注]
提督 武職官名,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稱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職能分,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清朝共在各地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
鄉紳 我國古代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有一部分人是通過科舉及第未仕、退任或鄉村休閑的官員,還有一部分是宗族元老等,他們在鄉村社會上享有較高的文化地位在社會有影響地位,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鄉紳捍衛儒學的決心和勇氣更勝官吏一籌。
神龕 是放置神明塑像或祖宗靈牌的小閣。神佛龕座位依神佛主次,作前中後,左中右設位,神佛龕多為橫長方形。龕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圖案和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圖像等。
施琅 (1621年~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 1683年率軍渡海統一台灣。
千總 我國古代官名。明代駐守京師的京營兵分為三大營,設千總、把總等領兵官,皆以功臣擔任。後來職權漸漸變輕,到了清代,屬於為武職中的下級,為正六品武官,地位次於守備。
禮部 我國古代官署。從南北朝的北周開始設置,隋唐時期為六部之一,曆代相沿。其中的長官為禮部尚書。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製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太子太保 與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師並成為太子三師,都是東宮官職,西晉的時候設置的官職,均負責教習太子。太子太保保護其安全。
尚書 我國古代官名,六部主官稱尚書,比如刑部尚書、禮部尚書等。尚書令,始於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又稱中書令。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道腦。魏晉以後,事實上即為宰相之任。明廢。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之、憂庵,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傑出政治家,曾擔任福建總督。他當政期間以執法嚴明著稱,也為湄洲祖廟的重修做出過重大貢獻。
[閱讀鏈接]
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福建總督姚啟聖繼平台灣之後,派隨征同知林升率官兵巡邏澎湖列島,並委任為台灣巡撫。九月初五日,林升率兵由湄洲出洋,初六晚到台灣,於九月十六日啟程返航。十八日夜,林升夢見天妃來到兵船之上,有四個人頭戴紅帽跟從,林升問他們是從哪裏來的。他們說,你們船隻將會發生危險,特地來保護你們的。
林升醒後倍加小心。十九日早上,其船隊經過甘砧嶼時,因擱淺而船舵折斷,眾人懼驚萬分,一齊跪拜神壇之前,懇求天妃娘娘庇佑。眾人正在求神之際,忽見鳳冠霞帔的天妃現身,降靈保佑,林升船隊才得以平安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