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女神——拯救海難(2 / 3)

據《元史》記載,元世祖忽必烈為了發展海上貿易,於1278年下詔敕封媽祖為“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媽祖的神格驟然提高,由“妃”升格為“天妃”,泉州的“順濟宮”也隨之改稱為了“天妃宮”。

後來,相傳在公元1280年元世祖派兵征伐倭寇,遭遇台風,官兵漂散,就在這緊急關頭,人們仿佛看到媽祖前來搭救。後來,官兵們曆盡千辛萬苦登陸到了澎湖嶼,上岸後,人們在驚恐之餘都認為是媽祖的神佑才使他們脫離險境,所以上報朝廷。

在公元1281年,元世祖下旨在澎湖設立了天妃宮。從此,在台灣有了第一個關於媽祖的宮殿,元世祖還在那裏設立了澎湖寨巡檢司。

1281年,元世祖再次下詔冊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並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師文為冊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宮舉行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1299年,元文宗下詔書,加封泉州海神為“護國庇民明著天妃”,並且在詔文中直呼媽祖為“泉州海神”,媽祖的海神職位進一步明確了。

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擬定了祭文,並派遣官員到天妃宮致祭,祭文道:

聖德秉坤極,閩南始發祥。

飛升騰玉輦,變現藹天香。

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

民生資保賜,帝室借匡襄。

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從宋代開始到元代,由於帝王的敕封,媽祖的神格不斷升高,同樣促進了媽祖文化的傳播,使媽祖成為了更多出海遠航之人依靠的對象。

[旁注]

宰相 官名,即丞相。我國古代皇帝的股肱之臣,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丞相製度,起源於戰國。秦朝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有時也設項邦,秦統一以後隻設左、右丞相。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

玉皇大帝 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除了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還管理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

巡檢 官名巡檢使的簡稱,開始於五代。宋時在沿邊、沿江、沿海都設置有巡檢一職,主要負責訓練甲兵和巡邏州邑。在沿海主要負責保護漁民出海時的安全,並要隨漁船一起出海。

真武 亦稱“玄武”,道教所奉的神。俗稱“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相傳為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到天神授給了他寶劍,後來武當山修煉,經42年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

郡守 官名。郡的行政長官,始置於戰國。戰國各國在邊地設郡,派官防守,官名為“守”。屬於武職,後來逐漸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秦統一後,每個郡都設置郡守,用來治理民政。漢景帝將郡守改稱為太守。明清時期則稱為知府。

《元史》 係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和王禕主編。全書210卷,包括本紀47卷、誌58卷、表8卷、列傳97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曆史。

冊封 我國古代皇帝授勳封爵舉行儀式時宣讀的冊文。古代,皇帝以勳封爵號授給異姓王、宗族、後妃等,都經過一種儀式,在受封者麵前,宣讀授給封爵位號的冊文,連同印璽一齊授給被封人,稱為冊封。

翰林院 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一種是翰林供奉。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宋朝後成為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明以後被內閣等代替,地位清貴。

[閱讀鏈接]

宋紹興三十年,即1160年,海寇劉臣興等嘯聚海上,糾集盜匪,殺人放火,為害地方,直逼江口。官府無力,百姓無奈,唯有入廟虔誠禱告於媽祖。忽然,大家見神顯於空中,繼而狂風大作,波濤滔天,煙霧彌漫,晦暝不見。

賊見神靈降而威風起,知不可犯,遂悸而退。海寇不犯江口,卻轉而侵犯海口。媽祖又示靈威,嚇得海寇膽戰心驚,不戰而潰,速手就擒。泉州府不敢私其功,如實上奏朝廷,朝廷因之詔封“靈惠昭應夫人”。

海上貿易助媽祖揚名

進入明代,由於泉州港是全國的主要進出口貿易港口,在1370年,泉州設市舶司,專通琉球。此後,又“以諸番貢使益多”,在天妃宮附近的車橋村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等國的外賓。

為了幫助琉球開發經濟文化,洪武二十二年,即1392年,明太祖“敕賜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當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晉江的李氏、翁氏等,他們在琉球擔任翻譯,傳授操舟技術和文化知識。

當時明政府規定,凡是封舟必須安放媽祖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發港的天妃宮祭拜。封舟到達目的地,正副使必須恭奉船內的媽祖神龕上岸,安放於所在國的天妃宮,借以朝夕膜拜。

當時,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又稱“東溟”,是一條深達兩千多米的大海溝,波濤洶湧,航海者經常在此遇難。這樣,媽祖就被“閩人三十六姓”恭奉於船中,伴隨他們從泉州出發,劈波斬浪,順利到達琉球。

“閩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後,分別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們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兩座天妃宮,之後,琉球當地地方官也作了規定:

自貢船開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輕秀才,都必須參拜兩天妃宮……

自第七日至貢船回歸本國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輕秀士與鄉官士們都要輪流詣廟參拜。

在明朝和琉球兩國的航海中,媽祖顯靈的事跡也是經常發生。傳說,在後來的明洪熙元年,即1425年,朝廷派欽差內官柴山出使琉球。柴山篤信媽祖,行前到媽祖廟祭祀辭行,祈求媽祖保佑出使平安,並將媽祖神像供奉船上。  船行至海洋深處,柴山在固頓之間夢見媽祖撫著他孩子的背說:“航程有難,應當小心謹慎,我會幫助你們。”

柴山醒來,暗自吃驚,不敢明言,隻嚴誡舵工加倍小心。正當船隊揚帆而進之時,突然陰霾蔽天,驚濤駭浪,桅摧舟傾,船中墜水者數十人。舵工急取木板拋下水中,落水之人攀木而浮,隨波上下,呼天喊地,哀聲震天!

當時正是傍晚,忽見燈火白天而來,突然間,翻滾的大海一下子平靜下來,船工一齊挽救墜水者,大家無不感謝媽祖再生之恩。柴山順利完成使命之後,回京奏明皇上,皇帝下詔,遣官祭祀媽祖,以謝神恩!

就這樣,隨著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媽祖顯靈的事跡也被廣泛傳播,媽祖信仰在琉球等地逐漸深入人心。

明初的統一和各民族間聯係的加強,特別是社會經濟在各方麵的恢複和發展,為明代加強對外關係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在明代永樂和宣德期間,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創舉。

鄭和船隊七次遠渡重洋,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敦睦友邦、促進中外貿易、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將媽祖信仰遠播到海外。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出海都“設祭開洋”,並在船上祀奉媽祖神位,仰賴天妃庇佑其“師旅之安寧。”如明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由曾經跟隨他下西洋的僧人勝慧臨終前發願刻印的《太上說天妃救苦靈應經》,卷前插圖前部為天妃端坐宮中,部屬和侍從分立兩旁,庭前左右站著千裏眼、順風耳兩神。圖中部上方為天妃站在鄭和下西洋船隊上空的雲際,象征著天妃伴隨鄭和遠航船隊,佑護其往返平安。

據史載,鄭和船隊遠航途中遇險遇難,都祈求天妃庇佑而化險為夷。傳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便得到了媽祖的庇佑。那是是前往暹羅等國的時候,鄭和船隊雲帆高懸,浩浩蕩蕩。當船隊行至一處廣闊洋麵時,突然大風驟起,洪濤如山,上下顛簸,船之將覆。在這緊急關頭,船員請求鄭和向天妃媽祖祈禱,鄭和禱告說:

鄭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軍士生命,係於一發,望神妃救之。

據說鄭和禱畢,忽聞鼓吹之聲,一陣香風,見天妃颯颯飄來,立於雲端,旋即風恬浪靜,轉危為安。鄭和船隊在經過三佛齋等地時,又遇海寇陳祖義,也得天妃神助,剿滅海寇。

鄭和回國之後,立即奏明皇帝,朝廷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下旨修建南京天妃宮,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又命福建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宮,並規定以後所有出國使者,必先到天妃宮祭祀祈佑,方可啟程。

永樂七年,即1409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歸航時,因媽祖護航有功,奏請奉旨到南京龍江天後宮致祭,誥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天妃宮為“弘仁普濟天妃之宮。”同年9月,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前,在福建長樂潭頭文石港建造天妃廟,設壇祭海。

1409年11月,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鄭和同指揮陳慶率領水師在西洋遇上海盜打劫,因處於下風,海盜乘風而攻,鄭和節節敗退。眼看海盜得逞,陳慶立刻禱告天妃,祈求神助。

說時遲,那時快,陳慶話音才落,即見大風突然反向,猛吹賊船,鄭和水軍占了上風。隻見大風把賊船吹得東歪西倒,鄭軍乘勢攻擊,轉危為安,窮追賊寇,擒賊擒王,大獲全勝。

鄭和及陳慶率全軍士卒叩謝神恩:“反敗為勝,轉禍為福,再造之德,山高水深。”

鄭和殲滅海賊之後,繼續率舟師前往各國。歸國後,永樂十年,即1412年,鄭和在南山奏建天妃行宮、造天妃宮大井,以為官軍祈報之所。

永樂十一年,即1413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這次鄭和統率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臘國有偽王蘇幹刺寇侵本國,鄭和就率官兵剿捕,借著媽祖的幫助,鄭和生擒了偽王。

歸航後,鄭和在福建長樂南山頂重修三峰寺和聖壽寶塔,以答謝媽祖神助。永樂十三年,即1415年,鄭和奏請明成祖撰立《禦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對媽祖庇佑以褒揚。

永樂十五年,即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航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的一些國家,一路得媽祖庇佑往返平安。永樂十九年,即1421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前往孟加拉,在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船幾乎被風浪掀翻,人們在船中哭泣,急切地叩首祈求媽祖的幫助,不一會兒,便風平浪靜了。

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出發前,在江蘇太侖修建劉家港天妃宮,立下了著名的《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碑記,曰:

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恬然,鹹保無虞。

……

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顛連亦保無虞。及臨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

船隊駐泊福建長樂期間,鄭和在南山天妃行宮前撰立《天妃靈應之記》碑,記述前六次下西洋曆程,銘記遠航中天妃之神庇佑事跡,以及在長樂等地修建天妃宮廟情況,《天妃靈應之記》碑刻記錄道:

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佑之德。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是他最後一次下西洋,也是鄭和逗留福建期間軍旅事務最為繁忙的一年。但是他專程帶領航師要員和地方官員,前往莆田湄洲島,拜謁天妃祖祠,並買辦木石,修葺廟宇,沐浴更衣,登壇莊嚴禱告:

茲遣鄭和等遠涉江海,往返諸番,惟神有靈,默加佐助,俾風波無虞,人船利涉,浮達之際,鹹賴底緩。特以牲禮祭告,神其飧諸。

傳說在在鄭和第七次遠航途中,有一天船正行駛在海中,忽然人們看到了一座小島,官兵們登上小島放眼眺望,發現旁邊還有一座小島,上麵有一個女子提著筐子在采海螺。官兵們都紛紛上到另一個小島去看那個女子。

等到人們都上到另一座小島的時候,那個女子忽然不見了。官兵們回頭看剛剛登上的島嶼,發現那個小島已經沉下去了。人們這才知道,原來那個小島是一個巨大的烏龜浮出了水麵。鄭和恍然大悟,剛剛的女子便是媽祖,是為了搭救登上烏龜背的人而現身的。

明代媽祖信仰隨著鄭和七下西洋進一步發展。明成祖在位22年,為了“撫夷取寶”,從明永樂到宣德年間除鄭和下西洋通蕃外,還多次派遣其他太監往西洋從事外交活動,出使東南亞的活動就達26次。

這些使者涉重洋,都把安全希望寄托於媽祖保佑。使者在出國前必須到天妃宮祈禱,出航前,正副使必到天妃宮恭奉媽祖神像上舟護航。在船舶後方會安放黃屋二層,上層放皇帝詔書,表示此行是奉旨行事。下麵那層供奉天妃,表示得到媽祖幫助,順應民心。

在航海途中於船舶中隨時臨危祈禱,並配備專職“香公”朝夕祈祝禱告。封舟到達目的地後,正副使即恭奉媽祖神龕,登岸安置於當地行宮中,供官民共同瞻拜。使臣登舟必先迎請天妃。

自永樂七年,即1409年至宣德六年,即1431年。朝廷曾八次遣官到湄洲祖廟致祭,共褒封四次。這四次封賜也都因媽祖對出使航海者助佑有功。

鄭和航海取得偉大成就,借助於媽祖信仰、媽祖精神力量的支持,是與媽祖的庇佑分不開的。明朝鄭和下西洋,恭奉拜謁天妃和朝廷賜封媽祖,促進了媽祖信仰的興盛,同時,也推動媽祖文化的發展。

在明代,媽祖顯靈的事跡除了在遠航中出現過,在漕運中也不曾間斷。當時,我國的北方的糧食供給依然在極大程度上依賴南方,所以漕運仍是朝廷的重要工作。

有一年春天,漕運官船滿載糧食出發了。剛出發時水碧天晴,糧官們憑欄酣酒,非常暢快。可天氣說變就變。突然間天就陰沉了下來,緊接著狂風暴雨席卷而來,船隊在暴風雨中迷失了方向。

由於漕運所動用的船隊非常龐大,幾乎每次的船隻都有上百艘,隨行人員都過萬人,若是出了意外,損失便是十分慘重的。傳說在這危急的關頭,全體官兵想起了經常救助海難的媽祖,於是都狂呼:“媽祖救我!”

就在這時候,祥雲瑞氣充滿了天空,一個紅衣女子在祥雲中顯現,緊接著便風平浪息了。漕船得到了平安,眾官兵都說是媽祖顯靈了,朝天跪拜。

後來漕運官抵達京師,將這件事啟奏給了皇帝,皇帝下旨賜額“靈慈”,並封媽祖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此時,媽祖的神格再次得到提升,成為了“聖妃”。

除此之外,媽祖顯靈的事跡在明代有很多傳說。

明嘉靖年,即1522年,奸臣嚴嵩專權朝政為害朝野,百姓生活於水火之中,怨聲鼎沸。禦史林潤為人正直、忠貞清廉,他不忍嚴嵩貪汙腐敗,意欲草擬奏章,彈劾嚴嵩,但又擔心嚴嵩勢力浩大,若聖上不準,必受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