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賜女——默娘誕生(3 / 3)

他們有的拿去“薦神供佛”,有的拿去贈送親友,有的拿去插花盆,有的拿去當藥吃,有的拿去驅魔逐鬼。但是,誰也不敢隨意踐踏紫金菜。

說來也真奇,紫金菜任人采摘,不再播種,一年四季都生長不衰。它們自生自熟,不斷繁衍。除鹽堿地、島礁之外,小嶼上到處都是,清香撲鼻,四時長青。因此,小嶼被人們稱為“菜子嶼”,俗稱“菜嶼”。

到了默娘21歲那年,莆田地區大旱,河流幹涸,田地龜裂,連飲水也有困難,人們困苦萬分。當時的默娘,已是無人不曉的能呼風喚雨的神女了,人們都說,隻有神女才能化解這場災害啊!

莆田縣令無計可施,為解全縣旱災,決定向默娘求救。縣令不惜屈尊,冒著烈火驕陽,趕數十裏路,親自登門,誠懇謙恭,請默娘為全縣百姓祈雨。

默娘欣然應允了,就設壇祈雨。祈雨結束後,默娘告訴縣令說三日後將會普降喜雨。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眼看著到了默娘所說的日子,卻依然烈日如火。

就在大家懷疑默娘法力的時候,突然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緊接著,暴雨如傾,旱情驟解,天降甘霖,萬民歡呼,都稱默娘是“通靈神女”。

[旁注]

討海 閩南語打魚的意思,意為向大海乞討為生。在我國沿海,漁民們覺得大海無私而且博大,所以對大海有著崇仰和虔誠的情結,因此一直認定自己就是向大海討飯的人。所以,漁民在閩南語裏也叫“討海人”。

土地公 在我國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據說他還能使五穀豐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裏祭拜。

縣令 我國古代一種官名,起於戰國。戰國時三晉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商鞅變法後,並諸小鄉為縣,設置令及職責。縣令本來直隸於國君,在戰國末年,郡縣兩級製形成後,縣就屬於郡了,縣令就成為郡守的下屬了。

法力 在道教中認為是施展法術的力量源泉,可以通過修煉獲得。隨著修煉時間的增加,法力也會增加。另外,神仙所使用的特殊力量也稱為法力。

[閱讀鏈接]

關於默娘的傳說有很多,傳說有一天,默娘因事從湄洲島到賢良港,來到碼頭,久待不見擺渡。默娘因有急事要趕時間,默娘十分焦急,看見碼頭有一大屋,屋簷下有一鐵馬,遂騎上簷下鐵馬,策動而起,飛馳於水麵之上,如履平地。

在岸上的人看見有馬在海上飛馳無不驚駭,他們都以為默娘騎的是青聰馬,定睛一看是個鐵馬,更加覺得不可思議。人們紛紛議論:“天馬行於空中,但卻聽不到馬的嘶叫和鞍鐙之聲。真馬騎於水上,已不可能,策動鐵馬飛於水麵,若非神仙,誰可為之?”

默娘降妖除魔平定海難

相傳在默娘23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兩個水怪,一個叫聰,聽力非常好,號稱順風耳。一個明,視力非常好,號稱千裏眼。他們兩個經常出沒作祟,村民甚受其苦,祈求默娘懲治。

於是默娘混雜在婦女當中上山務農,經過十餘日,默娘與他們相遇了。他們誤以為默娘是普通女子,悄悄地靠近默娘。經默娘將手中的絲帕一拂,頓時狂風卷地,隻見到兩妖怪拿著斧子看著默娘。默娘說:“敢擲下你們手中的斧麼?”

他們聽了不以為然地丟下了斧子,但丟下後發現再也拿不起來斧子了,非常吃驚,就逃跑了。兩年後,他們又出來作祟。這次是在水上出現,它們乘風踏浪,翻雲覆雨,弄得漁民苦不堪言。默娘說:“江河湖海都有其自然規律,漁民們順應自然依靠江河休養生息,你們不可造次。”

於是念起咒語,頓時林木震蕩,飛沙走石,他們無處躲閃,於是拜伏在地,表示願意歸順默娘,為她效力。默娘於是將他們收為麾下二將,作為耳目為拯救海難、驅惡揚善效力。

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水怪,名叫晏公,它麵如黑漆,濃眉橫髯,被默娘收服的千裏眼與順風耳就是晏公的手下。默娘經得知後前往收服,打敗晏公後才知道,原來他本為水神,於是訓誡一番便放走了。

但是晏公卻本性難移依舊浮海為怪,毀船沉舟,為害商漁。默娘自然不會放過。她駕輕舟巡遊東海,找尋晏公,與之大戰一場。晏公不敵敗下,但仍不服,幻化神龍,興風作浪,再來相犯。默娘投下神繩,轉眼就牢牢束縛住了晏公,晏公這才服罪。默娘收為他部下,命為總管並囑咐他說:“東海險惡,你今統領水族諸班救民危厄!”

從此,晏公便也跟隨默娘了。  在默娘生前,她收伏了很多妖怪為自己服役。傳說,有一個叫高裏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深受其害。於是百姓們前去求默娘醫治,默娘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提前變成一隻鳥兒逃跑了。默娘心道:“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裏。”

於是去追尋它。默娘到了一棵樹下,看到樹上有一隻小鳥兒,鳥兒嘴還噴出一團黑氣。默娘看出這便是那妖怪,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默娘又用火燒枯發,小鬼才現出原相,叩頭請默娘手下留情,於是默娘將它收在了自己手下服役了。

默娘26歲時,浙江福建一帶,一連數月,陰雨霏霏,山洪暴發,江河橫溢,汪洋處處,盡為澤國,稼穡皆毀,民不聊生。州官奏於朝廷,宋朝皇帝命令地方祈禱止雨。莆田人齊集商議,請默娘祈禱,為鄉邑造福。

默娘神眼看見白氣奔躍,二龍遊蕩,即用靈符施法,遂讓金甲神人追逐,二龍遁去。默娘當即焚香畫符,當空禱告。說時遲,那時快,轉眼間大風驟起,吹散滿天烏雲,雨過天晴,朗日萬裏。嚇得州官目瞪口呆,又驚又喜。是年閩浙兩省,大澇之年卻是五穀豐登,州官不敢邀功,如實稟告,宋太宗下旨嘉獎,縣令奉旨“致幣報謝”。

關於默娘造福鄉裏的傳說有很多。相傳在湄洲之隔海對望有一吉蓼城,城西有一跨海石橋,為南北往來要津之路。有一天,怪風突起,把橋柱吹倒,其橋塌斷,行人墜入海中。橋斷之後,兩地人民交通十分不便。老百姓無計可施,隻好請他們心目中的神女默娘前來察看。

默娘到場後,祭起銅符,向四方照了一下,隻看見該處黑氣衝天,黑氣中隱約翻騰著兩條黑龍。原來是這兩條黑龍在那裏作怪,於是默娘演咒法術,將這兩天黑龍驅逐了。黑龍走後,這裏重新恢複了風平浪靜。人們又再次重建了石橋,橋建好後道路暢通,人行如故,人們都很感謝默娘。

在默娘28歲的時候,她在一場海難中犧牲了。但是,在民間傳說中,說默娘並不是去世了,而是飛升成仙了。傳說那是在九月初九重陽節的前一天,默娘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淨,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我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了啊!”

大家都以為默娘要登高遠眺,不知她將飛升成仙。第二天早上,默娘焚香念經後,她因為知道要分別了,十分憂傷地對姐姐們說:“今天我要登山遠遊,實現我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你們不能和我同行。”

姐姐們都笑著安慰默娘說:“你要去遊就是了,何須多慮呢!”

默娘於是告別姐姐們,直上山峰的最高處。傳說她到了山頂,忽見山頂濃雲四合,一道白氣衝上天空。人們仿佛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響徹雲天,隻見默娘乘著長風、駕著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她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將默娘圍了起來,她就不見了。家人們這才知道,默娘飛升成仙了。

[旁注]

咒語 屬於道教法術的一種,以某種特別的順序或特殊音節念出,以促成某些神秘學中的特殊效果的語句。通常認為魔法師、巫師、僧侶或者宗教信徒能夠借助咒語得到特殊的力量。佛門、道教常稱咒語為真言。

符咒 在道家修煉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道家的符咒咒語,就是起源於古時的巫祝。道家的咒語在東漢時期較為盛行,並且也與符有密切的關係,畫符時要念咒語,用符時也有咒語,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語。

龍 中華文化的圖騰、主要象征,也是封建時代我國等東亞各國帝王的象征。神話傳說裏龍是神異動物,能行雲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太空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重陽節 為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民間在這天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另外,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海神媽祖的升天日。

絲竹管弦 “絲”與“竹”是周代“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弦樂器,竹則指的是竹製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竹製吹奏樂器與弦樂器合奏,演奏風格細致,多表現優美抒情、輕快活潑的情趣。絲竹也稱管弦,作為一種演出形式,自魏晉以來就有絲竹樂隊的組合形式和絲竹樂。

[閱讀鏈接]

傳說,在觀音菩薩派默娘下凡降妖除魔、造福百姓的時候,告訴了默娘一個期限,說:“二八為期,去吧!”

默娘下凡投胎到林家後努力修習法術,想更多地幫助村民,但是一轉眼默娘便16歲了。這時,默娘想起了觀音向她說的,她再凡間逗留的期限,即“二八”。在古代,二八就是十六的意思。

這時,觀音給她的期限已到,她十分苦惱。島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等著她去做,鄉親們離不開她,後來一位法號玄通的道士為她指點迷津:“二八為期,可做二解,一解為十六,二解即把二八拆開來念,不就是二十八嗎?”

默娘於是便安心的再留下來,繼續為鄉親們除惡驅邪,直到她28歲的重陽節,才告別了親人,羽化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