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之君——帝舜(2 / 3)

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

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

[旁注]

瞽叟 上古時期人物,因雙目失明故稱“瞽叟”。他是舜與象的父親、黃帝的第七世孫。他人性頑劣,對其子舜不滿,經常與後妻和後妻所生的兒子象尋機殺死舜。但舜卻仍然孝順地侍奉瞽叟,不敢有半點不敬。後來,不再懷有陷害舜之心了。

姚墟 相傳舜出生地。故址在今濮陽範縣濮城東南境與曹縣東北境的結合部。舜生於姚江之濱的姚丘山東麓的諸馮,故姓姚。堯帝死後,姚舜即繼位為帝。

娥皇和女英 我國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為妻。據傳說,舜繼堯位後至南方巡視,死於蒼梧。兩妃往尋,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兩妃也死於江湘之間。

[閱讀鏈接]

在瞽叟、壬女與象謀害舜的過程中,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他們想邀請舜赴宴,然後把舜灌醉後再殺掉。

娥皇和女英覺察到了他們的陰謀。因為舜是孝子,她們不能阻止舜去赴宴,以免有損舜孝敬父母的聲譽。於是,她們采集了不少草藥,熬成藥湯,讓舜在藥湯裏浸泡,然後讓舜赴宴。

由於舜泡了藥湯,身體的解酒功能大大提高,終日飲酒不醉。瞽叟、壬女與象不斷地給舜敬酒,舜則來者不拒毫無醉意。沒想到象在不斷敬酒中,倒是把自己先給灌醉了。最後,醉酒殺舜的陰謀就這樣失敗了。

舜執政後勵精圖治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係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舜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

舜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係,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

舜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

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裏,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裏。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

於是,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

舜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麵貌。被舜任用的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製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

當此時,“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麵。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舜帝應葬於何處?

蒲阪城內,大家爭論不休。有人主張葬於蒲阪城東土坡下,多數人不同意,說那裏土質含砂多,不牢固。有人主張葬於大河之濱,多數人認為,河水漲落無定,不宜埋葬。有人提議葬於風景秀麗、物產富饒的鳴條崗上,得到多數人的讚同。  於是,舜帝陵便選在後來的山西運城西北30裏處的林木蔥鬱、四野開闊的鳴條崗上。

出殯這一天,有些老人打數百裏之外,趕來送葬。沿途路邊,人流黑壓壓一片,哭聲慟天。忽然,天落大雨,人們佇立雨中,淚落如雨,雨落如淚,痛送舜帝終歸。

到了738年,人們為了紀念舜,在鳴條崗為舜修建了舜帝陵廟。舜帝陵廟後毀於元末戰火中,明正德初,即1506年,鄉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的大地震中又遭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