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之君——帝舜(3 / 3)

明萬曆三十一年,即1603年,安邑縣令吳愈再次重建。在清嘉慶二十年,即1815年的大地震中又為瓦礫,僅存正殿。次年,在鄉人王步洲等倡導下,重建舜帝陵廟。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約46000平方米,神道約8600平方米,奉祀香火之地約11000平方米。沿舜陵外城遺址緣坡而上,即為神道,兩旁夫妻柏夾道聳立。行百餘步,進陵廟大門,便見到磚砌的方形墓塚,陵高3米,周圍51米。

陵前嵌有明代進士邢其任書寫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塊。陵塚上槐相交翠,鬱鬱蔥蔥。繞陵北行約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離樂城。

進拱形城門,內以戲樓、卷棚、獻殿、正殿、寢宮為中軸線,東西兩側配以廊房及鍾、鼓二樓,構造布局嚴謹,左右對稱。主建築正殿,建造於台基之上,重簷歇山頂,鬥拱五鋪作,麵闊五間,進深五椽。殿內泥塑的舜帝坐像,頭戴冕旒,身著袞服,神態莊嚴,栩栩如生。

正殿之後,原建寢宮三楹,內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毀於戰火。陵廟東南,舊時曾建大雲寺,為守陵僧侶居住,亦稱“守陵寺”。

舜帝陵廟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舜帝大道、舜帝廣場、舜帝公園三部分。北部則分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

舜帝陵廟神道兩旁保存有五株樹齡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懷裏都抱著一棵死柏,甚為奇特,被稱為“夫妻柏”或“連理柏”,東邊一株樹幹形似龍爪,樹根形似龍椅。

相傳當年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休憩,故這棵樹又稱為龍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樹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餘年曆史,五個主枝形似虯龍,民間稱為“五子登科”。陵前有兩塊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

另外,在陵廟裏麵古人還留下了《禪讓圖》、《仁孝圖》、《二妃泣竹》、《南巡圖》、《韶樂圖》等壁畫,分別表現了舜帝“明德”的故事。

舜陵附近的娥皇峰、女英峰、美女峰、梳子峰、舜峰、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講述了舜帝奏韶樂及二妃娥皇、女英撫竹泣夫的動人傳說。

[旁注]

祭祀 我國古代禮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即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

流放 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並以此維護社會和統治秩序。作為一種刑罰,流放是我國古代法律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流放刑罰在我國起源很早,並且沿用曆史悠久,從遠古流放之刑出現,到清末被廢除。

《史記》 由司馬遷和司馬談共同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曆史,是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

禹 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後世尊稱為大禹,也稱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他是黃帝的七世孫、顓頊的五世孫。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

進士 科舉製度是我國曆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製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曆經隋、唐、宋、元、明、清。在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閱讀鏈接]

舜峰又名三分石、三峰石,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間相距各5裏。峰勢險絕,直插雲霄。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

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隻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衝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湧,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當中一脈,為瀟水之源泉,俗稱“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