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認真地說:“黎民無力抵抗災害,是我的責任,沒有吃的就偷盜,也是我沒有教育好。怎麼說與我無關呢?”
於是,堯命令大臣們把他捆起來,站在罪犯的旁邊。黎民百姓從四麵八方湧來觀看,感動得發出一片哭聲。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幾個人來,跪倒在堯的麵前,聲淚俱下地坦白了各自以前所犯的罪行,都主動表示願意接受處罰。
堯體察民情回來之後,在茅屋大殿裏對滿朝大臣們說:“有人挨餓,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在犯罪,這都是我的過錯,我要下‘罪己詔’向黎民檢查我的錯誤”。
大臣們像開了鍋一樣紛紛說道:“黎民生活不好,是因為天災太多,困難時期,百姓應學會忍耐。”
堯卻說:“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天災,應該檢查我自己。我不能怨人民不會忍受,應該想想我在治理國家時,哪些地方做錯了?”
幾天之後,堯在宮廷大門左側設了一麵“敢諫之鼓”,人們可以擊鼓給堯進諫、提意見。堯又叫人在宮廷大門的右側設一根“誹謗之木”, 百姓可以站在旁邊攻擊堯的錯誤。
由於堯熱愛黎民百姓,處處為百姓著想,生活簡樸,又能遇事首先查找自己的不是,所以堯深受黎民愛戴。漸漸地天下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萬民感動。
堯在位七十年的時候,由於年歲大了,該有繼承人了,他就和群臣商量繼承人選問題。有人提出,讓堯的兒子丹朱繼承王位。堯不許,說他的兒子丹朱頑凶。有人提出,讓堯的近臣共工繼承王位,堯不許,說共工“其言善,其用辟”。也就是說,共工說話很漂亮,行為不端正,不能用。
堯為了把王位傳給一個像自己一樣盡心民事的人,他就到處訪賢,最後在曆山腳下訪得了虞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裏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農曆的正月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旁注]
窯洞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裏,當地人民創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進諫 對君主、尊長或朋友進言規勸。同樣指下級對上級臣子對君主年幼者對長者進行的勸告建議的方式。進諫需要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氣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進諫需要捫心自問,深思熟慮的意識以及相提並論的方法。
丹朱 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於丹水。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封於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
[閱讀鏈接]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微服私訪,來到曆山一帶,在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正在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
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隻敲簸箕不打牛?”
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
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