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龍化身——帝堯(2 / 3)

[旁注]

慶都 我國上古人物,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慶都是帝嚳高辛氏的第三妃,正妃是薑嫄,次妃是簡狄,四妃是常宜。傳說慶都生堯之時,懷孕十四個月。帝嚳去世後,常宜所生的長子帝摯繼位,因其不善,九年後讓位給弟弟放勳。放勳就是堯。

帝嚳 《山海經》等古籍載其名俊,號高辛氏,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殷商族人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死後葬於故地辛,即河南商丘睢陽,建有帝嚳陵。

華表 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麵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

《尚書》 尚通“上”,“書”即文字、文字記錄、文檔、文書。“尚書”即上古的文獻檔案,記錄的是王和貴族講的話。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曆史。《尚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尚書》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曆史文獻,是我國曆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

[閱讀鏈接]

堯作為上古五帝,傳說為真龍所化,下界指引民生。他帶領民眾同甘共苦 , 發展農業 , 妥善處理各類政務 ,受到百姓的擁戴 , 並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

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借此地靈氣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

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帝堯治國愛民如子

堯作為天子,對他的人民是備極愛護的。大臣們為了讓堯能顯示出帝王的氣魄,也為了表現人民對帝王的無限敬愛,要為堯建造一座宮殿。並且想把它建成以金為地以玉為階,大理石為柱,頂部還要鑲嵌上銀製的日月星辰的宮殿。

但是,堯卻率領大臣們親自動手從山上采來粗糙的原木和茅草,蓋了幾間茅屋,算是寢宮。又蓋了二十多間連通在一起的大茅屋,算是和大臣們議事的大殿。

大臣們都紛紛提議說:“陛下住這樣的茅屋與平民百姓無異,怎能顯出您的威風,帝王的派頭兒呢?”

堯卻回答說:“現在黎民很苦,造豪華的宮殿勞民傷財,給人間帶來苦難的帝王有什麼威風!為黎民排憂解難才是帝王應做的事。”

說罷,他帶了幾個大臣到各地體察民情去了。

有一天,堯見一個山民倒在路旁呻吟,就關切地問:“你怎麼啦?”

山民無力地說:“餓……”

堯便拿出自己的幹糧遞過去說:“吃吧,是我使你挨餓的呀!”

山民感動得熱淚滾滾,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堯對隨行大臣們說:“從我的口糧裏拔出一部分,散給挨餓的人。”

大臣們問:“那您怎麼辦?”

堯回答說:“我吃稀一點兒,多吃些野菜就行了。”

大臣們聽了,也都效仿堯,從各自的口糧中拿出一部分,都散給了挨餓的人。

第二天,堯和隨行的大臣們又來到了一家窯洞門口,想在這兒要口水喝。窯洞裏傳出一個姑娘的聲音:“我們家沒人,你們千萬不要進來。”

大臣們說:“姑娘不要怕,帝王來了,快開門吧。”

姑娘急得要哭:“不行,不行。”

這時,一位老者背著柴火從遠處走來。老者走到近前放下柴火抱歉地說:“對不住啦,窯洞裏那姑娘是我的女兒,老大不小的了,沒有褲子穿,所以她……”

堯一聽這話,眼圈發紅,忙打開包袱取出一條褲子,遞給了姑娘的父親。老人推卻說:“我們怎麼能要您的褲子!”

堯難過地說:“我沒有把天下治理好,才使你的女兒沒有褲子穿,太對不起你們啦!”

老人感動得“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窯洞裏的姑娘和外麵的大臣們也都跟著哭了。

在回宮的路上,路過一個小鎮,堯發現一個罪犯被捆著,在街上示眾,便走過去問公差:“他犯了什麼罪?”

公差回答:“偷糧食。”

堯問罪犯:“你為什麼要偷糧食?”

罪犯回答說:“我們那裏遭了旱災,顆粒沒收。”

堯便對公差說:“把我也捆綁起來吧,是我使他犯罪的。”

公差和隨行大臣慌忙跪下。一個大臣說:“他犯罪是旱災沒有糧食吃,與您無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