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龍化身——帝堯
帝堯又稱唐堯,是我國五帝之一。 帝堯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祁姓,名放勳,號陶唐,諡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
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傳說堯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觀測天象,製定曆法,敬授農時,往祭五嶽,用鯀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
堯實行上述措施,使得萬邦和睦共處,友好交往,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堯選擇舜為其繼任人,死後由舜繼位。
真龍受孕而生帝堯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夫妻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觀光。
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刮起一陣狂風,迎麵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卷風,仿佛這旋風裏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衝著那條赤龍笑呢。
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風,卷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3米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麵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上書:“帝嚳高辛,亦受天佑”。
慶都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卜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
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
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裏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帝嚳給這個兒子取名為堯。
後來,堯做了帝王,百姓稱之為帝堯。堯做帝王的時候,大地上還沒有道路,到處都是雜草叢生,人們出去狩獵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許多人走失了。
於是,帝堯就派人在大家活動的地方立了一些帶指示的小樹杈,小樹杈一邊指著回“家”的地方,一邊指著狩獵或采摘的地方。這樣,小樹杈就作為了當時識別道路的標誌了。
隨著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也有人在地上立個小木棒,並在小木棒上麵綁著一個橫杠,橫杠一邊指著“家”,一邊指著活動的地方,以方便識別“道路”和方向。
可是地上立的小樹杈或小木棒多了,人們又搞不清楚哪個是指著自己的“家”了。於是,有人就在小樹杈或小木棒上劃個記號,用以提醒自己。
帝堯看到小樹杈和小木棒上各種各樣的記號,覺得非常有意思,他想這樣能夠充分表達每個人的意思啊!何不讓人們在上麵寫對部落的意見或自己的要求呢?
於是,帝堯就讓大家給部落提意見,並把意見寫在小樹杈和小木棒上。一時間,人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帝堯非常虛心聽取並采納人們的意思,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的安定和發展。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具有指示和表達意見的小樹杈或小木棒叫做“桓木”或“表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讀成了“華表”。
這華表當時也被稱為“誹謗木”,當時“誹謗”一詞不是貶義詆毀的意思,而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人們可以隨便利用“誹謗木”發表議論和看法等,還派人專門收集整理並反饋給堯。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製定了曆法,這樣,人們就能夠依時按著季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曆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對此有詳細記載。
《尚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製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穀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
堯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堯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穀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
堯還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5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帝堯的這一舉動,推動農耕文化進行了飛躍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