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共主——黃帝
黃帝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即後來的河南鄭州新鄭地區,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是我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黃帝統一中原部落
那是遠古時期,在我國河南禹州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的大片範圍之內,生活著一個叫有熊的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叫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是我國遠古傳說人物伏羲和女媧之孫,少典之子。他生長於姬水,也就是後來的陝西武功姬水河之濱,因此改姓姬。
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神奇,他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他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20歲的黃帝便成為了有熊部落的首領。黃帝成為部落首領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部落。
軒轅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被稱為“黃帝王朝”,他的部落不再稱作有熊國了。因為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之黃,故稱“黃帝”。
軒轅黃帝成為了我國上古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是華夏民族形成後被公認的全族始祖。在他帶領下,有熊部落在上古時期姬水一帶成為了較為文明的部落,有熊部落也就被稱為黃帝部落,就是因這位傑出始祖而得名的。
在當時,古老的氏族製度已日益瓦解,各氏族部落之間為爭奪領地、擴充勢力經常相互侵伐,暴虐百姓,天下紛亂。
在此情勢之下,黃帝審時度勢,從長遠計,一方麵他大力訓練軍隊,將本部落軍隊和統歸黃帝領導的以虎、豹、熊、羆等為圖騰的各部落人馬訓練成為一支號令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的勇猛之師,用以討伐那些破壞部落聯盟規則、相互侵伐的部落,迫使他們歸順於黃帝部落。
另一方麵,黃帝在本部落內推行德政,愛護百姓,教化萬民,積極發展畜牧農業生產,發明了打井、作杵臼、作弓箭、服牛乘馬、駕車、造舟船等技術。
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抽絲、染製五彩衣裳、製扉履。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臣子大撓占日月、作幹支,樂官伶倫發明樂器。據說世界上第一隻鍋,是黃帝本人製作的,很快,人們就學會和推廣用鍋煮飯燒菜了。
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也日漸擴大,從發祥地陝西北部逐漸向東進入黃河中遊流域地區。此後逐漸東進,後來定居於河北涿鹿附近。
在黃帝領導的部落進入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同時,西方以炎帝為首的炎帝部落和南方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進入了黃河中下遊流域。
傳說炎帝族發祥於陝西岐山東麵的薑水附近,該部落沿渭水東下,再順黃河東進入河南西南部,後到達山東地區。炎帝族首領炎帝也是少典的兒子,黃帝的兄弟,姓薑,號神農氏,生得牛頭人身。
炎帝族與黃帝族世代互通婚姻。炎帝族部落在其進入山東地區的進程中,與從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雙方發生了長期激烈的衝突。
傳說九黎族首領蚩尤長著四隻眼睛六隻手,人身牛蹄,頭上生著銳利的尖角,耳旁鬢毛硬如刀劍,以石頭和沙子當飯吃。蚩尤武功高強,還能呼風喚雨。他共有81個兄弟,人人銅頭鐵額,個個凶猛無比。
炎帝族在與九黎族激烈的衝突中失利,被迫退向北方,向居住在涿鹿地區的黃帝族求援。黃帝聞訊後,便與炎帝族聯合,四處調集兵馬,準備抵禦蚩尤的進攻。
蚩尤擊敗炎帝族之後,勢力迅速膨脹,他跟蹤追擊北上,直逼涿鹿地區。
在當時,蚩尤的部落已掌握了銅的冶煉技術,開山洞采集礦石,打造戈、矛、戟、弩弓等各種兵器,用以裝備軍隊,具有強大的戰鬥力。他帶領81個兄弟,指揮大量軍馬,氣勢洶洶地向黃帝軍隊發起了進攻。
黃帝的部隊與蚩尤的人馬在涿鹿原野上展開了激烈的大廝殺。正當雙方人馬酣戰之時,蚩尤施展本領,造起彌天的大霧。黃帝及其人馬頓時迷失在大霧之中,大家不辨方向、敵我不分、自相殘殺,蚩尤趁機進攻。
正在危急之時,黃帝的臣子風後替黃帝製造了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手指著特定的方向,無論車子如何旋轉,那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同一方向。依靠指南車的指引,黃帝統率大軍衝出了大霧的包圍。
後來,黃帝命臣子應龍選擇適當地形,積蓄了大量的水,準備以水攻擊蚩尤的大軍。不料蚩尤搶先從天上請來了風伯和雨師,縱起漫天的狂風暴雨掃向黃帝大軍。
黃帝的軍隊被打得隊形大亂、四散奔逃,陷於一片汪洋之中。黃帝大驚,連忙招來自己的女兒天女魃從天上下凡助戰。
天女魃降落到地麵,施展自己周身的本領,將滿天的狂風暴雨和遍地橫流的洪水一掃而光,黃帝的大軍這才轉危為安。
黃帝立即命令大軍乘勢轉入反攻。大家士氣大振,向蚩尤部隊猛衝,勢如破竹,殺得蚩尤人馬丟盔棄甲、大敗而歸。
為防止蚩尤反撲,黃帝開始馴養猛獸助戰。他將猛獸餓上幾天後,又命軍士穿上蚩尤部的服裝去逗弄它們,等它們被激怒後,便丟過去一些小動物。久而久之,猛獸一看見穿蚩尤部服裝的人就野性大發,衝上前去撕咬。
黃帝利用猛獸最終戰勝蚩尤之後,天下重歸太平。各部落對其也愈加敬重,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黃帝成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戰敗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定居在橋山。黃帝發現橋山一帶的人們,有的棲居於樹,有的與獸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
黃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鴻、共鼓等商議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他們就教化橋山人們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離開樹枝和洞穴搬進新屋。又把橋山改名為橋國。 橋山人們住進房屋後,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獸來傷害他們了。
可是,在那時候,人們並不懂得毀壞森林將會帶來什麼樣嚴重後果。 他們經常亂砍亂伐樹木,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就連黃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了。
就在這時候,一場暴雨襲來,山洪突然暴發,洪水像猛獸一般從山下猛衝下來,把幾十人和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卷走了。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衝得一幹二淨了。
黃帝看見滿山遍野都是洪水過後留下的溝溝窪窪,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群民說:“今後再也不能亂砍樹木了。如果再亂砍下去,橋國就沒有樹林了,野獸也沒處藏身了。到那時,我們吃什麼?穿什麼?”
當時有位大臣建議搬到另一個地方居住。黃帝說:“不行!如果那裏樹木也被我們砍完,那時候我們還能往哪裏搬呢?再遭洪水,我們又往哪裏跑?”
眾臣覺得黃帝說得有理,都問他該怎麼辦?黃帝說:“我願和大家一齊上山栽樹種草,用不了幾年,滿山就會長滿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來野獸,那時橋國群民才能有吃有穿。”
說罷,黃帝就自己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不幾年,橋國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人們都很感激黃帝。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延續下來。
黃帝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對那些不服從命令的部落,四處率兵親征。他的足跡東至大海、北到河北、南至長江流域、西達甘肅。經過多年的征戰,黃帝終於統一了中原。
黃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風後、常光、力牧、大鴻四大臣輔政,管理朝政,安頓萬民。由於黃帝的努力,中原地區獲得了統一。涿鹿大戰之後留在中原地區的九黎族部落民眾,與炎黃兩族融為一體,成為了華夏族。
所以,華夏民族便把黃帝奉為始祖,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
後來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麵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有“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
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
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
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隻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那這洛書開始巡遊天下。
有一天,黃帝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暗淡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
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
接著,廣成子就告訴了黃帝道之精要:
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
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
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華夏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