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火祖——燧人(1 / 3)

人類火祖——燧人

燧人又稱“燧皇”,名允婼,三皇之首,上古時代燧明國人,即後來河南商丘地區。

燧人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曆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授予“火文化之鄉”稱號。

燧人氏的神話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後葬於今天商丘古城西南方,建有燧皇陵。

燧人鑽木取火帶來光明

在上古洪荒時期,人們吃東西都是生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所以人們經常生病,壽命也很短。

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天上有個大神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裏很難過,於是他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哢”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

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

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個東西一點也不可怕,它能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這個發亮的東西的可貴,將它取名為“火”。並且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

有一天,值夜看管火種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大神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裏,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裏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裏把火種取回來。”

年輕人醒了,想起夢裏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曆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年輕人看到這裏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感到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

這棵遂木樹真是異常之大,它的樹枝很高很長,僅僅樹冠就遮天蔽日,伸展到了看不到的地方,而且整個大樹看起來,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隻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隻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

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裏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即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給他取名為“燧人”,尊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據戰國思想家韓非子的《韓非子·五蠹》記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

燧人不僅發明了“鑽木取火”,還發明了“結繩記事”,為禽獸命名,立傳教之台,興交易之道。

結繩記事。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忘記了。燧人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

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裏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為禽獸命名。在燧人以前,人們把所有的動物都叫做“蟲”。燧人經過細心觀察,把這些動物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

立傳教之台。燧人為了向人們傳授各種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在他們聚集的地方築了個土台,稱作“傳教台”。  燧人時常站在台上為大家講演,告訴人們在饑餓的時候如何用火來燒烤食物,寒冷的時候如何用火來取暖,打獵的時候如何用火來攻擊獵物,遇見猛獸襲擊時如何用火來把它嚇跑。

後來,燧人為了讓天下黎民百姓都能學會取火、用火,又派明由、必育、隕丘、成博四位精明能幹的部下到邊遠地區傳教。

燧人為治理天下,傳火、用火,積勞成疾,不幸暴死在傳教台上。他臨死前說:“我生前在這裏傳教,死後將我埋在這裏,讓聖火一代代傳下去,不斷發揚光大。”

人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遵囑將他葬在了那高高的傳教台上。

燧人發明了人工取火,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開啟了華夏文明,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的智慧、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文明的發展,後世為了紀念燧人,稱之為“火祖”,在《尚書大傳》和漢代人班固的《白虎通義》等文獻中奉他為“三皇之首”。

[旁注]

戰國 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曆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隻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戰國時期,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並,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韓非子(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 又稱韓非,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韓王室宗族,韓王歇的兒子。《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班固(32年~92年) 東漢扶風安陵人,字孟堅,史學家班彪之子,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班馬”。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後傳》的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主要作品為《漢書》,撰有《白虎通德論》。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白虎通義》 我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據東漢章帝公元79年經學辯論的結果撰集而成。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白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以後今文經學神秘的唯心主義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對宋明理學的人性論產生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