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答道,說著就一擁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隻好眼睜睜地看著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隻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
後來,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並且將黃帝列為五帝之一。
[旁注]
土德 是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的五德之一,五德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土德代表著大地的功德,也代表著取得勝利的君王的功德。
杵臼 杵是一種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木棒,臼是用石頭或木頭製成的舂米器具,中間是凹下去的。杵臼都是我國古代用來舂搗糧食的工具,也指用來加工藥物等的工具。
嫘祖 也叫累祖,她是黃帝的元妃,被稱為我國古代的蠶神,是養蠶繅絲方法的創造者,也是蠶桑絲綢的偉大發明家,傳說是她想到了用絲綢製作衣服的方法。
倉頡 是我國古代黃帝時期第一位專門記錄和編撰曆史的人,也是根據鳥和其他動物的腳印創造了我國文字的人,被尊為我國古代的“造字聖人”。
蚩尤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長,也是苗族相傳的遠祖之一,我國神話中的古代戰神。傳說蚩尤的身體異於常人,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作戰時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
指南車 又稱司南車,是我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也作為帝王的儀仗車輛。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也是我國四大發明中指南針的前身。
風伯 又稱風師、箕伯或飛廉,也就是風神。傳說風伯是蚩尤的師弟,是人麵鳥身的天神,專門掌管著八麵來風的消息,能運通四時的節日氣候,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掌管天氣的神靈之一。
雨師 也叫萍翳或者玄冥,是我國道教傳說中掌管雨的神靈,左手時常帶著一條小龍。傳說雨師能隨意控製降雨,掌管著全部水源,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掌管天氣的神靈之一。
天女魃 也叫女妭或者旱魃,是黃帝的女兒之一,我國古代神話中的旱神。相傳天女魃是不長一根頭發的光禿女神,她所居住的地方從來不下雨。傳說女魃走路像風一樣快,吹一口氣就能阻止暴雨。
力牧 我國古代上古傳說中的一位人物,是伏羲的養子,也是黃帝的手下之一。相傳力牧力大無比,勇猛善戰,還發明了我國最早的車用來作運輸工具,並將其改進成了我國的第一輛戰車。
大鴻 原名叫鬼容區,是黃帝時期一位智勇雙全的武將,擅長各種謀略戰術,在大戰蚩尤的戰役中為黃帝立下了大功。傳說他著有《鬼容區兵法》三篇,是我國神話中最早的兵法著作。
[閱讀鏈接]
關於黃帝升天還有一種說法。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天,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黃龍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
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人們聞訊從四麵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卻沒有成功。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隻剩下了黃帝的衣冠。
於是人們就把黃帝的衣冠葬在橋山,起塚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也有人說,黃帝去世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中的有趣傳說
在黃帝時期產生的重實踐、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黃帝以後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人還在陝西黃陵縣北麵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曆代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謁。
橋山是矗立在中原黃土高原之上唯一一座長滿幾萬株千年鬆柏的山。其實,橋山頂上由於幹旱等原因,原來沒有樹木,是光禿禿的一片。人們在黃帝陵前祭供的食物,常被飛禽走獸搶食一空。
看到這種情況,人們心裏很不安。有位名叫青山的老人,便在黃帝陵周圍栽種了很多樹,想用樹的樹葉把陵墓遮擋起來。青山老人整天挖樹、栽樹,忙個不停。時間一長,被九天玄女發現了,她便回到天宮把此事稟告了玉皇大帝。
玉帝說:“青山老人對黃帝一片赤心,天宮早已知曉,隻是他獨自一人栽樹,何年何月,才能栽滿橋山呢?”說完,玉帝就命令九天玄女把天宮收藏的常年不落葉的柏樹籽都撒在橋山上。
第二年春天,整個橋山溝溝岔岔,山山峁峁,都長出了綠瑩瑩的柏樹苗。
青山老人見滿山長出了柏樹苗,非常高興,他整天在山上給樹苗培土、除草。日積月累,年複一年,一棵棵柏樹長得根深葉茂,整個橋山變成了蔥綠一片。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青山老人已年過百歲,雖然胳膊腿已不靈活,但每天仍然堅持上山護林。就在這時候,橋山來了一個名叫拾怪的惡霸,他憑著自己有10個兒子,暗偷明搶,胡作非為,無惡不作。
拾怪發現橋山柏樹長得又粗又大,便起了歹心。他帶領兩個兒子明目張膽地上山砍樹。
青山老人發覺後,急忙就來阻止。拾怪父子三人蠻不講理地說:“滿山遍野都是樹,我們砍幾棵有何不可?”
青山老人說:“祖陵地上的樹,誰也不許砍!”
拾怪根本不聽這一套,繼續指揮兒子砍樹。青山老人上前把樹身緊緊抱住。拾怪揮起一拳,就把青山老人打倒在地。年邁之人,哪經得起這樣的拳打,眼看著青山老人兩眼一閉死去了。
這時候,正好陳摶老祖從橋山上空經過,見拾怪打死了護林老人青山,急忙返回天宮,告知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從南天門上往下一看,不由得怒從心起,隨手拔下頭上兩支金簪,往下一拋。拾怪的兩個兒子隨即慘叫一聲,便倒在血泊中了。
原來兩支金簪在空中變成了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拾怪兩個兒子的胸前。拾怪不知寶劍的來由,以為有人在暗算他們父子,一氣之下,便放火燒山了。
王母娘娘發現橋山樹林起火,立即請龍王降雨。霎時大雨傾盆,很快就把烈火撲滅了。橋山柏樹經過這場災難,不但沒有絕種,反而變得更加繁茂了。
所以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橋山古柏,棵棵都是神樹;誰要亂砍,全家都要遭殃”。
有個好吃懶做名叫賴順的人,偏偏不相信。有年冬天,雪下得有三尺深,賴順凍得實在受不住了,便偷偷跑上橋山,把山上的柏樹枝偷砍了一擔,挑回家裏當柴燒。
誰知點火以後,柴隻冒濃煙,不起火焰。賴順用口越吹,濃煙越大,最後把他嗆得跌倒在地,兩眼直翻,口吐鮮血,氣斷身亡。
鄰居們聞訊趕來一看,原來賴順燒了橋山柏樹枝,怪不得落了個如此下場。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敢隨便砍伐橋山的古柏了。
就是有的孩子偶爾把落在地上的枯樹枝拾回家當柴燒,都會受到家中老人的嚴厲責罵,非叫孩子把拾回的枯樹枝送回橋山不可。橋山古柏就這樣一代一代地保護下來了。
我們中華民族祭祀活動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祭祀黃帝的活動。
據有關史書記載,戰國初期,公元前422年,開始恢複祭祀黃帝。這是軒轅黃帝在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為人的祖先。
秦統一六國後,開始大規模修建黃帝陵園。同時規定天子的葬地一律稱作陵,王公大臣的葬第稱作墓,一般庶民的葬地都稱作墳。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半圓形繞此山而過,東邊有河 ,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叫橋山。陵因山而得名,叫橋陵。
通往黃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為石頭鋪就。該石登道共229級,長250米,寬2.53米,途中有道彎4處,麵積不等的平台26處。石登道兩旁有1.08米高的護欄,370個高1.34米的柱頭分別雕有各種形狀的石雕。
後經過重修,石登道就由陵道和神道兩部分組成了,總長455米,寬5米,其中陵道長260米,神道長195米。全用花崗岩條石鋪築。石登道采用形斷而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構建,共277個台階。
陵道兩側古柏參天,翠色長駐。陵道盡頭,就是陵區。陵區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征至尊至偉。牆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
封土前方有一祭亭,飛簷起翹,氣宇軒昂。陵園區內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巧妙地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陵陵園內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有石梁121根,橋麵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
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
北麵為誠心亭。麵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麵,方可進入大殿祭祀。再北為碑亭,麵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祭黃帝陵文”和“黃帝陵”碑石。
在軒轅廟內一塊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印記著黃帝的腳印。凡是來黃帝陵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
關於黃帝的這雙腳印,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黃帝時期,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人們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
黃帝也和其他的人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長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奔走時隻好光著雙腳。
後來,有人給黃帝做了一雙木屐,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他出外巡察,或上山狩獵仍不能穿。
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一位名叫素雀的人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
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
有一天,素雀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裏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鞋就不會再小了。
於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幹後,捧回家,放在石板上,然後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