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時,此地取名薑詩鎮,至北宋英宗時,為了避諱大孝子之名,本其事跡又改名“孝泉鎮”。元代學者郭居敬將“薑詩孝親,湧泉躍鯉”收入《二十四孝》一書。“孝泉”一名也因有孝子故事的經典性而沿用至今。
趙孝兄弟的手足之情
儒家所講的“孝悌”,不單單是指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供養,也包含有兄弟手足之愛。注重兄弟情是做人的根本之一。東漢時期的趙家兄弟麵對危難,甘願替死,就突出地顯示出兄弟手足間至親至愛的感情。
那是在東漢末年,有一個叫趙孝的人,是沛國蘄人,就是現在的湖北蘄春。他的父母早逝,父親是趙普,時任王莽時的田禾將軍,舉孝廉為郎。
趙孝有一個弟弟叫趙禮,兄弟兩個人相處得十分友愛。趙孝很照顧弟弟,家裏的重活累活如砍柴、劈柴及田地裏的農活等,他都是搶著幹,從不讓弟弟伸手。弟弟趙禮見哥哥幹活累了,就拿來毛巾為哥哥擦汗,然後端水給哥哥喝。還常常勸哥哥不要累壞了身體。
趙孝知道,弟弟還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家裏糧食不多,所以每次吃飯時,他都把幹飯給弟弟吃,自己隻吃些稀飯或鍋巴。
有一年,由於收成不好,糧食減產歉收,饑荒嚴重,社會治安也很混亂。這一天,空中烏雲密布,天色顯得十分昏暗。一陣狂風過後,人們的心頭仿佛都有一種不祥之兆。
果然,一夥強盜突然占據了宜秋山,開始四處搶掠,百姓們都慌忙逃命。在嚴重的饑荒災區,饑餓已經使強盜們完全失去了理性,甚至連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聞。
強盜們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尋一陣,見找不出多少糧食和值錢的東西,一怒之下,他們就隻好抓人。村裏的人們為了躲避強盜,紛紛逃往山裏。趙孝、趙禮兄弟倆也被慌亂的人群衝散了。
強盜橫衝直撞,他們碰到落單的趙禮,就問他要糧食。趙禮根本拿不出糧食,於是強盜就把他捉走了。趙禮雖然身體瘦弱,但是窮凶極惡的強盜們也不肯放過他,將他五花大綁捆起來後,綁在一個樹上,然後在旁邊架起爐灶生起火來,開始燒水,準備拿趙禮來充饑。
哥哥趙孝雖然幸運地躲過了這一劫,卻找不到了弟弟。他心急如焚,四處打聽,後來才得知有人親眼看見趙禮被強盜抓走了。
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讓趙孝心如刀割。他想起父母臨終前囑咐,讓他好好照顧弟弟,焦急萬分,心想:“我該怎麼辦?要是弟弟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對得起父母啊!我這個做哥哥的又怎麼能再活在這個世上?弟弟是同胞骨肉,哪怕賠上自己的性命,我也要救出他。”
想到這裏,趙孝就下定了決心要找到弟弟。鄉親們聽說後替他擔憂,有的說:“強盜殺人不眨眼,你不能去呀!”有的說:“現在強盜跑得無影無蹤,你去哪裏找呀?”
趙孝說:“鄉親們不必為我擔心,我一定會把弟弟救回來的!”說完,他尋著強盜撤離的方向奔了過去。
趙孝救弟弟心切,很快就趕到了強盜那裏,見到了被捆綁的弟弟,同時也看到旁邊有一鍋正呼呼冒著熱氣的開水。
弟弟趙禮見哥哥來了,先是一陣驚喜,隨後馬上就哀歎起來,埋怨哥哥說:“哥哥呀!您怎麼可以到這個地方來呀!這不是白白送死來了嗎?”
此時趙孝也顧不上與弟弟搭話,就衝到強盜的麵前,對強盜說:“我弟弟是一個有病的人,而且身體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請你們放了他吧!”
強盜們一聽大怒,氣勢洶洶地對趙孝說:“放了他,我們吃什麼?”
趙孝聽強盜這樣一問,就趕緊說:“要你們放了趙禮,我願意用自己的身體給你們吃,況且我的身體很好,沒有病,還很胖。”
強盜們聽了趙孝的這番話,一下子都愣住了。他們沒有想到天下還有這樣甘願送死的人,相互震驚地對視著,一時都被這感人的場麵鎮住了。
這時,就聽見趙禮在旁邊大聲地喊:“不行!不可以那樣做的!”
一個強盜向趙禮吼道:“為什麼又不行了?”
趙禮哭著說:“被捉來的是我,被你們吃掉,這是我自己命裏注定的,和哥哥有什麼關係呀?怎麼可以讓他去死呢?”
聽罷此言,趙孝連忙撲到弟弟麵前,兄弟相擁在一起,互勸對方要讓自己去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聲。
這些無惡不作的強盜們,聽著兄弟互相爭死的話語,望著手足之間舍身相救的場麵,被深深震懾住了。他們那堅封已久的惻隱之心,被這人間真情真義的感人場麵喚醒了,也都不禁淌下了熱淚。最後,強盜們自動地讓開一條路,目送著兄弟兩人漸漸遠去。
鄉親們欽佩趙孝、趙禮的兄弟情誼,交口讚揚。附近州郡征召官員,也要求向趙氏兄弟學習,上下團結,合力當差。
後來,這件事輾轉傳到了皇帝那裏。皇帝是一個深明仁義道德之君,他了解了趙氏兄弟的義舉,又知道他們的父親趙普曾經做田禾將軍,於是下詔書封了兄弟兩人官職,征召趙孝為太尉府諫議大夫,後升至侍中、長樂衛尉,又征召趙禮為禦史中丞。
皇帝還把他們以德感化強盜的善行,昭示於天下,讓全國百姓效仿學習。
俗話說:“兄弟如手足。”麵對險境,趙氏兄弟能夠首先顧及對方的安危,絲毫不顧個人的凶險,足見他們的心中已深深明白,自己的身體與弟兄的身體都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同氣連枝,同體相生。
兄弟情被我國人稱為手足情。手和腳一起勞碌,一同苦樂。把兄弟定位於肢體關係,是我國宗法倫理的一大貢獻。趙孝兄弟麵對危難,甘願爭死,是兄友弟恭的優良的典範,它所體現的精神特質,是構成中華民族宗法倫理的重要因素。
[旁注]
孝廉 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始於漢代。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也指被推選的文人知識分子等士人。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清時期對舉人的雅稱。
長樂衛尉 西漢時期軍事職官名。西漢都城長安有未內、長樂、建章三大宮。劉邦為帝時居住長樂宮,以後的皇帝移居未央宮,長樂成為太後的寢宮。太後的長樂宮中,仿中央諸卿,設有長樂衛尉、長樂太仆、司馬和戶將等官。
禦史中丞 秦代置。漢代為禦史大夫的次官或稱禦史中執法。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其權頗重。因為禦史大夫是三公之一,副宰相,官職較高,作為副手之一的中丞其實是主管監察和彈劾百官的真正領導。
[閱讀鏈接]
據《後漢書·趙孝傳》記載,皇帝素聞趙孝兄弟的義行,詔拜太尉府諫議大夫,後升至侍中、長樂衛尉。又征召其弟趙禮為禦史中丞。趙禮也像哥哥那樣恭謙行已,深得同僚讚譽。皇帝也表彰他們兄弟恪盡職守,另外還允許趙禮每10天到府中當值一次,這在當時算是極為特殊的待遇了。
數年後,趙禮去世,皇帝允許趙孝以官員家屬的身份送喪歸葬。一年後,趙孝在衛尉任上告老還鄉,後來壽終正寢。因趙孝無子,皇帝就又讓趙禮的兩個兒子做了官。
王祥孝悌德行義薄雲天
王祥是琅琊臨沂人,一生經曆了東漢末年、曹魏、晉初三個曆史階段,官至太尉、太保。他以孝著稱,憑著“臥冰求鯉”的動人之舉而被選入《二十四孝圖》。
王祥很小年紀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繼娶朱氏為妻。自從後母進門後,王祥經曆了極其坎坷的曆程。後母凶悍跋扈,常在父親跟前造謠生事,嫁禍於他,讓他的父親誤解他,不愛他。而隻要王祥表現不順母意時,一定換來後母的毒打與責備,甚至提出無理要求,目的是逼他於死地。
這種日子對一個小孩而言,情何以堪。然而一切的苦,王祥不僅默默承受,而且並沒有因此而頂撞父母,或懷恨後母,隻是希望能有那麼一天後母能接納他。
王祥娶以了妻子後,後母仍舊不放過他,還會照常打他,甚至他的妻子也一並處罰。
王祥和弟弟王覽的感情特別好。王覽是王祥的同父異母兄弟,他非常敬愛王祥,多次暗中掩護照顧哥哥。這對王祥來說,自然是莫大的安慰。
王覽才幾歲的時,看到哥哥被後母鞭打,就會跑過來跪在母親跟前,哀求母親打他或爭著代哥哥罰罪。長大以後,王覽時常勸母親不要虐待哥哥。後母對王祥有不合理的要求,王覽也自願跟著王祥一起吃苦。
王祥經常幹家裏的髒活累活,每天起早貪黑操持家務。寒冬時節北風呼嘯,滴水成冰,王祥在這樣的天氣也要到山裏砍柴。這一天,王祥背著一大捆幹柴,頂著北風,好不容易從山裏打柴走回家裏。剛一到家,他就覺得頭疼發熱,全身無力,就異常難受地躺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