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推為國策2(1 / 3)

薪火相傳——推為國策2

薑詩夫婦孝行感天動地

漢代是對孝悌非常重視的時期,東漢時期朝廷將孝廉作為選才得人的重要途徑,每年或每兩三年必發布“舉孝廉”的功令。薑詩被推舉做孝廉就是一例。

東漢時期,在廣漢雒縣汛鄉,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陽市孝泉古鎮,那裏住著一戶人家,戶主名叫薑詩。在他還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隻與母親相依為命。

平日裏,薑詩格外孝順,盡心侍奉,從未讓母親憂心生過氣。鄰裏鄉親看在眼裏,都對他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不已。於是,薑詩侍母的孝名就在鄉裏傳開了。

雒縣有位名士叫龐盛,有一個聰明賢惠的女兒,從小教以詩書禮儀,織布裁衣,對父母也是百般孝順。轉眼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盡管上門提親的人是絡繹不絕,卻都被一一拒之門外。

原來,女兒曾經對父親立下了這樣的心願:“爹爹,《孝經》說道: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孝悌之德。您得為女兒找個孝順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龐盛聽聞了薑詩的孝名,於是便派人去打聽薑詩的為人。發現薑詩名不虛傳,而且為人正直,終於捋著胡須,長長地舒了口氣,放下了心中的石頭。

幾經周折,薑詩和龐女結為夫婦。夫妻倆恩愛相處,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過後一年,又生了一個胖小子,雖然生活苦了點,卻過得是有滋有味。夫妻倆都對母親孝順備至,龐氏尤其精心照顧,給婆婆打洗腳水,捶背揉肩,自己也樂在其中。

轉眼幾年過去了,兒子漸漸長大,薑母卻日漸衰老,不曾想又犯了眼疾。因為生活的不便,薑母脾氣暴戾起來,對媳婦就有了不滿之心,加上鄰裏有人嫉妒,趁龐氏不在家的時候搬弄是非,薑母越發對龐氏沒有好聲色。

薑詩夫婦誠惶誠恐,侍奉母親更加小心在意,生怕惹得母親生氣。有一天晚上,薑母夢到離家六七裏的江水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便對兒子媳婦說起這件事。薑詩信以為真,叮囑妻子去江中取水,不能有絲毫怠慢。

龐氏自然理解婆婆的心情,也想盡自己的一份孝心,就毫不猶豫地挑起水桶去江邊擔水。山邊的道路艱難行走,她走了一個小時,終於來到江邊,立即裝滿兩桶水,挑回家中。她把水煮沸,晾好溫度後端給婆婆。

婆婆喝了江水,覺得味道甜美,好像病也減輕了一半。於是,龐氏每天都挑著水桶,到江邊去取水。雖然辛苦勞碌,但她心中十分高興,因為婆婆的病已經慢慢痊愈,身體也比以前好了許多。

秋冬季節,天氣幹燥,這天薑母口渴,思飲江水,龐氏便一大早便去江中取水,而天公偏不作美,刮起了大風。風卷秋葉漫天飛舞,窗外“呼呼”作響,如虎吼猿啼,龐氏行路艱難。

龐氏遲遲未歸,薑母在家口渴難耐,內心煩悶,坐臥不安,一時怒起,便對薑詩哭訴:“兒啊,你看看你這個媳婦,也不體恤你老娘,看我口渴命將休矣,也慢慢騰騰地不回來,做這等忤逆不孝事的媳婦,你娶來做甚啊!今天你非得給我休了她!”

薑詩見母發怒,心裏極其難受,隻得好言勸慰。就在此時,龐氏正好取水回來,薑母見之便鬧將起來,非要兒子將媳婦休去才肯罷休。薑詩心裏雖然不舍,卻不敢違了母親心意,無奈之下將妻子逐出了家門。

龐氏性格一向溫順,然而因天氣的原因遭此大變,心裏自是異常委屈。隻身離開家門,在街頭孤獨徘徊。

在這段日子裏,龐氏常常回憶起點點滴滴幸福的往事,丈夫平日裏的體貼與關愛,兒子的調皮又可愛,溫情像閃電一樣擊中她的身心。然而幸福美滿的家庭刹那間化為烏有,卻如何割舍得了呢!

龐氏自小受到良好的教養,多年來她已經習慣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她經過細細思量,覺得自己也有沒做好的地方,才致使婆婆口渴難耐,一向孝順的她反而生起愧疚之心。於是,她悄悄地住在了鄰居大媽家中。

龐氏借用鄰居家的織布機日夜紡紗織布,將布匹賣去賺得了一些錢財。然後去街市買回好吃的,讓鄰居大媽送回家中給婆婆食用,並且叮囑鄰居大媽說是大媽自己的。鄰居大媽每天都給薑母送去好吃的,日子一久,薑母便感奇怪,追問究竟,大媽終於道出了實情。

薑母得知真相後,心中頗感慚愧,懊悔之心油然而生,便囑托兒子將媳婦接回家。

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龐氏打扮得整整齊齊,薑詩將其迎歸家中。婆婆喜笑顏開,孩子更是蹦蹦跳跳,煞是歡喜。鄰裏鄉親看在眼裏,真是羨慕萬分。打這以後,薑詩夫婦孝順母親更加盡心,又恢複了往日的幸福安樂。

因為家事繁忙,有時孩子便也替母親去江中取水。哪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兒子在一次取水的時候,江裏突發大水,溺水身亡。

薑詩夫婦心如刀割,悲痛萬分。然而麵對白發蒼蒼的老母卻又強顏歡笑,不敢提起此事,生怕老母承受不起。薑母問起孫兒,便說外出求學,暫時不能回家,龐氏外出取水如故。

日子一天天過去,薑母憂心歲月不多,常常思念吃魚,雖然家中貧寒,但薑詩夫婦更加的辛勤勞作,將所有積蓄用來買魚,又切成細細的肉絲,烹調好後供養孝敬薑母。龐氏惦念鄰居大媽,於是夫婦兩人常請大媽一起過來吃魚,好讓母親開心。

一天夜裏,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龐氏起來經過院子,突然驚奇地發現地上有一個桶大的窟窿,正汩汩地往外湧著泉水,順著牆角流出了院外。龐氏嚐了嚐泉水,跟六七裏外的江水一個味。在泉眼旁邊。又發現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不禁喜出望外。夫妻兩人對著水泉,高興得手舞足蹈。

鄰人們聽到了他們的歡呼也一擁而來,對著那奇異景象,讚羨不止。年長的人說,一定是薑詩夫婦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於是,鄉鄰們紛紛拿出香燭,擺設祭品,一同向天地磕頭感恩。

薑詩夫婦對天拜謝:“謝謝老天!我們怎麼也謝不完老天的大恩哪!老天對我們太慈悲了。我們沒做什麼好事,怎麼得到這麼大的慈憫啊!”

從那時開始,每天早上都會從泉眼裏躍出兩條肥大的鯉魚,供給薑詩夫婦做成佳肴來孝養母親。龐氏也不必冒著寒暑到山邊去取水了。不久,薑母的眼疾也康複如初了。

後來,社會發生動亂,農民起義也頻頻發生。據說赤眉軍路過孝泉時,首領聽說這是孝子薑詩故裏,立即翻身下馬,傳令三軍:“大家別亂來,驚動了大孝之人,必然觸怒老天爺,那就不吉利了!”說完,還將隨身攜帶的米麵糧食,悄悄放在薑詩家門口。薑詩夫婦認為這是不義之財,就將其掩埋了。

在東漢末年社會動亂的形勢下,時有強盜出沒,但孝泉因有薑詩的孝名,沒有受到戰亂的騷擾。

在當時,社會推行舉孝廉的選官製度,薑詩就被推舉做了孝廉。薑詩夫婦的孝行又傳到了皇帝那裏,皇帝也深深為之感動,便頒布詔書,封薑詩做了郎中。後來,薑詩調到江陽做縣令,將這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

薑詩夫婦的孝行,充分體現了以“忠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範。薑詩去世之後,漢明帝劉莊下詔在他們的故裏建祠予以表彰。凡是經過這裏的達官貴人,武官下馬,文官下轎,逐漸成為傳統。在今天的四川孝泉,依然屹立著“三孝祠”,幾經興廢,保存著許多曆史古跡。

在薑詩夫婦的故裏,世世代代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敬仰和祭祀。他們的孝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旁注]

廣漢 位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腹心地帶,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說。漢高帝時置廣漢郡,轄13縣,漢武帝時置13州刺史,此為益州,刺史治雒。東漢光武帝時複置益州和廣漢郡,雒縣為廣漢郡屬縣。

赤眉軍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軍。為便於與敵區分,起義軍的士兵用赤色染眉,故名“赤眉軍”。後來遭到了劉秀親自率領的東漢大軍的圍追堵截,10多萬大軍不得已在宜陽投降了劉秀。此後,赤眉軍首領樊崇等人意圖東山再起,被劉秀發覺後所殺。

舉孝廉 是漢代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製度,孝廉是察舉製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實授官職。被舉孝廉後的任用升遷情況,在中央以郎署為主,再遷為尚書、侍禦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的則為令、長、丞,再遷為太守、刺史。

[閱讀鏈接]

薑詩的故事,在《後漢書·烈女傳·薑詩妻傳》、《東觀漢記》、《華陽國誌·蜀誌》和《水經注》中都有記載。為傳頌孝道,130年,漢順帝禦賜薑詩故裏為其立祠祭祀。由於薑詩家鄉在此,鄉因人而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