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推為國策1(1 / 3)

薪火相傳——推為國策1

秦漢時期傳承先秦時期儒家思想,其中的孝悌思想同樣被延續下來。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前,就從嫪毐事件中認識到孝道的力量,統一天下後大力推行孝道,隻是他的孝悌政治色彩過於濃重。漢代初期總結曆史教訓,強調“以孝治天下”,將孝道提高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從此,在中華民族宗法倫理形成的過程中,孝悌之道影響千年。

秦漢之際湧現出了許多足以效仿的孝悌德行楷模。他們以真誠的孝心和高尚的悌德,在人生曆程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催人淚下的好戲。

秦代對孝道思想的繼承

秦始皇建立統一王朝後,秦代士人在思想建設方麵取得了積極成果,認識到了孝道的力量,這是其中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

秦代對孝道思想的認識,還要從與秦始皇密切相關的嫪毐事件說起。

公元前246年,13歲的秦王嬴政即位,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秦王的母親趙姬在兒子即位後成了王太後。

據說趙姬年輕貌美,與扮成宦官的嫪毐終日廝混,結果接連為秦王生了兩個小弟弟,並打算等到秦王去世之後,好讓這兩個小孩做秦國的皇帝。

在太後的不斷關照下,嫪毐獲得了一路晉升。公元前239年,嫪毐獲封長信侯,以山陽郡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為其封田。嫪毐門下家僮最多時有數千人,希望做官而自願成為嫪毐門客的也達到千餘人。

不過按照秦國的規矩,封侯可謂相當困難,例如王翦在滅楚前,曾向秦王提到自己為將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賞,而王翦當時已經有消滅趙國,重創燕國的戰績。令人訝異的是,嫪毐無寸功而封侯,可見太後對他格外關照。

可惜的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等待他的,將是一場滅頂之災。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按照慣例到秦國舊都雍舉行冠禮。其間有人向嬴政告發嫪毐為假宦,並與太後趙姬淫亂,甚至還試圖以其與太後所生之子為秦王,嬴政下令徹查。

在秦王著手調查時,嫪毐決心孤注一擲,先發製人。他收買黨羽,與太後密謀,欲除秦王。又竊取玉璽,準備調動地方軍隊以及他的家人攻占秦王居住的蘄年宮。

嫪毐畢竟是市井小人,小人得誌忘乎所以。一天他與朝臣飲酒,酒後無一說出了自己的野心,朝臣慌忙報告嬴政。

秦王早就看嫪毐不順眼,聞聽朝臣的報告,果斷行動,令相國呂不韋及有楚係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兄弟率兵平叛。嫪毐軍本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擊潰。

在懸紅銅錢百萬的重賞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鹹陽後,秦王將其處以車裂之刑。但對於自己的母親,秦王不能處分,隻好將她貶入雍地,就是現在的陝西寶雞鳳翔縣,軟禁起來。

一國之君幽禁母親,畢竟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秦國為客卿的齊國人茅焦大發感慨:“兒子囚禁母親,天地翻覆。從古至今,哪裏有這種道理?”

秦王聞知後火冒三丈,打算殺了茅焦。但茅焦來到秦王麵前,不慌不忙地行過禮,說:“忠臣不講阿諛奉承的話,明君不做違背世俗的事。現在,大王有極其荒唐的作為,我如果不對大王講明白,就是辜負了大王。”

秦王停頓了一會,說:“你要講什麼?說來聽聽。”

茅焦說:“天下之所以尊敬秦國,不僅僅是因為秦國的力量強大,還因為大王是英明的君主,深得人心。現在,大王將母親軟禁在外,是為不孝。如此的品德,如何讓天下人信服呢?”

秦王聽了茅焦的話後深為震動,知道自己的行為對統一天下大業不利。於是,他親自走下大殿,扶起茅焦,說:“赦你無罪!先生請起,穿上衣服。我願意聽從先生的教誨。”

茅焦進一步勸諫,最後說:“秦國正圖一統天下,大王更不能有遷徙母後的惡名。”

秦王采納了茅焦的建議,親自率領車隊,前往雍地把太後接回都城鹹陽,母子關係得以恢複。

返回鹹陽的太後極為高興,設酒宴款待茅焦,席間對茅焦讚賞有加,說安定秦國的江山社稷,使母子重新相會,都是茅焦的功勞。其實茅焦冒死進諫,他最大的願望是為秦王掙得一個好的名聲。

公元前229年,太後趙姬去世,諡號為“帝太後”,與莊襄王合葬在一起。

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統一天下建立秦國,自己號稱秦始皇。他巡遊各地,刻石稱功,其中有不少宣揚孝道的文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行郡縣,第二次從鹹陽出發經函穀關、洛陽、滎陽至東魯鄒縣的繹山。繹山位於現在的山東鄒城市東南。

繹山高五裏,秦始皇上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後來在山頂豎立第一幢刻石,刻有李斯的小篆,被後世稱為《繹山刻石》。

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登繹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原石雖已被毀,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徐鉉按原作臨摹的摹本,現藏在西安碑林裏。

《繹山刻石》全文223個字,其中有李斯等群臣頌揚秦始皇“上薦高號,孝道顯明”的文字,表明秦始皇善於繼承弘揚曆史的優秀傳統。

秦始皇為了使兒子們忠於自己,還用孝道去教育他們。以至於趙高偽造遺詔迫令太子扶蘇自殺時,蒙恬懷疑其中有詐,讓扶蘇上疏問個明白。

可扶蘇卻說:“父而賜子死,尚安複請?”頗有“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的濃重孝道氛圍。

秦始皇為了使民眾服從,還通過刑法的形式,在民間推行孝道,“以治黔首。”隻不過這種依靠法律來使全國民眾接受孝道的方式,隻是“尊尊”而無“親親”,忽視孝道中調節人際關係的親情溫暖,使之變成單純的權利義務關係,從而喪失了孝道的社會整合功能。

作為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秦始皇的對孝道的遵行,引領了秦代士人對孝道的認識,更使他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

[旁注]

嫪毐 (?~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末期秦國人物。他受相邦呂不韋之托偽為宦官入宮,與秦始皇帝母親太後趙姬私通,因而倍加寵信,受封為長信侯,並自稱為秦王的“假父”。後來因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宦官 是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時期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也稱“太監”、“公公”、“寺人”、“內官”、“內侍”、“中官”、“中貴人”等。

門客 門客作為貴族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那時的養客之風盛行。每一個諸侯國的公族子弟都有著大批的門客,如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嚐君等。門客主要作為主人的謀士保鏢而發揮其作用,必要的時候也可能發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裝。

玉璽 指皇帝的玉印。璽是始出於周代,到了周代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隻能稱為“印”。 “玉璽”一詞,最早由秦始皇提出,他規定隻有皇帝使用的大印才能稱為玉璽。據說秦始皇帝取藍田玉,命李斯用篆書的一種蟲鳥篆刻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呂不韋 (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彙合了先秦時期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外戚 也稱“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曆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幹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東漢時期外戚幹政的局麵是漢代時皇後製度乃至後宮製度不成熟的一個典型縮影,這也是封建地主階級對完善後宮製度不斷探索的結果,對以後不斷完善後宮製度起了深遠的影響。

茅焦 戰國末期齊國人。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因為嫪毐與太後行淫而殺嫪毐,並將太後遷居於雍,茅焦力諫秦王應迎太後以盡孝道,因此被秦王封為上卿。他最大的貢獻是為秦始皇掙得了一個好名聲。在古代,一個好的名聲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會效益也是極大的。

李斯 (約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秦統一天下後被任為丞相,參與製訂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我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2000多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

小篆 是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流行至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扶蘇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0年),是秦代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秦始皇去世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等,逼其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