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緹縈上書救父傳美名
漢代初期朝廷主張“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勉勵行孝,社會上湧現出許多感人的孝行人物和事跡。其中15歲的女孩緹縈向皇帝上書救父,傳遍宇內,留下千古美名。
那是在西漢初年,臨淄郡有個叫淳於意的人,他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病人醫治。後來他做齊地的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沒有多久就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史記》記載了他的25例醫案,稱為“診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凡是有點本領的人,多半都有點桀驁不馴的怪脾氣,淳於意也屬於這一類人。有一次,齊王府的丞相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治。丞相妻子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去世了。
齊王府的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治錯了病。真是禍從天降,淳於意被安上貪汙瀆職的罪名,予以逮捕。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漢文帝劉恒提倡節儉,曆來反對瀆職,當時實行的《漢律》給貪汙瀆職定的罪名非同小可。淳於意深知此番在劫難逃,自然是驚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嚇得麵無人色,哭成一團。
淳於意沒有兒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長女、次女都已出嫁,隻剩下3個女兒在家。其中兩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隻有年方15歲的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說:“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
於是,緹縈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願意隨父西入長安,一路上照顧老父的行程,更要上書皇帝,願入宮為奴以贖父罪。家裏人再三勸阻,但緹縈心意已決,決計隨行。
全家人抱著渺茫的希望,收拾簡單衣物,父女倆在解差的催促下踏上了未可知的命運之途。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167年的秋天。
在路途中,淳於意在心裏反複檢討自己的言行,發覺都是自己的古怪脾氣惹出的禍端,因此利用投驛站的休息機會,著實為慕名求醫的人,診治了不少疑難雜症。緹縈也反複思索,最後寫好了上書皇帝的狀紙。
淳於意雖然知道漢文帝是個非常賢明的天子,然而皇帝住在深宮中,年僅15歲的未見過世麵的女兒能夠見到皇帝嗎?皇帝會相信她的話嗎?這幾乎沒有什麼希望。淳於意帶著絕望的心情走到長安,走進大牢。
緹縈是個隻有15歲的鄉間女孩,到了長安後,在繁華的大都市麵前立即覺得的手足無措,投訴無門,焦急萬分,東鑽西碰,始終不得要領。終於有好心的官差告訴她,皇帝會外出打獵,可能還有機會見到皇上。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困難重重。皇帝出獵,必定是車騎絡繹,旌旗蔽空,隨從如雲,行動如風馳電掣。一個弱女子要想犯顏攔駕上書救父,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更重要的是犯顏一定會驚擾聖駕,攔駕更是絆阻皇帝的車騎前進,兩者都是“大不敬”的罪名,唯一的後果就是殺頭抄家,倘若犯顏當時被認為是刺客,立即格殺,上書救父將成為泡影。然而,緹縈抱定一死的決心,認真地準備上書行動,她選定灞橋作為她犯顏上書的地方。
這是一個秋意蕭瑟的清晨,形單影隻,衣衫單薄,滿麵愁容的緹縈跪在路的中心,雙手高舉預先準備好的書狀,靜等皇帝車騎的到來。這場麵很是悲壯,人們都遠遠地看著她。
遠處塵土飛揚,漸行漸近,皇帝的車騎終於出現在眼前。皇帝左右的武士發現有人竟敢擋在路中央阻攔車駕,快速前來,像拎小雞一樣,把瘦小的緹縈押到皇帝跟前。
漢文帝看到的是一個滿麵淚流的弱女子,內心深處立即湧起一股憐惜的心念,吩咐左右接過她的書狀,並不許為難她。
那狀紙上寫道: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次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
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8個兒子中的第四子,當初在動亂時期,母親薄姬帶著當時年僅8歲的兒子劉恒北上酷寒荒涼的代郡就國,10多年在邊地飽嚐艱苦。
憂患中成長的歲月,深知骨肉親情的可貴,更親身體驗過民間疾苦的情狀。如今貴為天子,仍然時時以臨深履薄的心情,戒慎恐懼的態度,小心翼翼地使用君權治理國家。
這封上書言辭哀婉,又加上是一個小女孩寫的,漢文帝閱罷書狀,再看著眼前這個淒苦無助的小女子,不就是當年自己倉皇離京時的化身嗎?
漢文帝知道官府中的奴婢生活和囚徒沒什麼兩樣,又想到如此嬌弱的女子,為了營救父親,竟然冒死上書。這種膽識與孝心深深地感動了寬仁賢德、愛民恤民的漢文帝。
同時,漢文帝也充分認識到,繼續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更不利於政權的穩固。於是,他當場下令免除了淳於意的刑罰,也沒有讓緹縈去當奴婢。
漢文帝回宮後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麼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他責成丞相張蒼、禦史大夫馮敬等負責修改刑律。
張蒼和馮敬與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腳改為打500板子,判割鼻子的改為打300板子。這樣,漢文帝依照新的律法,正式下令廢除肉刑。
淳於意既蒙赦免罪刑,真是喜出望外,父女雙雙望闕叩謝恩典以後,便歡天喜地相偕返回臨淄,從此痛改矜持作風,對病人殷勤周到贏得口碑載道。
緹縈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也很有勇氣的少女。她上書救父的孝行,美名傳千古,成為我國古代孝道的典範,同時對推動古代刑罰由野蠻走向相對寬緩人道作出了貢獻,在曆史上被廣為傳頌。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曾由衷地讚歎緹縈道:“百男何憤憤,不如一緹縈!”還有人寫詩讚揚緹縈:
隨父赴京曆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旁注]
太倉令 漢代製,大司農所屬有太倉令及丞,隋唐時期稱“太倉署”。置令、丞、監事、典事等官。太倉是王朝的總糧倉。西漢初年,淳於意曾任齊太倉令,主管本地糧倉。淳於意是齊臨淄人,臨淄位於現在的山東淄博東北。
肉刑 古代施加於罪犯或犯過者的肉體的懲罰,包括死刑、鞭笞和監禁。廣義的肉刑,指括黥,即刺麵並著墨、劓,即割鼻、刖,即斬足、宮,即割勢、大辟,即死刑等刑罰。夏商周時期成為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說,至漢文帝時,因緹縈上書救父一事被廢除。
《漢律》 漢律是漢代法律的總稱。西漢初期,依然繼承秦代各項基本製度。隨著戰亂的逐漸平息,西漢朝廷冷靜下來認真總結秦代興亡之得失,開始對治國之策做出重大調整,使其封建法製日趨成熟,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製度得到確立和鞏固。
大不敬 古代侵犯皇帝人身、權力及尊嚴的一種罪名。包括三類犯罪行為:一是盜竊禦用物品;二是因失誤而致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三是不尊重皇帝及欽差大臣等。犯有大不敬罪者將受到嚴厲懲處。
張蒼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漢時期丞相。漢文帝時灌嬰去世後接任丞相一職。張蒼校正《九章算術》,製訂曆法,也是古代曆史上主張廢除肉刑的一位古代科學家。
馮敬 (?~公元前142年),戰國時韓國郡守。西漢時期大臣,漢文帝時拜為典客,遷任禦史大夫。後以邊情緊急,出任邊郡郡守,公元前142年,匈奴進攻雁門,身為太守的馮敬力戰而死,成為漢匈戰爭期間漢代陣亡的最高級別官員。
班固 (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時期官吏,史學家和文學家。潛心20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曾經出征匈奴,時為中護軍。班固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閱讀鏈接]
上書救父的緹縈的父親淳於意曾經拜公孫光與陽慶為師,學習古典醫籍和治病經驗,醫人無數,成為當時有名的醫生。由於淳於意喜好醫學,不喜經營家計,便辭去太倉令一職,又將戶籍遷寄在親戚、左右們的名下,使得王公大臣等難以找到他。
當時的許多權貴都曾派人請淳於意去治病,但淳於意怕因陷於官場而拘束行醫自由,因此都未前去,無形中也就得罪了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