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推為國策1(2 / 3)

[閱讀鏈接]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時,當時趙國商人呂不韋與子楚密謀,由呂不韋上下活動,竭力促成子楚成為秦國的太子。並想方設法讓子楚與懷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趙姬結合。趙姬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後自然成了子楚夫人。沒想到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

盡管有許多人對《史記》中的記載產生過質疑,但沒有強有力的論據可以推翻司馬遷的說法。所以,我們不得不同意司馬遷的觀點。

漢文帝家事國事兩相宜

公元前206年,西漢王朝建立。漢代初期尊崇“黃老”之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都是以孝為家法的。漢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意喻強調孝治天下。

因為漢代施行的是“孝道治天下”,所以普通人想當官隻有通過舉孝廉才能當官。皇帝是全國之主,上行下效也應當要孝敬父母。

漢代注重對孝悌的傳承,漢文帝劉恒當屬實踐這一主張的典範。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薄姬,是楚漢相爭時魏王魏豹的一個姬妾。漢文帝做了皇帝後,他的母親薄姬便成為皇太後。漢文帝從小就奉行孝道。他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後跟隨他住在一起。漢文帝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的侍奉母親,盡力讓她感到快樂和滿足。

人吃五穀雜糧,肯定也會生病,薄太後老了,經常生病,漢文帝關心備至。他的母親臥病3年,身為人子,他不認為自己是有權利的皇帝,而是經常衣不解帶,不眠不休,伺候母親,從不懈怠。

作為一個皇上,手下有那麼多的侍從奴才,但是漢文帝親自伺候母親,詢問病情,親自熬藥。每次太醫給母親開的藥,熬好以後,漢文帝都要親自品嚐,然後才侍奉母親服用。

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漢文帝卻能做到日複一日。他的仁義和孝順感動了天下人,這種高貴的品質,讓人們尊敬和欽佩。

漢文帝不僅在孝敬母親時以身作則,對親情也非常重視。他在對待竇皇後家族的問題上,也表現出大度的胸襟。

漢文帝的妻子竇漪房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找到已經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對已故雙親盡一些孝道。雖然竇漪房已經貴為皇後,但她依然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當時薄太後正忙於尊禮薄氏祖先。她感覺不該和老太太攀比。

但竇漪房一個好心的決定幫了她大忙,就在她被冊封的那一天,她向漢文帝提議,宴請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並賜給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麵、肉食,對於80歲以上的老人、9歲以下的孤兒,分別賜給每人一石米、20斤肉、5鬥酒、兩匹帛和3斤棉絮。

以善聞名的漢文帝對皇後的建議大加讚賞,並很快實施。於是,天下老百姓都對竇漪房皇後的善心口口相傳,竇漪房的家世也逐漸流傳開來。

這時,一個叫竇少君的年輕人聽到了竇漪房的家世。他就是竇漪房的親弟弟,當年分別的時候,竇少君才五六歲,現在已經成人。竇少君的姐姐離開沒多久,厄運就降臨竇少君身上,由於哥哥在外麵勞作,家裏沒有人看管,竇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後被拐賣多次,最後在河南陽宜一戶財主家當了奴仆。

後來,竇少君跟著主人來到了長安。有一天竇少君在卦攤算了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運如何,不料抽到一個上上簽。算卦的老頭說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大富大貴。竇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會大富大貴,對算卦老頭說的話並沒有放在心上。

竇少君從卦攤回來的路上,聽到了皇後竇漪房的故事。竇漪房?當他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怔了一下。自己的姐姐當年被送進宮的那個姐姐不也叫竇漪房嗎?再聯想剛才算卦老頭說的話,他有點將信將疑了。有希望總比沒希望好,於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書,說自己是皇後失散多年的親弟弟竇少君。

漢文帝看了這封信,問竇漪房怎麼回事。竇漪房隻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漢文帝說了。

漢文帝聽了,捶胸頓足,說自己有愧於皇後,隻顧自己的親人,卻把妻子的親人忘記了。於是,他和竇漪房一起召見竇少君。

竇漪房的相貌雖然改變了不少,但是竇少君還是認得出來。但是竇漪房已經認不得弟弟了,因為當初離開的時候弟弟才五六歲,如今已經長大成人。

竇漪房怕誤認,那樣將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於是她問竇少君有什麼證據證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

竇少君不僅把父母怎麼死的說了出來,還回憶了當年姐姐離開他的情景,最後一次給他洗頭發,最後一次做飯給他吃等。說著說著就忍不住流下淚來。這時候,竇漪房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了,跑下去和弟弟緊緊擁抱在一起。

這一幕被史官詳細地記錄了下來。書上說,當時不僅大漢的皇帝感動得落淚了,連旁邊的宮女也跟著哭泣。

漢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情,賞賜竇少君大量的財產和田地。

竇漪房深知漢文帝勤儉節約的品性,不可因為自己而破例,隻讓弟弟接受了足夠養活他的部分財產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來彌補漢文帝賞賜弟弟所造成的虧空。有這樣一位賢明的皇後,漢文帝這一輩子也就滿足了。

不久竇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終於團聚。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誰也不會想到會有今天。漢文帝照例又要賞賜竇漪房的哥哥,但又被竇漪房阻止。

照理說,這是竇漪房的家事,與別人無關,可是她是皇後,皇後沒有家事,皇後的一切事都是國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們見竇漪房突然冒出來兩個年輕力壯的兄弟,有點吃不消了。他們擔心竇漪房會後宮幹政,要把隱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實連萌芽都沒有,一切隻是大臣們的假想敵。

一次早朝,幾個串通好的大臣聯合起來對漢文帝進諫,大意是說竇氏兄弟都是魯莽之徒,沒有任何文化素養,不應該依靠皇後的裙帶關係而加官晉爵,讓他們做富貴閑人。並且還要挑選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大臣與他們比鄰而居,教導監督他們,以防止他們滋事擾民。

漢文帝沒有立即答複大臣們的進諫,盡管他相信竇漪房絕無幹政的可能,但曆史上後宮的禍國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當天晚上,他把大臣的進諫對皇後說了,麵露為難之色。

善解人意的竇漪房馬上解除了漢文帝的憂慮,她說大臣們的進諫是對的,哥哥弟弟沒有讀多少書,正需要教導。最後又強調一句,無論漢文帝做怎樣的決定,她都支持。

在竇漪房的輔佐下,西漢時期政權也能繼續由漢高祖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漢文帝不僅在處理家庭事務上有仁愛之心,在治國方麵也將他儒家的仁愛普擇天下。在位期間,他繼承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甚至12年間免收全國田賦。他興修水利,加速發展農業生產。

他減輕刑罰,取消了連坐法和割鼻、砍腳、臉上刺字等肉刑;逐步削弱諸侯王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駐軍北方,遷百姓住在邊境,增強北部邊境的防禦力量。大漢王朝由此逐漸趨向安定,並一度呈現出富庶景象。

後來的景帝繼承推行漢文帝的政策,曆史上將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統治,譽為“文景之治”。據說,到景帝的時期,國庫裏的錢堆積成山,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都黴腐爛了。可見物質基礎已經相當豐厚。

總之,漢文帝是一個非常孝敬母親的皇帝,也是一個非常注重親情的皇帝,他做到了一個好皇帝應該具備的素質,也為大漢百姓和世界留下了一片燦爛光輝。“文景之治”在漢代是最輝煌的時代,超過從前曆史任何時候的繁榮,這也是一個注重孝道和親情的皇帝的功德。

[旁注]

漢文帝劉恒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漢高祖之子,漢代第五位皇帝。在位22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複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的兩代管理期間,被史界稱為“文景之治”。

代王 封建社會王爵之一。替代正統王位繼承者稱王的皇帝,即名義上的皇帝,也可理解為代理皇位者。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代王是項羽分封的趙王歇,封地位於舊趙國地北部代郡一帶。此後多有分封以及自立的代王,最著名的如後來即位為漢文帝的劉恒等。

竇皇後 西漢竇太後名為竇漪房,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後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時,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即後來的漢文帝。與代王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小兒子是梁王劉武。

文景之治 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所取得的成果。在漢王朝統一王權的管理下,漢代初期朝廷順應曆史發展,采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閱讀鏈接]

漢文帝原來想造一個露台,讓工匠算算要花多少錢。工匠們說用100斤金子,漢文帝吃了一驚,又搖頭又擺手,停止了這項工程。他不蓋宮殿,不修園林,甚至不增添車輛儀仗,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