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之以範——先賢表率2(1 / 3)

立之以範——先賢表率2

孔門弟子的孝悌之行

孔子對周公思想的發展,不僅強調仁愛,將仁愛作為倫理思想的核心,並且同樣注重孝道。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人才成長的思想基礎。

孔子認為,一個人隻有孝敬父母,才能為國為民,盡忠好義。因此,他曾經多次與弟子談論孝道,教育弟子要懂孝道,盡孝行。在孔子的教導下,孔門弟子們行孝盡孝成為風氣。

閔子騫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上事父母,下順兄弟,一舉一動,盡善盡美,無人講他閑話。閔子騫行孝深得孔子的讚許。

閔子騫小時候,受後母虐待。後母疼自己生的兩個兒子。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給自己生的兩個兒子吃,閔子騫吃不著還常常吃不飽飯。可是,閔子騫怕父親知道了難心,從未告訴他。

冬天到了,後母所生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棉絮衣,身上暖烘烘的,而閔子騫穿的卻是蘆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閔子騫的父親坐著他們兄弟三人拉著的車外出。那天非常寒冷,西北風“呼呼”地刮。閔子騫的棉衣不能禦寒,一打就透,他凍得渾身顫抖,麵色灰白,手都凍僵了。他的兩個弟弟,因為拉車趕路,衣服保暖,臉上直冒熱汗,麵色紅潤。

閔子騫的父親一看,閔子騫瑟瑟發抖而兩個弟弟直淌汗,以為閔子騫拉車不賣力氣,一氣之下,就用鞭子抽打他。

鞭子抽破了棉衣,蘆花忽地飛了出來。父親感到奇怪,抓著幾個一看,才恍然大悟。啊!原來兒子身穿蘆花,是凍的在發抖!

“回家!哪兒也不去了!”父親命令三兄弟往回走。

閔子騫的父親真是氣極了,他心疼起自己的兒子,一進家門,便把妻子叫出來,罵她沒有人心,要休掉她。

閔子騫一見,跪在地上哀求父親說:“母親在這兒,隻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離去,那麼我們兄弟三人都將孤單!我的棉衣絮蘆花,是我家貧困,沒有那麼多棉花!”

父親見他的話說得婉轉而近情理,便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後母聽了閔子騫的話,非常慚愧。從此以後,她痛改前非,待閔子騫比她的親生兒子還好。

曾參出身貧寒,一生經曆坎坷,但終生講求修身養性,主張“日三省身”。

曾子以孝出名,他不僅行為上恪守孝道,而且還有一套理論主張。他把孝分為三種:“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思是說,第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能尊敬父母;第二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

曾子在孔子門下受業學習多年,學有所成。那時,他家貧寒,為了養活父母,他在離家很近的莒國出仕做小吏。雖然俸祿隻有幾鬥米,但是他仍然十分歡喜,因為能用自己所得供養雙親。

後來,他成了大名士,雙親也老了,他就不再外出謀官。當時,各國聘請他做相國,楚國委任他為令尹,晉國請他做上卿,都被他拒絕了。

父母亡故之後,曾子遊曆到楚國做了大官,出門百乘相隨,大隊儀仗呼擁,高官厚祿十分顯赫。可曾子並不高興。他常常麵北哭泣,因為在他看來,官再高,祿再豐,父母已經亡故,無法再奉養雙親了。父母沒能過著榮華富貴日子,太可憐了。

父親在世時,有一天,曾子到他父親的瓜地裏去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鋤掉了好幾棵。曾子好心疼,自責自己的粗心。這時,正趕上他父親拄著棍子來薅草,一看見曾子把瓜苗鋤掉好幾棵,氣不打一處來,沒問青紅皂白,舉起大棍,照著曾子的腦袋打來。

本來,曾子稍一側身,棍子就不會落在曾子的頭上的。但曾子想,自己錯了,父親打幾下消消氣,就沒有躲閃,仍立在原地。

因用力過猛,曾子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了。這下子可嚇壞了父親,後悔自己出手太重。老人連呼帶叫,揉了半天,曾子才蘇醒過來。

為了不使父親為自己擔憂,曾子趕緊爬起,好像沒挨過打似的向父親賠不是。並走進瓜棚,拿過琴來彈給父親聽,讓父親消氣。

曾子不僅對父親如此,就是對後母也是十分孝敬,甚至休了妻子以敬後母。曾子的後母對他十分刻薄,一點恩義也沒有,但曾子毫無怨言,像對父親那樣,孝順備至。

有一次,曾子讓妻子為母親做藜羹,他的妻子一時粗心,沒蒸熟就端了上去。曾子知道後,大為惱火,立刻寫了休書,將妻子攆出門去。

知情人都認為太過分了,責問他說:“婦人犯了七出之條,才能休掉;藜羹不熟,這樣區區小事,你為什麼要因此休妻呢?”

曾子說:“藜羹確實是件小事,但我叫她煮熟奉母,她竟然不聽我話。這樣的人,如何可以留下她呢?”

然而曾子畢竟深愛自己的妻子,為了珍惜夫妻感情,終身沒有再娶。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從不欺負弱者,且尊老愛幼,是鄉裏有名的大孝子。子路家裏很窮,常常以糠菜充饑。他想,家有窮富,人有高低,但家庭越貧寒,就越應想方設法孝敬父母,盡心盡力地去侍奉父母,盡量讓父母少受些苦。他自己常常吃野菜或灰菜做的麵團子,卻設法讓父母吃上米飯。

後來,家境稍有好轉,子路對父母仍照顧備至,想方設法讓二位老人吃好,盡子之孝道。

一天,子路去25千米外的陬邑做買賣,見集市上賣一種米,白白的。子路問:“這是什麼米?”

同行的人告訴他說:“這叫稻米,做飯香甜可口!”子路想,何不背回點讓二老嚐嚐。於是他就買了一口袋,背回家中,給父母煮出香噴噴的白米飯。

二老邊吃邊讚不絕口:“白米飯真好吃啊!”子路見二老這樣喜愛白米飯,他就經常去陬邑背米。

後來,子路得知孔子收徒講學,就前往拜師學習,由於他勤奮刻苦,很快成了孔子的得意門生,可就有一樣叫先生不滿意:子路過一段時間就請假回家。

一天,孔子問子路:“你為什麼過一段時候就請假回家?”

子路見先生問起這事,忙向前行禮回答:“先生不知,學生的二老最喜陬邑的白米飯,學生過一段時間就得去陬邑背米,孝敬雙親。”

孔子聽了,深為感動,並誇讚他說:“子路真是個大孝子啊!”

子路常對人說,背著沉重包袱走遠路的人,休息時從不選擇地點,因為太累呀!雙親年邁家裏又很窮的人,找工作會不管掙錢多少,因為急需錢花啊!

二位老人去世以後,子路去了南方到了楚國,受到楚國重用曾高貴一時。跟隨他的車子達到100多輛,積攢的穀子有幾十萬擔,坐車鋪的墊子,一層接一層,吃飯的時候,擺著多少個鼎看著吃。

窮賤之時子路孝順雙親盡心盡力,富貴之日子路更時刻懷念雙親。他說道:

我真願意回到同父母一起享受歡樂的時刻,可是不能再得到了。二老壽數有限,孝子想要孝敬老人,可是二位老人不能等啊!就像草木想著不凋謝,可是霜露不允許啊!我沒能及時孝敬老人,時機一過,後悔也沒有用了。

貧亦孝,富亦孝。子路孝順父母的深切情感,打動了多少孝子的心。

[旁注]

閔子騫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的主要是孝。在千年之後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曾參 春秋末年生於魯國東魯。16歲拜孔子為師。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著述《大學》、《孝經》等,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相國 古代官名,春秋時期齊景公設左、右相,相成為齊國卿大夫的世襲官職。以後其他諸侯國也有設置,或稱“相國”,或稱“相邦”,或稱“丞相”。後來慢慢地變成隻有“丞相”一職。後代對擔任宰相的官員,也稱“相國”。明清時期對於內閣大學士也稱“相國”。

[閱讀鏈接]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世稱“曾子”,以孝著稱。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其“齧指痛心”的典故為後世所傳頌。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接人待物井井有條。

季劄以孝悌之道讓國

周公的仁愛孝悌思想被孔子繼承並加以闡揚後,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仁愛孝悌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當時湧現出了像季劄這樣講求孝悌之道的人。

季劄曾把王位讓給哥哥,後來再度讓國,其所體現的和諧、誠信、禮讓、睿智等孝悌之道,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中。

季劄是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季劄的祖先是周王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

泰伯本是周室的王位繼承人,但他的父親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曆以及孫子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代之後,吳國皇族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在壽夢的4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劄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季劄。

季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劄救援陳國。季劄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劄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