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子聽了這話,喜出望外,忙道:“怎麼?你有鹿乳?”
獵人告訴郯子說,自己是打獵的,前不久獵得一頭母鹿,那鹿乳多著呢!接著把郯子帶回家,贈送給他滿滿一桶鹿乳,還說:“以後需要,盡管來取。”
郯子對獵人千恩萬謝,攜帶鹿乳,告別下山。回到家,郯子把鹿乳分成兩半,一半給父母飲用,一半給父母洗眼。幾天以後,他父母的眼病果然痊愈,而且眼睛比原先更清亮了。
郯子非常高興,自己的孝心總算有了回報。他幾次親自去向那個獵人表示感謝,獵人憨厚純樸,說:“用不著謝,你隻要把咱郯國治理好就行了!”
此後,郯子牢記獵人的話,精心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提倡孝敬,使小小的郯國變得昌盛富裕。
在當時天下動亂的情況下,郯國以區區小國頗有名氣,這其中主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郯子的孝行曆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
[旁注]
魯襄公 (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42年)。春秋時代魯國的第二十二代君主,在位期間,以三朝元老季孫行父為丞相,保持了魯國的相對穩定。季孫行父去世時,行父要以薄葬來進行下葬儀式,魯襄公感動行父是個廉吏,於是給行父的諡號為“文”。
少昊 (公元前2598年~公元前2525年),是黃帝之子,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五帝之首,中華民族的共祖之一。少昊國是鳳凰的國度,中華民族既是龍的傳人,又是百鳥之王鳳的傳人。
侍從 指隨侍帝王或尊長左右的人。因常在君主左右備顧問,故名“侍從”。宋代稱大學士至侍製、給事中、六部尚書侍郎為侍從官,也稱“從官”。稱中書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以下為小侍從。
[閱讀鏈接]
郯子是春秋時期郯國國君。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春秋時期前後,炎國演化為郯國。郯子以才華和仁孝之德,使小小的郯國變得昌盛富裕。郯子的仁孝之德,曆來為海內外稱道,受到人們的敬仰。
郯子去世後,後人建了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吊。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老子、孔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
孟子的孝悌仁愛實踐
先秦時期的仁愛孝悌思想,經過孔子的闡發,以及季劄、郯子等人的親身實踐,至戰國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經過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實踐努力,使其具有了新的內含,從而對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構建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孟子,戰國時期的鄒國人。鄒國位於現在的山東。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雄辯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據說他曾經受業於孔門弟子。在儒學分化中,孟子代表了孔門正統學術思想,以至於被稱為“孔孟學派”。
孟子在實踐活動中,多次和弟子們闡述孝悌思想。在一個秋雨連綿的夜晚,孟子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討論孝悌和修養的關係問題。
愛提問題的公孫醜首先提問:“先生,您為什麼那麼重視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為要實行堯舜的仁政,必須立足於孝悌。”
公孫醜接著問:“那麼,什麼是孝悌呢?”
孟子解釋說:“孝順父母為孝,尊敬兄長為悌。孝和悌是仁義的基礎,隻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兄長,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譴責不孝順父母的人,他認為不孝有五項內容。公孫醜問他有哪五項內容時,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生活,二不孝;好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恥辱,四不孝;逞勇敢,好鬥毆,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除了重視孝悌之道,還發展了孔子的仁愛觀。他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愛,把愛推廣到全社會,讓社會公民都施行仁愛。他的這種仁愛觀體現了一種博愛精神,說明孟子具有的寬廣情懷,以及營造社會和諧的美好願望。
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麵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孟子又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人們看到小孩溺水就會生惻隱之心,實施救援,這種惻隱之心是隱藏於我們內心,它是仁義的源頭,人的仁義之心都發源於此。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像水必然由高處向低處流一樣。隻要不受外界的影響,人性就不會變惡。”
梁惠王聽了孟子的一番宏論,深有感觸地說:“孟老夫子的話,確是聞所未聞。”但梁惠王還是覺得自己是愛護百姓的,就說道,“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丟盔棄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隻跑了50步,卻去嘲笑跑了100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
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
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50步同樣道理。”
梁惠王這時終於明白,自己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雖然程度上輕一些,但本質是相同的。
梁惠王自詡“盡心”,而在孟子看來,他所采用的措施,隻是“愛民”的臨時措施,與鄰國之政實際上是50步與100步之比。孟子認為治國的根本之道是實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戰爭或勞役使人民耽誤農時,不要亂捕魚鱉,不要砍伐林木,讓人民休養生息,有較安定的生活,這樣才是“王道”的開端。
其實,孟子的仁愛是一種由遠及近的愛,也就是說是在對自己家人的愛之上在推廣到全社會的愛。你對別人施於仁愛,別人也就自然對你施與仁愛,你在施與仁愛的同時,將來也將會得到別人的回報。
《孟子》裏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說,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孟子》裏還說:“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意思是說,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僅僅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
孟子要求對人生始終貫徹這樣一種嚴格的生活準則: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哪怕是一丁點也不能給予別人;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哪怕是一丁點也不能取於別人。而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利益,孟子認為自己去獲取多少或給予別人多少都不過分。
孟子的孝悌與仁愛思想,是先秦古典文明孕育的絢麗結果。它同先秦、秦漢、秦漢時期以後其他思想學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賴以建構和發展的寶貴資源。
[旁注]
公孫醜 戰國時期齊國人,孟子的弟子,曾與萬章等著《孟子》一書。著名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公孫醜與孟子的對話,記錄於《公孫醜章句·下》。這些名言至今沿用,可見公孫醜是很有學問的人。
博愛 本義是廣泛地愛一切人。儒家提倡的仁愛,有別於墨家的兼愛,有別於西方的博愛。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講求忠恕之道。儒家更看重於恕道。自己不希望做的,就不要強加在別人頭上,這種仁愛顯得更有力量。
梁惠王 (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魏國第三代國君。梁惠王即位時,在見孟子前後,曾用惠施為相,進行改革。惠施根據“去尊”的思想,主張限製奴隸製殘餘較重的“巨室”、“大族”,製訂新法。因此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
《孟子》 是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征。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
[閱讀鏈接]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就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不願讓孩子這樣,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商人做生意,孟母覺得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又搬家到了學校附近。在這裏,孟子學會了很多禮儀,孟母這才放下心來。
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後來人們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和事,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