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4年,季劄奉命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使中原國家了解並通好吳國。
季劄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劄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
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劄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鬆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願嗎?”此事傳為千古美談。
正是因為季劄多才多藝,他的哥哥諸樊特別疼愛他,認為自己的德能還在季劄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是季劄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季劄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曆曆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裏是我季劄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劄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上下,人們如同眾星捧月一般,一心想要擁戴季劄為王。不得已之下,季劄退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誌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吳王諸樊直至去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劄。他留下遺訓,讓後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劄的手裏,以先王壽夢生前的遺願。到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劄。
季劄再一次拒絕了執政的遺訓。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孔子在讚揚季劄的孝悌之道,說“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意思是說,他的道德高到了極處,他曾經以天下三度讓給兄弟,人民不知道如何稱頌他的至德。
在這個“季劄讓國”曆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吳越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旁注]
荊蠻 不同曆史時期的楚國勢力範圍差異甚巨。荊蠻是上古中原人對以楚越吳為主體的整個南方稻作民族的稱呼。中原華夏族曾稱周邊民族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南蠻即“荊蠻”,而荊蠻則是中原王朝史官們對南方“粳民”的歧視性異譯。
諸樊 (?年~公元前548年),又稱“吳順王”,《春秋左氏傳》附帶的《春秋》經文記載其名為遏,《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附帶的《春秋》經文稱“謁”,為壽夢之子。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戰死沙場的王國元首。按父訓,諸樊死後弟餘祭即位。諸樊子公子光,即吳王闔閭。
夷昧 (?年~公元前527年),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公元前544年,他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18年。公元前527年,夷昧去世,欲傳弟季劄,不受,遂傳子僚,即吳王僚。
[閱讀鏈接]
季劄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據《春秋》記載,季劄於公元前485年,去世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季劄祠內有相傳為孔子所書10個古篆墓碑,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碑高2.26米,寬0.93米。現墓墩高4米,麵積2694平方米。
現在,每年都有全國各地漢服同袍以及延陵漢魂成員,集聚於季子塚前,穿著漢家衣冠祭祀季劄。
郯子扮鹿獻乳奉雙親
由於仁愛孝悌思想先秦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各諸侯國的國君中,湧現出許多仁愛治國,孝悌親情的典範。春秋末期郯國的國君郯子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春秋末期,中原大地,諸侯割據,方國林立。在現在是山東半島一帶,最大的國家首推魯國。在魯國周圍,更有許多小國,郯國便是這許多小國中的一個。其位置大約在今山東省郯城縣北不遠的地方。
郯國的國君,其先祖可追溯至上古時期,至春秋末期,國君的姓氏已無從考證,曆史上通常稱他為郯子。郯子很小的時候,非常孝順父母,其孝名遠近傳播。後來,他的父母年邁,而且都患了眼病,於是便由他繼承大位,當上了國君。
郯子當國君後的第一件事,照例是去朝見魯國的國君。因為郯國地小人少,魯國地大人眾,郯國需要魯國的庇護。魯國當時正值魯襄公在位。《左傳》記載:“襄公七年,春,郯子來朝。”襄公七年就是公元前566年。
魯襄公以美味佳肴款待郯子,席間魯襄公問起郯子的高祖為什麼用鳥來命名官爵。
郯子本來就是個博學的君主,他數典述祖侃侃而談:“我的祖先少昊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
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如鳳鳥氏掌管曆法,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伯勞鳥掌管夏至、冬至,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以上這4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隻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
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據說當時孔子還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他聽到這一信息後,求見郯子,向他學習這一方麵的知識。至今還流傳著“孔子師郯子”的故事。
郯子深諳人生苦短,他認為父母這一輩子不容易,因而倍加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時刻。在魯國處理完國事後,就匆匆趕回家,並請了最好的醫生,給父母診治。
醫生說,這種病關鍵是要去火,而去火的最佳辦法是飲用鹿乳,並用鹿乳洗眼睛。醫生叮囑說,時間一定要抓緊,否則兩位老人家有雙目失明的可能。
郯子聽了醫生的話,一時犯了難。要知道,鹿是野生動物,膽小怕人,極善奔跑,不用說取鹿乳,就是接近它也很困難。這鹿乳從哪兒才能弄到呢?
為了治療父母的眼病,郯子帶著幾個侍從,整天鑽深山,穿老林,渴望能尋著鹿群,並弄到鹿乳。可是,鹿是特別機靈的野生動物,不等人靠近,早就一陣風似的跑得無影無蹤。
郯子等望鹿興歎,一籌莫展。一晃過去了好多天,毫無所獲。郯子心像火燒似的,這樣下去,父母的雙眼非瞎不可啊!
郯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苦思冥想弄到鹿乳的辦法。突然,他眼睛一亮:何不把自己化裝成鹿去接近鹿群,隨後再相機行事呢?
他把這個想法跟侍從們一說,侍從們直搖頭,沒有一個同意的。他們說:“從古至今,沒聽說哪個國君裝鹿的,再說,那樣做多危險呀!萬一有個好歹,怎麼向郯國的民眾交代?”
郯子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孝順父母。現在父母有病,非用鹿乳不可,我哪能顧慮許多呀?”
侍從們見國君態度堅決,提議說:“那好,裝鹿取乳的事,就由我們去做吧!”
郯子說:“不,我的父母理應由我供奉,讓你們代勞,我心裏不安。”
於是,郯子開始化裝。他找來一張鹿皮披在身上,並在頭上安了假角,然後伏在地上左蹦右跳,遠看還真像一頭調皮的小鹿。郯子喬裝打扮後,獨自進入深山老林,模仿鹿跑,模仿鹿叫。他在心裏說:鹿啊,求求你們快來與我為伍吧,不然,我父母的眼睛就治不好啦!
人裝著鹿,不能站立行走,全靠在地上爬,還得跑,還得叫,那滋味可不好受。郯子想到孝子的義務和責任,硬是忍著撐著,不敢露出絲毫的破綻。
兩天下來,他的手爛了,腳脹了,口幹舌燥,頭暈眼花,渾身像散了架。可是一想到父母的眼病,他咬著牙,還是硬忍著硬撐著。
有幾次,郯子確實遇到了鹿群從身邊經過,他趕緊搖頭擺尾,學著鹿的樣子“呦呦”鳴叫,迎上前去與它們親昵。鹿群當初以為這是自己的同類,就前來與熱乎,可是靠近一看一嗅,發現不大對頭,馬上四蹄蹬開,飛也似的跑了。郯子急得臉紅心跳,恨不得一把抓住一頭母鹿。
多少天過去了,郯子還是沒有弄到鹿乳。這一天,他又早早地進入了深山老林,焦急地等待著鹿群。從早上等到中午,從中午等到傍晚,連鹿群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就在他像鹿一樣伏在地上左觀右看時,突然發現遠處有一支箭正瞄著自己。他頓時意識到,那是獵人的箭,獵人把他當成一頭小鹿,正欲射箭獵獲。
利箭在弦,千鈞一發,郯子趕緊站起身來,迎著利箭大喊:“別射,別射,我是人!”
獵人正瞄準著小鹿,準備放箭,誰知“小鹿”卻站立起來,對著自己喊話,不免嚇了一跳。
這時,郯子已脫下鹿皮,立起身站在那裏。獵人走上前,沒好氣地說:“你一個大活人,裝鹿幹什麼?要不是造化大,早被我射死了!”
郯子抱歉而又恭敬地拱了拱手,向獵人表示謝意。接著,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並把裝鹿的緣由和苦衷敘說了一遍。
獵人這才明白,眼前這個人竟是自己的國君,而且還是個孝子。郯子的孝心和孝行,使獵人很受感動。獵人朗聲笑道:“不就是鹿乳嘛,你找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