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之以範——先賢表率1
仁愛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華夏民族優秀品質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標準。
“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其根本是孝梯。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先秦時期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種濃烈的家族親情,對家庭關係,從而也對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舜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東方人類從母係社會過渡到父係社會經曆了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直至舜時才得以完善。以舜為主體形成的舜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源頭,對華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以崇尚孝悌而聞名於時,以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理念而恭行於世,以全新的道德文化開辟了東方人類社會的新紀元。
舜是黃帝的後裔,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舜出生以後,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舜4歲那年,母親去世,父親瞽叟就又娶了一個老婆,舜在家中的地位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不再是家庭中的寶貝,而是成為家庭中的累贅,成為一個多餘的人。
後母壬女是當地有名的潑婦,人人都怕她三分。她與瞽叟成家後,對舜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從來就沒有一個好臉色,動不動就打罵、餓飯。凡是後母身上的那些毛病,在壬女身上都可以找到。
瞽叟則事事順著壬女,任其所為。特別是壬女生下兒子象以後,更是把舜看成是家裏多餘的人,倍加虐待,並千方百計地想把舜趕出家門。更為嚴重的是,壬女還多次與瞽叟合謀想要殺掉舜。
舜同父異母的兄弟象是一個非常傲慢的人,不講道理時時處處欺負舜。
在這樣的逆境中,舜逆來順受仍然恭敬地侍奉父親和繼母,愛護著兄弟象。每當瞽叟、壬女想要害他的時候,他就躲起來。而平時一般性地打罵、懲罰,他就默默地承受。
對於舜的孝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瞽叟由於愛續妻壬女與小兒子象,常常想殺害舜。在瞽叟動殺機的時候,舜就逃避,不讓自己遭到殺害。但在一般情況下,要打要罵,就隨他們的便。不管情況如何,舜都不違背父母的意願,每天都謹慎地侍奉他們,從不懈怠。
那麼,舜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有哪些具體事跡呢?
有一次,象獨自去放牛。由於貪玩牛跑到氏族部落的地裏踐踏了莊稼。堯舜時代還是氏族公社所有製。任何人都不得亂拿氏族公社的東西,也不能毀壞公社的東西。否則,就要受到懲罰。象放牛踐踏了公家的莊稼,部落酋長通知瞽叟去“請荊”。
所謂“請荊”,就是主動到部落酋長那裏接受“鞭刑”。在接到“請荊”的通知後,瞽叟隻得老老實實地按照規矩,把自己捆綁得結結實實,到酋長那裏請求處罰,接受鞭笞。
舜從外麵回來,聽說父親“請荊”,要受鞭笞之刑,就急急忙忙跑到酋長那裏,請求代父親受刑。舜的舉動,使大家很受感動。酋長素來知道舜的為人,就將舜的刑罰草草了事。
壬女一直想把舜趕出家門,但又沒有找到適當的理由。一次,壬女終於想出了一個法子。春天到了,壬女要舜與象到兩個地方去種豆子,誰的豆子出了苗就可以回家,沒有出苗就不能回家。
為使舜的地裏長不出豆苗,不能回家,壬女就事先把舜的豆子炒熟了。兄弟倆快要分手的時候,都已經走累了,象要求休息一下。
鬼使神差,臨走的時候,由於兩人的袋子一模一樣,象拿走了舜的袋子,舜拿著象的袋子。結果,過了一段時間,舜的地裏就長出了豆苗,平安回到家裏。象的地裏卻怎麼也長不出豆苗,久久不能回家。
壬女看到舜回來了,象卻沒有回來,已經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氣得病了一場。
舜回來後,看到象還沒有回來,又返回到象種豆的地方,象已經餓得不行了,倒在了地上。這時,舜就把餓昏了的象背了回來。
有一天,壬女要象到舜那裏對他說:“家裏的倉有點漏雨,父母要你回去修理一下。”
父母之命,舜當然要服從。舜到了姚墟,爬上了倉頂。正在進行仔細檢查修補時,突然間濃煙滾滾。舜一看,原來是倉庫下麵已經著火了。於是,舜想找梯子下來,但梯子已經不翼而飛;叫壬女和象快來救火,壬女和象也已經跑得無影無蹤。
舜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急得滿頭大汗。情急之中,求生的本能發揮了作用,舜不顧一切地往下一跳。這時候,娥皇和女英為他準備的披風,在下降的過程中張開,從而增加了空氣阻力,減緩了下降速度,使舜順利地落到逃過一劫。
過了不久,瞽叟對舜說:“家裏那口水井,自從你打成後還沒有淘過,現在淤泥多了,你什麼時候抽空回去淘一淘。”舜二話沒說,立即就答應了。
舜立即開展淘井工作。正在這時,瞽叟、壬女與象就往井裏填泥土和石頭。他們心想,這一次舜必死無疑。但他們沒想到的是,舜竟然活著出來了。
原來,舜當年打井時,在井下打了一條通向鄰近水井的通道。當他下到井底準備淘井之際,突然看到上麵往下掉泥土和石頭,知道大事不妙,於是就躲進井下通道,從另外一個井口出來了,又一次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
在瞽叟、壬女與象謀害舜的過程中,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他們邀請舜赴宴,想把舜灌醉後再殺掉。娥皇和女英覺察到了他們的陰謀。因為舜是孝子,她們不能阻止舜去赴宴,以免有損舜孝敬父母的聲譽。於是,她們采集了不少草藥,熬成藥湯,讓舜在藥湯裏浸泡,然後讓舜赴宴。
由於舜泡了藥湯,身體的解酒功能大大提高,終日飲酒不醉。瞽叟、壬女與象不斷地給舜敬酒,舜則來者不拒毫無醉意。沒想到象在不斷敬酒中,倒是把自己先給灌醉了。最後,醉酒殺舜的陰謀就這樣失敗了。
在這以後,舜仍然像往常一樣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得到人們的廣泛讚譽。
舜的孝道對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孔子和孟子都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孟子甚至設想,舜做了天子後,瞽叟因殺人而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傳統文化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也成了儒家“仁愛孝悌”思想的曆史淵源。
[旁注]
五帝 在中華文化中,五帝一般是指上古傳說中的5位聖明君主。最為流行的說法是: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此外,五帝也是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彙,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屬於大祀,一年舉行一次。
瞽叟 上古時期人物,因雙目失明故稱“瞽叟”。他是舜與象的父親、黃帝的第七世孫。他人性頑劣,對其子舜不滿,經常與後妻和後妻所生的兒子象尋機殺死舜。但舜卻仍然孝順地侍奉瞽叟,不敢有半點不敬。後來,不再懷有陷害舜之心了。
姚墟 相傳舜出生地。故址在今濮陽範縣濮城東南境與曹縣東北境的結合部。舜生於姚江之濱的姚丘山東麓的諸馮,故姓姚。堯帝死後,姚舜即繼位為帝。
娥皇和女英 我國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也稱“皇英”。長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為妻。據傳說,舜繼堯位後至南方巡視,死於蒼梧。兩妃往尋,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兩妃也死於江湘之間。
[閱讀鏈接]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而聞名天下。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兩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麵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隻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他到了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
周公以孝悌仁愛服天下
舜帝開創的道德文明,至西周時期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西周時期,以周公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注重仁愛天下,強調孝悌之行。
周公是被公認的儒學奠基人,他所倡行的仁愛孝悌,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逐漸發展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公是西周初期人,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對父親周文王姬昌非常孝順,仁愛之心勝過其他兄弟。周文王過世後,他又以仁愛之心輔佐周天子,天下人無人不欽佩。
周武王姬發即位後,周公輔佐周武王,處理了許多政務。公元前1066年,討伐商紂王。周公輔佐周武王,最後打敗商紂王,滅商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