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第一段神道石刻是石象路,長618米,沿途依次布置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共24隻。這段神道石刻是明孝陵地麵建築中保存最完整的藝術精品,據推算,當年僅製作其中一隻大石象的石材就重達80噸。
第二段神道石刻是翁仲路,長250米,沿途依次布置一對白石望柱,兩對武將,兩對文臣。望柱高6.25米,柱與基座橫斷麵俱作六棱形,頂端作圓柱形冠,柱身浮雕雲氣紋,柱頭浮雕雲龍紋。兩對武將,一對無須,一對有須,身穿介胄,手執金吾,腰佩寶劍。兩對文臣,也是一對有須,一對無須,頭戴朝冠,手秉朝笏。
翁仲路石人統稱“翁仲”。相傳秦代有位大將,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體壯,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因防範匈奴有功,去世後,秦始皇為他在鹹陽宮的司馬門外鑄了銅像。後來人們便將銅像、石像之人統稱為“翁仲”。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王明朝帝王駕前文武百官的象征。
明孝陵神道最大的特色,在於人工建設與自然形勢的完美結合,完全依山勢地形作蜿蜒曲折的布置,在每一段落上,安放石象生來控製其空間。這是孝陵神道在布置上的成功,在曆代帝王陵墓建築中是前所未有的。
神道石刻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雕刻技法上注重寫實,寓巧於拙,線條圓潤流暢,細微處精雕細琢,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代表了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除了著名的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刻,還有十三陵石刻,它位於今北京昌平境內的天壽山。陵區包括1409年至1413年建成的長陵以及陸續修建的獻陵、景陵、塑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和思陵。
十三陵神道兩旁排列石獸6種,12對,24件。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為一對蹲坐,一對佇立。還有12個石人,武將、文臣、勳臣各兩對,皆做立像。雕像都用整塊白石琢成,體積最大的達30立方米,形態逼真。
十三陵石刻不僅種類多,而且還突出地表現了明代不同時期石雕品的特點。如長陵淺浮雕圖案清秀精美,具有明初雕刻的特點。而永陵則采用剔地起突高浮雕手法,龍頭深度約8厘米,其他處也有5厘米之多,充分顯示出明中期石雕藝術的特點。
明代重要的石刻還有吉林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阿什哈達為滿語,意為“一山忽然分為二”,為斷崖峭壁之意。遺址現存的兩處摩崖石刻詳細記載了明代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清三次率領數千官兵、工匠來吉林造船的具體時間。
第一處石刻刻於1421年,上有三行陰刻楷書,碑文是:“驃騎將軍遼東都司指揮使劉。”
第二處石刻刻於1432年,在崖壁上有一條上圓下方的碑形線,中間高122厘米,寬62厘米,刻線內有7行文字,陰刻楷書,字體大小不等。7行碑文依次為:“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本處設立龍王廟宇永樂十八年創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明朝建國之初,為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首先於1375年成立了遼東都指揮使司,並廣設衛所,後來又設立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奴兒幹都指揮使司。1409年4月,明政府在吉林設置造船基地,把吉林當作加強遼東都司與奴兒幹都司之間聯係的紐帶,專司建造運載官兵,糧草賞賜品和貢品的船隻,同時也把這裏作為官兵、糧草的轉運站。在當時,這一舉措直接推動了黑龍江、鬆花江流域的經濟開發。
[旁注]
明皇陵 位於鳳陽縣城南7千米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當時有城垣三重,周長14千米,其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雖經多次兵亂,但陵前神道上的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保存完整。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曆代帝王陵之冠。
內官監 是宦官組織的單位名稱。明王朝宦官組織龐大,為曆代最為龐大的宦官組織。明代宦官組織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號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十二監分別為:司禮監、內官監、禦用監、司設監、禦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
錦衣衛 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後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為加強管理,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明孝陵 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後諡“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它不僅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在我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王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裏自1409年始作長陵,到明王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
驃騎將軍 西漢始置,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稱“驃騎大將軍”。隋文帝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二將軍,此與漢以來的驃騎將軍相去甚遠。唐初尚有驃騎府及驃騎、車騎將軍之製,後改驃騎將軍為統軍,置驃騎大將軍為武散官。此後,其地位逐漸下降,至明以後被廢。
都指揮使 官名。官末有行在都指揮處置使,為臨時差使。五代稱諸將統帥始稱都指揮使。明置衛所於各地,以都指揮使司為常設統率機構,簡稱都司,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明京衛與外衛並置指揮使司,有指揮使等官。
奴兒幹都指揮使司 簡稱奴兒幹都司,一作奴爾幹都指揮使司,明官署名。1409年置,是明王朝明在東北黑龍江出海口一帶即位於今俄羅斯境內設立的一個軍事統治機構。治所在黑龍江下遊東岸特林地方,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為當地軍政機構。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閱讀鏈接]
《馬哈隻碑》自明初的1405年鐫石以後,一直立於馬哈隻墓前。清代後期,世居昆陽的鄭和後裔參加雲南回民起義,失敗後逃匿玉溪石狗頭村,恐《馬哈隻碑》遭損,遂將其埋於馬哈隻墓前。此後,《馬哈隻碑》荒諸亂丘,無人問津。
清代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築墳時,發現此碑,並立之於原地墓前。清代的1894年,雲南石屏袁嘉穀得知昆陽縣和代村有鄭和父墓碑,遂於1911年親往查訪,得拓片並作題跋,此碑遂為世人所重視。
清代篆刻流派與名家
清代篆刻是我國篆刻藝術史繼漢代篆刻之後又一次出現興盛的氣象。尤其是從清代中期以後,篆刻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而且對篆刻藝術的研究也達到一個曆史性的高度。
清代篆刻經過清初的發展,至清代中期,隨著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的崛起,篆刻藝術更加繁榮,篆法、技法、章法都已成熟,而富有極為鮮明的藝術個性。
丁敬,字敬身,號硯林、鈍丁、梅農、丁居士、龍泓山人、孤雲石叟、孤雲石叟等,浙江杭州人。他針對當時印壇因襲守舊,提倡獨創的精神,在篆法、章法、刀法諸多方麵形成了個性的藝術語言,獨樹一幟,另辟蹊徑開創了一代印風。
丁敬以切刀法追求秦漢印章的大意,刀法輕重有致,方中有圓,鈍拙見勝,印文的線條表現了強烈的節奏感,奠定了浙派篆刻藝術的風格。
丁敬對入印文字頗有研究。他針對明代以來印人用字都以《說文解字》為範字,使印人在印章的配篆上受到了很大局限,便大膽地提出不要受到《說文解字》的束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篆刻家的印章布局的思路和創作手法。
丁敬篆刻,兼收各個時代的長處,沉浸日久,章法穩重嚴謹,格調拗澀而勁挺,孕育變化,氣象萬千。他注意印外求印,於治印之外從事金石考證、研究禪理、書畫、詩詞等,他的篆刻表現一種奇古典雅,神流韻閑,蒼勁純拙,清剛樸茂,力挽時俗矯揉嫵媚之態,印文參用隸、楷點畫,布局變化多端,時出新意。
丁敬刻邊款沿襲何震單刀刻款的方法,但較前人有所發展。奏刀即進刀前不起稿,以刀代筆,一刀一筆,自然簡捷,他的這一刻款方法給後來印人不少新的啟示。
丁敬篆刻藝術的崛起,給清代中期的篆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繼而出現了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
蔣仁,原名泰,字階平,因得“蔣仁之印”銅印而改名,號山堂、吉羅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人。
蔣仁主要繼承丁敬晚年風格較為鮮明的篆刻形式。他治印,運刀滯澀,印風古秀神韻,崇尚樸厚,學丁敬篆刻,深得精髓,蒼勁簡拙,自有創意。
蔣仁刻印款,用“顏體”行書,極富書味,別具一格。他一生不輕易為人製印,故在“西泠八家”中他的印流傳最少。
黃易,字大易、大業,一字小鬆,號秋庵,別署秋影庵主、散花淮人、蓮宗弟子等。浙江仁和人。由於黃易與丁敬同為研究金石學,均善刻印,時稱“丁黃”。
黃易治印受業於丁敬,對宋元各家印有所研究,故其印風格較丁敬、蔣仁又有新意。
黃易認為,治印需“小心落墨、大膽奏刀”,可謂深得篆刻三味。所作印章布局平穩自然,善變化,從拙處得巧,得印人精髓;印文突出隸楷筆意,深明繆篆之法,用刀穩健。楷書印款有晉人之風,自成一格。
奚岡,原名鋼,字純章、鐵生,號蘿庵、鶴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浙江錢塘人。他擅書法、繪畫,篆刻師法丁敬,旁及秦漢。
奚岡得丁敬之傳,卻無丁敬之豪健,拙中求放,淡雅雋永,方中求圓,而秀逸之氣躍然於紙上,且自成麵目,風格與黃易接近。時人譽其與黃易、吳履為“浙西三妙”,“西泠八家”之一。
陳豫鍾,字浚儀,號秋堂,浙江錢塘人,出生於金石世家,癖好金石文字學,精墨拓,收藏古印、書畫、佳硯甚富,工書畫。
陳豫鍾篆刻宗法丁敬,謹守法度,工整秀潤,樸拙典雅,印款常作密致細字楷書,極為工秀,印章自成風貌,為“西泠八家”之一。
陳鴻壽,字子恭,一字曼生,又號老曼、恭壽、曼公、曼龔、夾穀亭長、種榆道人、胥溪漁隱,浙江錢塘人。精古文,書法諸體皆能,善畫梅,曾任溧陽知縣時,以宜興陶土製紫砂壺,並鐫刻銘詞,人稱“曼生壺”,得者珍視如璧。
陳鴻壽篆刻師法丁敬的基礎上,參以漢法,刀法勁挺潑辣,豪邁遒勁,印文點畫有動感,突出神態,使浙派麵目為之一新,為“西泠八家”之一。他比陳豫鍾小6歲,印與之齊名,世稱“二陳”。
趙之琛,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又號寶月山人,浙江錢塘人。擅長金石文字,工書法,善畫山水、花卉,能自成一家。
趙之琛篆刻受業於陳豫鍾,能集黃易、奚岡、陳鴻壽等各家之長,善於從多方麵汲取藝術營養,用刀爽朗挺拔;印文結構不但秀美,還善於應變;章法布局平穩勻稱,極盡分朱布白之能事。
趙之琛印款用楷書鐫刻,秀勁澀辣。其印作為陳鴻壽所推許,被後人學習浙派刻印的蹊徑。其印章風格集浙派之大成,為“西泠八家”之一。
錢鬆,本名鬆如,字叔蓋,號耐青,別號鐵廬、西郊、耐清、秦大夫、未道士、西郊外史、雲和山人、老蓋,晚號西郭外史,浙江錢塘人。工書畫,善琴瑟樂曲,酷好金石文字。
錢鬆篆刻得力於漢印,嚐摹刻漢印2000方,在篆刻藝術上,受西泠諸子特別是丁敬的影響較深,創作多是浙派風格,用刀一洗陳法,切中帶削,線條的立體感甚強;章法大膽,時出新意;後期風格自成麵目,但仍有浙派之跡。趙之謙曾譽為“丁、黃後一人。”為“西泠八家”之一。
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又有完白、古浣、古浣子、遊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等別署,安徽懷寧人。是清代傑出書法家和印學家。
鄧石如的篆刻初學何震、梁褒,後來以自己書法之用筆、結體,運用到篆刻上,把篆書上生龍活虎千變萬化的姿態運用到印章上來,這是印學家從未有過的,特別是朱文印,光氣閃爍,不可逼視,更有創造性的發展,呈現出剛健挺俊、流動多姿的印文書體,一改唐以來拘謹之態。
鄧石如刻印,用刀猛利流暢並輔已披刀,他運刀著力點不在刀尖而在鋒脊,迎石衝披,作品爽利灑脫,蒼勁渾厚,凝重流暢,剛柔相濟,方圓並舉。
鄧石如用“剛健婀娜”來評判自己的印,這是非常恰到好處。以“鐵、鉤、鎖”來論其刻印,是謂要旨。“鐵”,指刀法,鐵筆就是以刀代筆,要使刀剛健有力;“鉤”,指筆法,字要圓潤遒勁,爽利流暢;“鎖”,指章法,字與字的配合要緊揍,整體相連,渾然天成。
鄧石如篆刻邊款也體現了他的書法的特長。內容極富文學性。在印章的形式上真、草、篆、隸諸備。雙刀、單刀皆用,尤以雙刀款法筆意濃烈,引人注目。
鄧石如的篆刻藝術在明清印壇地位顯赫,後世印人推崇至備,對清代中後期的印壇影響至深。故後世印人稱之為“鄧派”,又稱“新徽派”、“後徽派”。
篆刻藝術在晚清時達到頂峰,出現我國篆刻史上第二次興盛時期。在清代晚期的篆刻成就比較突出的有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徐三庚、吳熙載等印人。
趙之謙,字益甫、撝叔,號冷君、悲盦,無悶、憨寮、子欠、悲庵、悲翁,浙江會稽人。學問文章根底深厚,書畫篆刻皆第一流。
趙之謙治印,朱白皆精,無論印章大小,其篆法、章法姿態紛繁,形式多樣;布局虛實相生,字形基本是方的,轉折處外方內圓;白文印縱橫交疊、蒼勁爽利、方圓兼備。
趙之謙運刀如運筆,揮灑隨意,表現力極強,刀法十分嫻熟,精湛。他用單刀衝刻的白文印“丁文蔚”打開了齊白石印章風格的門扉。他在印章邊款藝術上首創以漢魏書體陽文刻款。並刻有一些漢畫中的圖案,或人物,或山水,或動物等。使印章款識藝術形式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