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繁榮藝術(1 / 3)

百花齊放——繁榮藝術

明清時期,篆刻好手如林、派別繁多,印章篆刻藝術和碑石篆刻藝術百花齊放,造成了篆刻藝術的繁榮。

明代明代篆刻家、書畫家文彭繼承與創新篆刻藝術,被後來篆刻家奉為篆刻之祖。其他如汪關等人也都各樹一幟。明代碑刻較為盛行,石刻方麵以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刻著稱於世。清代印章篆刻流派紛呈,尤其是“西泠八家”,風格各異。清代既有數量甚多的碑刻,也有許多建築石刻和陵墓石刻,它們作為建築的重要構成附麗建築物之中,藝術是取得了不少創新的成就。

明代篆刻流派與名家

我國印章篆刻發展到了明代,已經進入了專業藝術創作領域。印章升華為篆刻藝術,揭開了文人流派印的帷幕,從此形成了明代燦爛的印章流派篆刻藝術,湧現了風格各異、成就卓著的篆刻大家。

明代篆刻共經曆了270餘年,先後湧現了以文彭、何震、蘇宣、朱簡、汪關為代表的“吳門派”、“新安印派”、“泗水派”、“皖派”和“婁東派”五大流派。

文彭,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學藝術家文征明長子,曾任兩京國子監博士,世稱“文國博”。在我國篆刻藝術史上,文彭首開明代流派印之先河。被推為一代宗師。

文彭治印基本上承襲漢印和元代趙孟頫朱文印,但其風格受元人篆刻的影響比較大,因而靜逸雅麗,秀潤流暢,用刀富有變化,一洗隋唐宋元印文呆板的習氣,呈現一種清麗雋永的美感。

文彭印的印邊處理得很自然,有古樸蒼厚的藝術效果。說明他有意識地追求和借鑒漢代古銅印的古樸、殘缺、斑駁的自然風格。他首創了在印章的側麵用雙刀刻行書邊款的刻法,其點畫圓潤俊美,如毛筆書寫一般,無刻鑿之痕,猶如古代行書碑帖。從文彭開始,印章具款便傳於後世。

文彭刻印有自己的創作思想,而且善於總結技法理論。如:“刻朱文須流利,令如春花舞雪;刻漢文需沉凝,令如寒山積雪;落手處要大膽,令如壯士舞劍;收拾處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針。”文彭這些經驗之談,行成了明代“吳門派”篆刻藝術流派的治印要旨。

“吳門派”又因文彭其號為“三橋”,又稱“三橋派”。他的印風為當朝和後世印人效仿並奉為典範,如書畫家和篆刻家歸昌世、詩人和書畫家李流芳等人,因而形成我國篆刻史上第一個篆刻藝術流派。

何震,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山人,安徽新安人,即現在的屬江西婺源。曾久居南京,與文彭在師友間,在明代篆刻史上同文彭齊名。

何震是一位職業篆刻家,以治印名世。他除早歲師文彭外,還從當代大收藏家顧從德,項元汴等處鑒賞了大量的秦漢璽印,金石碑版,又對漢魏的鑄印、鑿印、玉印等風格苦心鑽研和探索,吸收了豐富的傳統藝術資源,敢於創新。

何震的篆刻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刀法上。他首創的切刀法,富金石味,蒼勁樸厚,工穩勻稱,由此可以看出何震對篆刻創作極為嚴謹。

從何震“紫門深處”,“雲中白鶴”,“聽鸝深處”,“青鬆白雲處”等印章,可以看出用刀穩健,線條平直拙樸,衝刀暢快猛利。他的印章邊款獨創單刀刻款法和切刀刻款法,一刀一筆,剛爽而有金石味,獨辟蹊徑,為後世篆刻所效法。

何震在篆刻藝術上還致力於理論研究,著有《續學古編》。由於何震在篆刻藝術方麵獨樹一幟,風格別具,成為印學一代宗師,世稱為“新安印派”,亦稱黃山派、徽派、皖派。

“新安印派”印人較多,追隨者如梁袠、蘇宣、程林、江皓臣、汪鎬京、吳午叔、朱簡、程樸、汪關、汪泓、金光先、陳文叔等人。後來,汪關、朱簡和程邃在篆刻藝術上又獨張門戶,自立風格。

蘇宣,字爾宣,又字嘯民,號泗水,又號朗公,安徽新安人。他自幼喜讀書及擊劍,其篆刻得文彭傳授,同時又受何震的影響,是當時仿漢印熱潮中湧現出來的傑出篆刻家。

蘇宣刻印章,衝刀法、切刀法相融,表現了氣勢雄強,沉著凝練的風格,為當時仿漢印的代表人物,作品流遍海內。特別是上海、蘇州、嘉興一帶受他影響的較多,被後世列為“泗水派”。在當時與文彭、何震鼎足稱雄,是明代萬曆年間印壇公認的三大主流派之一。

蘇宣曾經在1617有專譜《蘇氏印略》4冊問世,馬新甫、施鳳來、姚士慎、曹遠生為之作序。受他影響篆刻家有程遠、何通、姚叔儀等人。

朱簡,字修能,號畸臣,後更名聞,安徽休寧人。他居黃山,好遠遊,工詩,受業於陳繼儒,與當時的書畫家李流芳、趙繼儒等人交厚,時有唱和。

朱簡治印受當時何震的影響,加上他修養廣泛,治印不拘於時尚,印文筆意濃重,動感強,有草篆意趣,獨具個性,開辟了一條迥然不同的創作途徑。從而成為了“皖派”的代表。

朱簡用刀以切為主,首創短刀碎切刀法,一筆由多刀切成,印風以蒼莽峻峭、純拙見勝,刀意、筆意兼備,有較強的韻味及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朱簡潛心於文學,尤精古篆,對古璽印考證、篆法研究、章法探討、真贗辨別、謬誤勘正等諸方麵有所成就。於1610年和1611年兩年時間完成《印品》一書,1625年出版。他在《印經》上說:“餘初授印,即不喜習俗師尚。”說明他在篆刻創作上獨具見解。他的印章風格對清代以丁敬為首的浙派受到了啟發,而且影響甚深。

朱簡創作的印譜《菌閣藏印》2冊,名為“藏印”,實為朱簡自己篆刻作品。又著有《印經》、《印品》《印書》、《印圖》、《印論》、《印章要論》、《修能印譜》等。他的印學研究對當時的印學發展和篆刻的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對清代印學研究影響較深。

汪關,原名東陽,字杲叔,又字尹子,因得漢“汪關”銅印而改名,安徽歙縣人。他治印師何震,卻有自己獨到心得。

汪關取法漢印中的鑄印及經典作品。漢印基本功極深,篆法端莊和諧,刀法圓潤,婉轉,光潔流利,工穩平整,自然爽利,白文印稍作並筆處理,風格淵靜工致,細朱文印工整醇美,古雅飄逸。汪關一掃文彭、何震前人尚殘留一股板滯之氣,又開創了新的篆刻藝術風格。

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認為,文彭、何震為猛利派,汪關為和平派。後世印人推崇汪關得文彭“正傳”,並稱“文汪”,可見汪關的印風給後世影響極深。

汪關的所創這一風格稱之為“婁東派”。作品有《寶印齋印式》2卷行世。汪關所創的“婁東派”傳人有清初沈世和、林皋、吳先聲、巴慰祖等。

明代除了篆刻流派和篆刻大家外,篆刻理論也基本形成了體係。史無前例的印學理論所顯示的廣度、深度、力度,正說明了流派印取得的非凡成果。

比如,徐官精通篆學,撰有《古今印史》1卷;甘暘工書法,精篆刻,有《集古印正》5卷,並附有《印章集說》、《甘氏印集》、《甘氏印正》;趙宦光兼文學家、文字學家、書論家於一身,有作品集《趙凡夫先生印譜》行世;程遠篆書、篆刻俱佳,著有《古今印則》4冊;金光先明清之際的印壇巨擘,著有《金一甫印選》;梁袠是明末著名篆刻家,有《梁千秋印雋》;程樸工於篆刻,輯有《忍學堂印選》2卷,等等。

總之,明代篆刻已經成為士大夫重要的藝術活動。著名的篆刻們創造性地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力圖在印章上表現出豐富的意境,使方寸之地,氣象萬千。而明代的印學理論,對清代的篆刻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旁注]

兩京國子監 明代兩京是指北京順天府即今北京、南京應天府即今南京。明代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代時的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行書 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邊款 泛指刻於印側或印背的文字、題記。它起源於隋唐。當時製印部門的工匠,隻是在一些官印周圍刻上製印年記、編號和釋文等內容,雖然還稱不上藝術,但已形成了邊款藝術的雛形。它使後來明清乃至當今邊款藝術得以發展起來。

切刀法 篆刻中,運用切刀刻印,刀杆先偃後起。起刀時,刀杆與印麵約構成40度交角,先將刀角似正鋒鍥入,而後使勁旋動腕力將刀把扶起,使刀刃全部入石為止。這種起刀謂之正入法,按上述起刀法起刀,先伏後起,指刀柄在一起一伏的連續動作下,一個刀痕接一個痕地連綴而成筆畫之一緣。

衝刀法 刻印刀法之一。即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全力執定刀杆,力鋒向外去,刀杆微臥,與印麵大略成30度至45度角。以無名指抵住印章邊緣,以控製進刀的力量深度和速度,避免失刀。然後以執刀的三指壓刀角入石,一般自右向左或由上而下,依靠腕部力量,不停頓地大膽直衝推進。

[閱讀鏈接]

文彭治印不假別人之手,從寫到刻全由自己完成。他在南京國子監時,於西蟜橋,見有一老翁肩挑兩筐石,牽著的驢子背上也馱著兩筐石,準備到附近的集市上去賣,遂購得四筐石頭,該石原為雕刻婦女裝飾品用的燈光凍石。

自從文彭得石之後,不做牙章印,以燈光凍石刻印。後來被兵部左待郎汪道昆要去一半,請文彭篆寫好印文,然後請何震刻成。於是,凍石之名始見於世。後世大量使用石質印料刻印始於文彭,這種比較低廉的印章載體,使篆刻藝術得到了普及與發展。

明代的碑石篆刻藝術

明代的碑刻較為盛行,其數量甚多。比如《禦製皇陵碑》,俗稱《皇陵碑》,立於安徽鳳陽明皇陵神道側。碑通高6.87米,寬約2米,有碑文26行,每行56字,文為楷書。碑首四周浮雕六條大螭,中下部篆書“大明皇陵之碑”,下為雲朵。朱元璋嫌文臣碑文粉飾之辭,不足以訓戒子孫,乃親自撰寫碑文,立碑於神道之南。此碑巍峨挺拔,氣勢非凡。

朱元璋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屢屢出奇製勝、轉危為安,最終奪取天下,他自認為是因為祖墳風水好而保佑他的結果。稱帝後他回到家鄉,第一件事就是拜祭祖墳,立《禦製皇陵碑》,特意記述自己艱難的身世,讓後人明白朱家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昌盛的。

此碑敘述朱元璋的家庭出身、本人經曆、元末農民起義和他參加起義軍的情況,以及東渡大江,統一全國的簡略過程。闡明昌運興盛的道理,文字通俗易懂,感情豐富,膾炙人口。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曆史資料,也是一件具有重大曆史價值的珍貴文物。

再如《馬哈隻碑》,在雲南晉寧縣昆陽城月山西坡上。馬哈隻是鄭和之父。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於1405年為他父親馬哈隻立的墓碑。碑文為大學士李至剛撰寫,記載馬哈隻的身世及家世。

石碑通高1.65米、寬0.94米、厚0.15米。碑額呈圓拱形,上書小篆“故馬公墓誌銘”6個字。龜趺碑座。石碑正文四周,陰刻著纏枝蒂蓮花紋。正文楷書14行,共284個字。字跡略有殘損。

鄭和的祖父和父親均名“哈隻”。按伊斯蘭教的習俗,“哈隻”是人們對朝覲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人的尊稱。中文“哈隻”一詞,本由阿拉伯語音譯過來,意為“巡禮人”,即朝聖者。由於鄭和幼年離家,對父親的真實姓名可能已淡忘,或依習俗稱父親為“馬哈隻”。馬哈隻去世時,鄭和年僅10歲左右。父親喪葬之事,皆由長兄馬文銘經辦料理。1405年,鄭和已升為內宮官監太監,請大學士禮部尚書李至剛撰寫了父親的墓誌銘,但時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鄭和隻得將碑文寄回雲南昆陽鐫鑿於石,立在父親墓前。

關於鄭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獻史料蓋不詳實。從《馬哈隻碑》的記載中,世人得知鄭和是雲南昆陽人以及鄭和的家世出身等情況,補充了文獻史料記載的諸多不足。此碑是研究鄭和家世提供可寶貴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故被一些專家、學者所重視。

此外,《夢鼎堂記》,明代傑出小說家吳承恩書,行楷碑刻,明代官員、散文家歸有光撰,書法圓腴俊逸,有唐代書法家虞世南的風采;《浴日亭詩》,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陳獻章書,草書,書法俊邁縱放;《桃花詩》,蘇州才子唐寅書,書法遒美俊逸;《重建泗州大聖廟門記》,文學家王鏊撰並書,楷書,書法勁正,在顏、柳之間;《兩橋記》,著名才子文征明書,著名刻手章簡甫刻,行書,額隸書“兩橋記”三字,書法俊美流暢;《辭金記》,文征明書並篆額,楷書,碑額篆書“辭金記”三字,書法端秀精整;《重修雲龍山放鶴亭記》,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撰並書,行楷書,書法流利厚重;《通州軍山新建普陀院記》,董其昌撰並書,真書,碑額雙鉤篆書十二字,書法端雅流秀。

除了上述這些碑刻外,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的碑刻陳列區,陳列有明太監魏忠賢碑和明代其他太監墓誌,如明錦衣衛《夏公墓誌銘》,明故司禮監太守《張公墓誌銘》等。成為研究明太監活動情況和曆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引起明史專家的重視和關注。

博物館的耶穌會士墓碑陳列區內,還陳列36通耶穌會士碑刻,均為明萬曆年間在我國傳教、傳科學文化並葬於北京的會士墓碑。這些會士墓碑記載了他們在我國傳教活動的情況,為人們研究耶穌會在北京的傳教活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晴山堂碑刻也值得一提。江蘇省江陰晴山堂碑刻,共76塊,在江陰馬鎮。這裏還有頌揚徐霞客墓碑,這些石刻集中了明朝一代名人的手筆,很是可貴。這裏所刻均為明人書,其絕大部分為墓誌和詩文,。在幾十篇碑文中,除文征明的《內翰徐公像讚》是隸書外,其餘都是正、草、行、楷諸體,以行草居多。

晴山堂碑刻除了有著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外,同時還提供了徐霞客先世及本人之資料,可作為研究《徐霞客遊記》之參考。

明代石刻藝術最著名者,當屬南京明孝陵神道石刻,石獸或蹲或立,姿態交替,配以蒼天遠山,形成一派嚴肅靜穆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