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紛起——豐富多彩
宋元時期的篆刻藝術取得了長足發展,行世文字中的篆、楷、隸等書寫方式皆已入篆刻,少數民族地區的印章各具特色,碑石篆刻所體現的書法藝術成就也前所未有。
這一時期,宋代總結和發展以往印章形製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形式和特點,北宋時出現了彙錄印章的印譜。元代花押印的勃興和碑刻藝術的發展,首功當推趙孟頫。趙孟頫既是元代一位著名的書畫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篆刻家,他首開其端的細、圓、挺拔有力的圓朱文,成為後來明清文人篆刻的先聲。
宋代的官印和私印
宋代官印的形製是隋唐以來官印形製的總結和發展,它在鈕式、款識、文字風格等方麵出現了新的形式和特點。宋代私人印章也獨樹一幟。
宋代官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質料的簡單化。在宋代,除皇帝禦寶有用玉、金之別外,其他官印基本為銅鑄,以玉製璽,則成為帝王們的專利。
宋代皇帝的禦寶以玉質為主,金質禦寶較少。宋太祖製有三方金印,即“天下合用之印”、“禦前之印”和“書詔之印”,宋太宗將其改鑄為寶時,仍為金質。其他各朝,也隻有宋真宗封禪所用“天下同文之寶”為金鑄,其他皆為玉寶
南宋時,宋高宗製有11枚玉寶而僅鑄有3枚金寶。皇後、皇太後、皇太妃、皇太子之寶皆為金鑄,隻有宋真宗的劉皇後和宋英宗的高皇後曾垂簾聽政,其“皇太後寶”和“太皇太後之寶”為玉質。
宋代一般官印的質料更為單一,諸司皆用銅印。區別僅在於諸王及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節度使、觀察使印有塗金,其餘各級官印皆不塗金。但這是宋初的製度,到了元豐年間,宋神宗改革官製,將原政事堂的職權分屬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三省恢複了實際地位和職權。為顯示三省與樞密院的特殊地位,1081年,詔三省印,“銀鑄金塗”,從此直到南宋時期,三省和樞密院印皆用銀鑄金塗。
南宋時,一些地位較低的官吏,還發有木質朱記。朱記具有特定的格式,它的主要特征為:不全用篆書入印,而出現以隸書或楷書入印;印文較少盤曲折疊,章法結構拙樸自然,不作刻意安排;多為長方形狀;印文最末均有“記”或“朱記”的字樣。
這類官印是中下級官印的專利品,其文字樸實、稚拙,自然真率。其結構隨意恣肆,筆畫欹斜參差,體勢屈伸,無所顧忌,字字體現出童稚之趣,給人以憨態可掬、忍俊不禁的詼諧感。但這種似跌跌撞撞的不成熟的個體,被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後,整體無不包含內在的和諧與均衡。
朱記之美,就在於有著活潑靈動的氣息,它既不同於官印的整肅,也與文入印的典雅相去甚遠,而與下層百姓的質樸之風一脈相承,是傳統民間藝術在印章上的反映。朱記的獨特趣味和意境,為豐富印章藝術做出了貢獻,也啟發了後世篆刻家不拘成法,勇於創新的思路。
宋代官印的印麵加大,且官職越大,官印越大,二者成正比例關係。從各地現存宋代官印實物看,至今尚未發現一方禦寶及高級機構官印,所見均為中下級機構的官印。如“宜州管下羈縻都黎縣印”,邊長5.5厘米;“東南路第十二副將之印”,邊長5.5厘米。其大小與宋代一般機構官印的尺寸大體相當。
宋代官印的鈕式單一。除寶的鈕式較為多樣外,其他各級官印均為長方鈕、塊鈕、矩形鈕等。
漢魏時期官印,無論何種鈕式,均有穿孔用以係綬帶,以供官吏隨身佩帶。隋唐時,由於官司印盛行,官員不再隨身佩帶官印,但印鈕上的穿孔仍被保留了下來。到宋代,穿孔已不複存在。與以前的各代相比,這是宋代鈕式的一個典型特征。
宋代皇帝禦寶均為盤龍鈕,隻有宋徽宗所製鎮國寶和定命寶為螭鈕。作為書畫家,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印譜》、《複齋印譜》等,更具有劃時代意義。另外他在位時還有《集古印格》問世,這些為明以後篆刻藝術的重新崛起做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宋代的官印書體被稱為“九疊篆”,北宋的大多數官印即是這種書體鑄造的。九疊篆使印文布滿了印麵,其字屈曲纏繞,不宜辨識,在常人的眼中,顯得更加神秘而又威嚴。此外,小篆和楷書也偶被用於官印書體。
宋初,官印背款僅刻“××年×月鑄”。大約從宋真宗朝開始,背款上加刻了鑄印機構的名稱,即刻為“××年少府監鑄”,南宋時又改為“××年文思院鑄”。印鈕上或印背上端還刻有一個“上”字,以防鈐印時用反。這是宋代官印背款的一般形式。
宋代私印有很多種類,包括姓名印、別號印、齋堂印、收藏印、圖像印、兩麵印、宋押等。
姓名印是鐫刻個人姓名的印章,如“張安道氏”,5厘米見方,張安道,字方平,他曾以太子少師致仕;還有“適”字印,長3厘米、寬2.9厘米、高1.3厘米,銅質矩形,此印主人即為宋代大文學家蘇適。蘇適,字仲南,是蘇轍次子蘇軾之侄。蘇適年少時有才略深得其父、伯父的稱許。
別號印之印章保留在字畫真跡或刊入法帖的時有所見。如歐陽修的“六一居士”、蘇軾的“東坡居士”、米芾的“楚國米芾”、蘇轍的“子由”等。
齋堂印是文人雅士自題齋堂之印。如蘇軾有“雪堂”印、王洗有“寶繪堂”印、米芾有“寶晉齋”印、蘇洵有“象山人”印、司馬光有“獨樂園”印等。
收藏印種類繁多,比如北宋時皇帝的鑒藏印,其印外形有瓢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宋太祖有“秘閣圖書”印,宋徽宗在他用的圖書、書畫上有“內府圖書之印”。南宋趙構的內府收藏印有“內府書印”。此外還有私人收藏印,如賈似道有“秋壑珍玩”;南宋後期筆記家周密有“齊周氏”、“公堇謹父”等印。
圖像印在宋代非常流行,在杜牧行書《張好好詩卷》上鈐有宋徽宗的“雙龍”圖像印。還有一方圓形朱文“乾卦”印鈐在所藏王羲之的《奉橘帖》上。
兩麵印如“張同之印”、“野夫”,1.6厘米見方,銅印鼻鈕。此印四周側各有“十有二月”、“十有四日”、“與餘同生”、“命之曰同”16個字小文款。張同之,字野夫,官司農丞,陸遊有《送張野夫寺丞牧滁州長》詩,可知張同之是陸遊的同時代人,也是詩友。
宋押是一種近於草書的簽名,故人謂之“花書押書”,鐫之於印曰“花押印”。押印始於宋代,當時簽名花押的風氣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花押。而且當時的皇帝對押印喜愛有加,史載“宋徽宗好書畫後押字”。
宋徽宗善於繪畫,其風格主要有兩種:一為清淡拙樸,二為精細工麗,作畫注重寫生,講究畫理法度,畫鳥雀敢於技法創新,別開生麵地用生漆點睛,似小豆般突於紙絹上,生動有趣。宋徽宗作畫後押字,常用“天水”及“宣和”、“政和”小璽或用蟲魚篆文等。
總之,宋代的官印和私印是我國古代印章形製成熟的標記,並為以後各代所沿用學習和仿效。
[旁注]
樞密院 唐、五代、宋、遼、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稱,長官稱樞密使,主要掌管軍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內廷,用宦官為樞密使,執掌機要事務。五代後梁建立崇政院,後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家機關。
三司 我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北宋前期建立三司製度,集中財權,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國家的財政收支,以求財利歸於朝廷。北宋三司使多為皇帝的心腹之臣,皇帝通過控製三司使來掌握財權。也通過控製內庫的財富,限製三司使權力的過分膨脹,達到權力製衡的目的。
羈縻 古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管理的一種懷柔政策。所謂“羈縻”,就是一方麵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製;另一方麵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宋代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第一種情況的控製,在部族首領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監管官員。
司農丞 司農原是秦漢時期全國財政經濟的主管官,後來逐漸演變為專掌國家倉廩或勸課農桑之官。唐、宋沿襲。司農丞管領鹽鐵或官營商業。魏晉以後,司農之權為度支尚書所奪,逐漸變成不管財政、會計,主要掌國家倉廩之官,稱司農卿。
篆文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稱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閱讀鏈接]
宋徽宗趙佶的押字,被專家們稱為“絕押”。比如“京”字,它的外形,特別巧出心裁,有點像寫得結構鬆散的“天”字,又像一個簡寫的“開”字,而實際上就是所謂“天下一人”四個字組成,四筆寫成。後人在稱奇的同時,難免又會覺得這位皇帝率真可愛的氣質了,好像一個自負頑皮的天才小孩,故意搞了個文字遊戲來捉弄那些不明就裏的人。
宋徽宗的“京”字押說明,“花押印”中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隻作為個人專用記號。
宋代的碑石書法篆刻
宋代碑石書法篆刻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可以從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這宋四大書法家的碑刻作品中看得出來。而其他碑石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宋代碑刻的藝術水平。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的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起伏,成為他生命曆程的寫照。
蘇軾著名碑刻有:《司馬溫公碑》,此碑是蘇軾奉旨撰書,書法端謹,存晉唐遺風,為蘇軾之妙跡。《阿育王寺宸奎閣碑》,蘇軾撰並書。此碑結體遒勁,得歐陽詢、顏真卿筆意。《表忠觀碑》,蘇軾撰並書,原石湮沒,明嘉靖間重刻。在《羅池廟迎享送神詩》中,蘇氏書其篇末迎享送神詩,而未書全文,後人取而刻之於廟。此碑神采具足,非各種複刻所及。其他還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均為擘窠大字。
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筆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黃庭堅著名碑刻有:《伯夷叔齊廟碑》,黃庭堅撰並書,字極秀麗,筆畫瘦潤,與生平所作不相同,細察別鐃嫵媚之趣。《黃庭堅題琴師元公此君軒詩刻石》,此帖瀟灑如意,異於其他黃書。其他還有《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浯溪題記》、《淡山嚴詩》等。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用筆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
米芾著名碑刻有《蕪湖縣學記》,南宋製圖學家黃裳文,米芾行書。原石已佚,現存者為後人摹刻。此碑筆法縱橫,為米芾佳作。《章吉老墓表》,米芾行書。字距甚大,行距亦較寬。書法龍跳虎躍,秀勁遒逸,為米芾晚年代表作。《焦山題名》書法清勁疏朗,《真君題字》書法嚴謹有度。《終南山題字》,米芾行書,“第一山”三大字,刻於安徽盯眙,字勢奇偉秀麗,縱逸飛動。其他還有《米芾語溪題名》、《真宗孔子讚》、《太白江油尉廳詩刻》等。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麵,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他以其近於完美的書法成就,在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
蔡襄著名碑刻有:《萬安橋記》,亦稱《洛陽橋記》,蔡襄撰並書,正書。書法端莊沉著。《晝錦堂記》,又稱《百衲碑》,歐陽修撰,蔡襄正書。書法遒勁瑰麗。《劉奕墓碣》,結字工穩,筆法自顏真卿《多寶塔》、徐浩《不空和尚碑》中來,風格近《晝錦堂記》。此碑拓本流傳甚少,鮮為人知。《韓魏公祠堂記》,司馬光撰文,蔡襄正書,書法嚴整,似顏真卿《元結碑》而峻骨,意蘊在《顏書告身後跋》之右。還有福建福州東郊的鼓山摩崖題刻有蔡襄《劉蒙伯碣文》、《忘歸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