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紛起——豐富多彩(2 / 3)

除宋四大書家所書著名的碑刻外,其他比較著名的碑刻還有北宋碑刻《元祐黨籍碑》,又稱《元祐黨人碑》、《元祐奸黨碑》,宋徽宗書、刻石置於文德殿門東壁。作為北宋新舊黨爭的實物資料,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碑刻。通過對這通碑刻的解讀,人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宋代的社會狀況和上層集團的矛盾。

再如《大觀聖作之碑》,又稱《學校八行八刑碑》,北宋時的1108年立。為宋徽宗“瘦金體”書法,蔡京行書題額。書法瘦硬挺拔,直如矢,勁如鐵,雖經刻石;風采猶存。此碑存於河南新鄉。

又如《麵壁塔題字》,蔡京書,行書“麵壁之塔”四個大字。書法雄放遒健,存於河南登封少林寺。

又如《宋代針灸穴位碑》,碑文是北宋醫官王唯一編纂,科學地總結了自漢唐以後古代醫學家在針灸穴位方麵的經驗,此碑是研究我國古代醫學方麵的重要碑刻。

宋代刻石藝術也具有很高的成就。比如《麵壁岩題字》,南宋刻石,北宋宰相、書法家蔡卞書。楷書“達摩麵壁之庵”六個大字,石筆法勁健,有唐人遺風。刻石存於河南登封少林寺。

再如《龍圖梅公瘴說》石刻。這是梅摯在昭州任知州時寫的一篇政論文。1190年,宋代詩人朱晞顏將此文刻於龍隱岩,並題跋於後。

宋代石刻藝術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表現了當時的人們審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旁注]

擘窠 寫字、篆刻時,為求字體大小勻整,以橫直界線分格,叫做“擘窠”。我國書法流派紛呈,並有大小之分,小到如米粒,大到過丈餘,大者稱為榜書,即擘窠大字,書寫時運全身之力把握之,駕馭之,猶如運印,虎虎有生氣。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榜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價值,為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發展空間。

正楷 即楷書。楷書是一種漢字字體,我國唐代以來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秦代程邈創立的隸書長期演變來的,也叫正楷、真書。宋代楷書家們開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瘦金體 為宋徽宗趙佶所獨創。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他把書法與繪畫融彙,開創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文人書畫新局麵,並對後世產生了很多影響。

[閱讀鏈接]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前三家分別指蘇軾、黃庭堅和米芾,唯獨列於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誰,卻曆來就有爭議。

一般認為所謂蔡是指蔡襄,但明清以來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從四家的排列次序及書風的時代特色來說,“蔡”原本是指蔡京。蔡京的書法藝術有姿媚豪健、痛快沉著的特點,在當時已享有盛譽,朝野上下學習其書者甚多,隻是後人厭惡其為人,才以蔡襄取代了他。

遼金夏的官印和私印

遼金夏印章受到中原印章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印章藝術,成為了我國印章藝術史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遼國是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國官印製度分遼官與漢官兩大係統。遼官稱北麵官,漢官稱南麵官,遼官是契丹自立的特殊製度,漢官則是入關內以後仿唐、宋製度而設的。在北麵官之中又有北麵南麵之分,北麵掌官衛、部族、屬國之事,南麵掌境內漢人州縣之事。

遼代節度使官職是當時最高級別武官的官職名。“軍”為遼時軍隊最大編製單位,其統帥為“節度使”總攬一個地區的軍、民、財政。

節度使官印有“啟聖軍節度使”、“清安軍節度使之印”等,都是覆鬥型銅印,獅紐,長6厘米,寬10厘米。這些官印是典型的遼節度使官印,但應為節度使司衙門官印,類似現代單位公章,而非私印。

掌管染造之類的官印如“安州綾錦記”,印麵長5.7厘米,寬5.4厘米,厚0.7厘米,通高2.8厘米,銅質,無款。安州當時屬東京道綾綿院,是專掌禁中及皇家的婚娶衣著之綾錦製作,屬少府監。同屬少府監還有染院、裁造院、文鄉院等81處。

另外,遼代的玉質印寶,已采用了巴林石。巴林石在遼代被稱彩玉或軟玉。遼皇都上京城的所在地在後來的巴林左旗,巴林左旗博物館就收藏刻有遼文的兩方印,印文為“大遼”等內容。其印材經考證為巴林石石質。巴林石成為印材,在遼代的官私印中早已有之,尤其私印中較多。巴林石中的雞血石不僅成為印材,還用細粉和別的材料混用之作為印泥等。

遼國私印有“佛法僧印”,印麵5.4厘米見方,銅質。此印於1971年在內蒙赤峰境內遼高州城出土。印文排列較常見遼印為奇“佛”、“所”兩字特短,“僧”字“人”旁特窄。此外還有“夾”、“周”、“聖”等私印,具有民族特色。

金代是我國東北的女真族人完顏阿骨打建立的一個王朝。金初曾創女真文,偶有用契丹文篆體的印,背款多為漢文,也有刻女真文的,均為大定年款。

金代官印也反映了當時的行政製度及官員職能。如“尚書戶部之印”,印麵7厘米,矩形直柄。1985年夏出土於山西河曲城東南1公裏處。金代尚書省總攬政務,戶部為尚書省下“六部”之一,掌戶口田賦之政。

再如“上京路萬戶洪字號印”,印麵6.5厘米正方,通高4厘米,銅質直柄鈕。“上京路”治所是金代的會寧府,即後來的黑龍江阿城南部。轄境約今黑龍江中下遊、烏蘇裏江、鬆花江、嫩江流域和大興安嶺一帶。“萬戶”是金代官名。

又如“規運柴炭監記”,寬4.2厘米,長4.3厘米,背有“正大二年五月”“行宮禮部造”。前側有刻款不清。此印為當時監官之一,管理規籌柴炭之事。

此外還有稅務官印、領軍將帥名號印,以及金代軍中管理具體公務的職印等。如“登州軍器庫印”,印麵5厘米見方,厚1.6厘米,通高5厘米,銅印,弧狀板鈕。登州始置於唐,宋、金、元、明各代均保留此建置。此印是登州管理軍用器材倉庫之官印。

金代私印也有出土,如1973年在山西大同城西約1公裏處,發掘金代玉虛觀道士閻德源墓時,出土牛角印五方,盛於方盒內。

西夏是羌人中的黨項族人元昊建立的政權。元昊不僅是西夏開國者,也是一個有才藝的文人,通曉漢字。因此他在建都銀川以後,曾仿中原字體,製西夏文,行於國中。《宋史》、《金史》中均有《夏國傳》,傳世古印中可見其官私印的遺存。

西夏官印的特點是用其國書的篆體以兩字為多,亦有四字或六字者。其印麵方形圓角,白文有邊,印背一般右邊記年款,左邊是印人的名字。印鈕台矩形多上大下小有穿。多鑄銅。

比如“首領”,印麵5.2厘米,通高2.7厘米。“首領”二字篆書變化多端,有正體、反體、變體、倒體等。此印正體印背右邊為“正德八年”。“正德”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乾順的年號。另一方為變體“首領”。“首領”在西夏文中指各級地方官以及各地駐軍將領。在漢文獻中如《夏國傳》等有稱“首領”為“酋首”、“酋長”等。

西夏六字官印比四字官印略大,印麵多為6厘米至7.5厘米見方。篆文與四字官印略同,屬專印類。

比如“靜洲糧官專印”,“靜州”故址在今寧夏靈武南部。“糧官”指糧道、糧台即靜州管理漕運、調發糧餉的地方官。

再如“綏州馬官專印”,6.3厘米見方,無款。“綏州”為西夏州縣之一,故址在今陝西綏德境內。“馬官”是西夏仿唐、宋而設的地方官,中央設群牧司,地方設馬官,屬監牧之官,宋時稱“官馬”亦“馬官”。

又如“嵬名禮史部專印”,此印較大,印麵7.5厘米見方。“嵬名”為西夏皇姓,即“皇寶”,亦即中央。“禮部”為官署名,可能是“史部”,亦為官署名。前則為中央典禮部,後則為掌文武官吏之選試、擬注、資任、遷敘、蔭補、考課之政令等。

[旁注]

契丹族 是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我國東北地區,采取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古契丹有八部,最後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裏堇建立統一的契丹。唐朝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乘機建立了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的遼朝。

節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遼、金都仿唐製置節度使,往往有名無實,地位也遠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時廢除。

巴林石 隸屬葉臘石,石質細潤,通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金”之說。

雞血石 是辰砂條帶的地開石,其顏色比朱砂還鮮紅。因為它的顏色像雞血一樣鮮紅,所以人們俗稱雞血石。我國最早發現的雞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雞血石。後來又發現了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境內的巴林雞血石。

女真族 又寫作女貞、女直等,是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12世紀前期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管理我國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紀被蒙古人兼並。

女真文 即女真族文字。是我國古代活動於今華北和東北地區女真人記錄自己語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權在12世紀前期入主中原地區前後創製頒行的官方文字,13世紀金亡於蒙古人之手後,仍在女真諸部中使用至15世紀中期。

契丹文 是遼代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製的文字。是書寫契丹語的兩種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有官方文字地位。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遼國滅亡後,契丹大字和小字都沒有被完全解讀出來。

道士 是我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黃冠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布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盡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

黨項族 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 “黨項羌”的稱謂。我國漢代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黨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後來,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和侵略而被兼並。

西夏文 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係,漢藏語係的羌語支。西夏景宗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命人創製。形體方整,筆畫繁冗,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使用,盛行了約兩個世紀。

[閱讀鏈接]

西夏建立者元昊通漢文。建國後與謨寧令野利仁榮,製成西夏文字12卷。夏國文書,規定一律用新製的夏國文字。1037年,設立國字院和漢字院。漢字隻用於和宋王朝往來的文書,同時以西夏國字並列。對吐蕃、回鶻和張掖、交河等地各民族用西夏國字,同時附列各民族文字。

西夏文是依據漢字改製成的方體字。在西夏國統治的近200年中,一直行用。在夏國亡後,逐漸衰亡。西夏文字的創製,對西夏政權的確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花押印的勃興

元代的印章起源於岩畫、古陶器、古瓷器,繁形於古押印,適用於宮廷、文人墨客、民間,統稱為“元押”。它是一種不用執筆花押,而用印章簽押的形式。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在國內劃分的四個民族等級中,地位最高的一二等蒙古人和色目人,他們大多不識漢字,所以在交往中“多不能執筆花押”,更不認識天書一般的篆書。於是,唐宋以來初露端倪的、簡易明了的花押印順流騰波而起,迅速由官方到民間普遍流行起來。

元代花押印的勃興,自然應當列出一大串文人墨客的輝煌姓名:趙孟頫、吾衍、盧熊、楊遵、吳睿、柯九思、鮮於樞、虞集、張雨、吳鎮、朱德潤、蘇大年、楊維禎、饒介、倪瓚、王蒙、顧瑛、宗濂、王冕、朱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