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發展——完善成製2(1 / 3)

空前發展——完善成製2

魏晉南北朝的印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社會出現大動蕩,戰事頻仍,府衙州縣幾易其手,因而留下來官印較多。既有工藝上的承襲和發展,同時也帶有這一時期的政治色彩。

這一時期的印章製度,在治印技藝上尚承襲漢代。印章形製、大小、印材、鈕式、印綬、印文,基本上與漢代相同,仍然保留漢印主體風貌並有所演變。

曹魏和西晉時的官印,鈕製多為龜鈕,將軍印也多如此。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和改朝換代等原因,諸侯各國各自為政,官印鈕式的製作沒有固定的模式,形態各異。如:鼻鈕、蛇鈕、駱駝鈕、環鈕、羊鈕、馬鈕、兔鈕、鹿鈕、熊鈕、羆鈕、魚鈕、獸鈕、珪鈕、螭鈕、龍鈕。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印改變了漢代以鑄印為主的製印方法。印質多為金章銀印,這一時期以鑿印為主,所以魏晉官印多鑿印。因此,漢代篆刻表現出來的典雅方正、圓潤穩健的鑄印風格就很少見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鑿印表現出來的是峻利勁挺,氣息和暢,章法布局平整舒展,鏨法比較穩健從容,而一些“急就章”風格顯得比較草率恣肆,刀法拙劣,無章法可言,而且刻鑿的篆體文字多不合“六書”。

這一時期的官印形製也變大,按古製諸侯王也不超過2.3 厘米見方,但晉之後官印卻在3厘米見方,有的將軍印達到3.5厘米見方。

魏晉南北朝私印與漢代私印相比較也有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私印入印文字,受魏《三體石經》中篆書的影響,把字形拉長,結構上緊下鬆,每字豎畫拉長成細尖,形似懸針。

這一時期出現的印章用字叫做“懸針篆”,這種“懸針篆”與漢代的繆篆那種端莊典雅大相徑庭,出現了柔弱纖細、矯揉造作,體勢生硬的習氣。然而這一習氣的出現,可以看出印章文字的線條筆意和印麵上大塊留白的創作動機。這種印章對後世篆刻藝術創作給予了一定的啟示。

印章所具有的功能與其產生和使用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因而這一時期的印章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史學價值也是不容低估的。

比如曹魏時期的“魏歸義氐侯”金印,就是曹魏政權賜予隴南一帶氐族酋長楊氏的。此時的楊氏部落是一支強大的政治部族,曹魏政權給予較豐厚的政治安撫是必然的。因曹魏時期短暫,所以頒布給少數民族王侯的帶有“歸義”一詞的魏印極為罕見。

再如西晉“晉歸義胡王”金印也透露出重要的政治信息。所謂“歸義”,即歸化、降順。“胡”即指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晉歸義胡王”所指胡王應當為晉帝所封得居住在涼州的匈奴首領。

據文獻記載,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朝廷為了控製他們和補充中原因戰爭頻仍而削減的勞動人手,鼓勵他們遷居至黃河流域。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氏、羌五個民族,被當時的漢人統稱稱為胡人。

晉代胡人歸義皆發生於晉武帝司馬炎之時,而數十年之後,匈奴和羌族便開始侵擾北方,致使北方漢人因懾於戰亂,大規模遷徙到江南。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

因此,這枚印應該是在社會較為安定的晉初,朝廷賜授給歸化的胡人部落首領的,成為當朝安撫少數民族,減少邊疆戰爭,建立相互間和睦友好關係的象征,是曆史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

又如北周的“天元皇太後璽”金印,是指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武德皇後阿史那氏,她原為北方突厥國王的女兒。宇文邕登上北周皇帝寶座後,曾經多次遣使迎親,最後將天姿國色的阿史那氏迎至長安,封為皇後。

北周是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578年,北周武帝崩,周宣帝繼位,尊阿史那氏為“皇太後”。次年,周宣帝傳位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尊皇太後為“天元皇太後”。580年又尊其為“天元上皇太後”。故此印是周武帝阿史那氏皇後稱“天元皇太後”時所用金印。這位曾曆經三朝的皇後,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卒年與北周武帝合葬孝陵,她生前享有的“天元皇太後璽”金印也一同隨葬。

“天元皇太後璽”金印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皇太後金印,它解開了北周皇家喪葬製度之謎,填補了考古學上這一曆史時期的空白。

[旁注]

印綬 舊時稱印信和係印的絲帶。古人印信上係有絲帶,佩帶在身。依品秩之不同,佩不同之印綬。印有金印、銀印、銅印之別;印上有鈕,鈕作龜鈕、鼻鈕之別;綬有綠綬、紫綬、青綬、黃綬、黑綬之差。佩印之製,這些製度戰國時期已經建立,後來各個朝代不斷完善和細化。

十六國 即五胡十六國,時間是304年至439年。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而北魏史學家崔鴻將其中十六個國家概括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於是後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六書 漢字造字方法。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說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係統理論。六書是後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係統。有了六書係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係統為依據。

《三體石經》 曹魏政權於241年建立的石刻碑,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樹立的第二部石經碑。《三體石經》在我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隴南 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由於西秦嶺橫亙其間,重巒疊嶂,艱險異常,成為阻隔隴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視作畏途,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絕唱。古代先民以勤勞和智慧在高山峽穀之間,依山傍水,修建棧道,以為通途。

永嘉南渡 永嘉是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由於戰爭的原因,我國古代出現了第一次人口南遷的高潮。當時中原民戶遷至長江流域者超過百萬,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階層和貴族階層。在很大程度上客觀地促進了長江中下遊的經濟發展,為之後江南一帶以及整個南方的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閱讀鏈接]

“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複合詞,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多達幾十個。

“魏”指的是三國裏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王朝。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朝”則指晉亡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後來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方後,長達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代正式結束。

魏晉南北朝的碑刻

東漢之後,三國爭戰,社會經濟生活受到重大創傷。魏晉時期碑刻處於低潮,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另一個高峰。

曆代傳留下來的三國碑刻較為少見,其中著名的《三體石經》頗值得一提。它由曹魏政權刻建於241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

《三體石經》刊刻的主要目的是弘揚儒訓,尊重儒教。此外,石經文字有校正文獻內容與文字、書體之功用。碑文刻成後,全國各地文人學士紛紛前來校拓,對其時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體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共約28碑,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

《三體石經》在每一碑麵刻有縱橫線條為界格。一字三體直下書刻,每麵約33行,每行60字。每碑行數各不相同。另有“品”字式,古文居上,篆、隸分列下方。“品”字式隻見於《尚書》開頭的兩篇《堯典》與《皋陶謨》。另有古文一體殘石,古文、篆書二體殘石。

由於《三體石經》碑文不同於《熹平石經》僅用隸書一體,而是以古、篆、隸三種不同的字體寫刻,因此在我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古文一體曆來為人們所尊崇。

西晉建立以後,統一全國,對於樹立碑表采取禁令,流傳至今的碑刻也比較少。著名的晉碑主要有《孫夫人碑》、《爨寶子碑》等。

《孫夫人碑》全稱《晉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孫氏碑》,又稱《任城太守孫夫人孫氏碑》,隸書。此碑字體結構基本屬方整,用筆以方峻為主兼含委婉圓轉之筆,如碑額上“之”字尚帶篆書遺意,“晉”、“孫”等字局部用筆婉麗圓通。由於大部分筆畫橫平豎直,遒勁峭拔,基本上沿習了漢隸風格。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在書法史上與《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並稱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後者則被稱為“小爨”。

此碑書法樸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氣度高華,氣魄雄強,奇姿盡現。此碑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

進入南北朝時期,南朝因長期較為穩定的政治形勢,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南京、丹陽一帶留下的南朝陵墓石刻,標誌著南朝石刻的輝煌成就。

南朝陵墓石刻,是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公侯們陵園樹立的大型紀念石刻,包括神道碑、神道柱、神獸等,主要分布於南京、丹陽、句容、江寧等地,現在可見的地麵遺跡31處,石刻近百件。

南朝帝王墓碑中,開始普遍使用龜趺。如南京甘家巷梁始興郡王蕭憺墓碑,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南朝碑刻。碑通高5.16米,龜趺雕刻簡潔。碑首圓形,浮雕交龍,額題“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碑文楷書,2800餘字,保存尚好,為南朝梁書家貝義淵所書,為南朝書法中的精品。

此外,南朝其他地區較為有名的碑刻有雲南《爨龍顏碑》、鎮江焦山《瘞鶴銘》等。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年間,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曆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期的雲南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練,富於感情,反映出南朝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勁,結構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風,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由於書法精美,後世常有千裏之外覓拓本學書者。

《瘞鶴銘》刻於南朝梁時的514年,是為葬鶴而撰寫的一篇銘文。

《瘞鶴銘》整篇文章文風飄逸,字裏行間流露出濃厚的六朝氣息。字體渾厚古樸,仿佛楷書又帶著隸書和行書意趣,字形大小懸殊,一筆一畫毫不拘束,仿佛一個個姿態各異的生命自由舒張。無論是書風還是記述習慣,都迥異於中國書法的傳統。被認為是南碑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通碑,是“大字之祖”,成為“碑中之王”。

此碑的書法藝術是代表了南朝的時代風格,雖已是成熟的楷書,但仍能看出篆隸筆勢的影子。其筆勢富有騫舉意趣,飛舞回旋如鶴翅高翔。此碑的書法精妙,使曆代文人為之讚歎,亦是研究我國書法及碑刻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學習書法藝術的一個重要範本。

南朝碑刻,大體由東晉至南朝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碑刻,也大多繼承了東晉乃至前朝的風氣,好書法的風尚仍不亞於東晉。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其喜愛書法。可是,南朝至齊末,仍承襲東晉禁碑的規定,當時曾有“南朝禁碑,至齊未馳”之說。

因南朝仍沿魏晉遺製,有禁碑之律,故造成書法流傳帖多於碑。所以,一般來說南朝碑刻流傳下來的很少,其留存於世並且數量極少的碑刻,不外乎為蒙朝廷特許而立,也有犯禁私刻的現象,所以盡管在禁碑的南朝300年間,所建立的碑刻亦不下數百種。

北朝中北魏王朝的建立及孝文帝改革,使遭到嚴重破壞的北方經濟開始得到了恢複和發展,隨之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麵。這時期南北碑刻書風已逐漸到全麵的趨向統一。這充分說明了北朝碑刻書法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

北朝的書體,是沿襲漢碑分隸而來,蓋其民風質樸,不尚風流,均守舊法,很少變通,書體猥拙,不似南人之風流蘊藉,故與南朝書風異趣。

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因此北朝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題記不知凡幾。最多當推北魏,其次是東魏、西魏,立碑之風極為盛行。這時期的碑刻不但數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這種碑刻無論在數量上,或是在書法造詣上,都可以與東漢的隸書碑刻相媲美。

北朝的石刻,不隻指具有碑的形式的一些石刻,而且還包括著北朝各種石刻在內,如墓誌、塔銘、摩崖、造像題記、幢柱刻經等。所以,自北魏至北周,整個北朝時期內的石刻,可以說數以千計。

這些石刻,大多數出自民間無名書家之手,為後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傑作。尤其是楷書,到了北朝,形成了獨具風貌,故人們稱謂“魏碑”,也稱謂“魏碑體”,開創了這一代的書風,體現了一個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

北朝的碑刻很多,以造像記來說,當以龍門造像為最多,以二十品為精品,世稱“龍門二十品”。其中的《孫秋生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四件字數多,書法水準高,被奉為《龍門四品》,字體方勁雄奇,帶有濃厚的隸書筆意,古樸醇雅,堪稱造像題記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