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 從隋唐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時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的六官,秦漢九卿之職務大部並入。
東都洛陽 是隋朝後期的首都,隋煬帝時605你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代的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則天、唐玄宗、唐昭宗、唐哀帝都曾在洛陽設都或陪都,時稱東都、神都或東京。是當時全國東部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東南通江都、太湖、浙江,東北通山東、涿郡,西通關中長安的大運河交通中心。
[閱讀鏈接]
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唐代的長安大明宮遺址出土了不少地方進貢物品上,都用白石灰質封泥,上麵除了有墨書的物品名稱和簡要說明,還有朱紅色的地方機構或長官印章,形成“白泥赤印”的形式。印泥也稱為印色,因為古代印章是蓋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稱謂。
在當時,用在紙上的印章也已改為朱色鈐蓋,除了公文和日常應用外,印章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千年,遂成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
隋唐碑刻書法藝術
隋王朝國祚雖較短,但在文化上做出了新的成就,在碑刻、書法方麵,出現了綜合南北的趨勢,熔南北於一爐,立碑之風,在各地盛行起來。給後人留下了為數較多,令人稱道的碑刻,其藝術成就,即使後來的盛唐也很難超越。
隋代著名的碑刻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刻石,還有《龍藏寺碑》、《美人董氏墓誌》、《元公夫人姬氏墓誌》、《蘇孝慈墓誌》等。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晚年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成四言文章,便於初學者誦讀,識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流傳最廣,名人書寫而傳世者很多。從書史發展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規範作用超過了傳為東漢蔡邕書《熹平石經》的影響。
《真草千字文》法度謹嚴,一絲不茍,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溫潤勁秀兼而有之。此書代表了隋代南書的溫雅之風,繼承並總結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構、草法,從體法上確立了它的範本作用。是我國書法史上留傳千古的名跡。
《龍藏寺碑》是我國隋代重要碑刻。碑通高3.15米,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30行,行50字,凡1500餘字。
此碑不僅高大莊嚴,而且書法藝術上向稱隋碑第一,既無北魏的簡樸之風,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隸意,不僅字體結構樸拙,用筆忱摯,給人以古拙幽深之感,而且有很高的書法價值。它是從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書法演變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美人董氏墓誌》全稱《美人董氏墓誌銘》,又稱《美人董氏墓誌》。碑石無書者姓名,597年刻。21行,每行23字。撰文者為蜀王楊秀,隋文帝第四子,董美人為其愛妃,病逝時年方19歲,楊秀撰文以表哀悼。
《美人董氏墓誌》堪稱隋代正書作品中的傑作。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代新風,是南北朝到唐之間的津梁,堪稱隋誌小楷中第一,屬曆代墓誌的上品,開唐代鍾紹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書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齊縝密,結字恭正嚴謹、骨秀肌豐,筆法精勁含蓄,淳雅婉麗。
《元公夫人姬氏墓誌》,正書,37行,每行37字,筆勢勁拔峻快,結體方整遒麗,是隋墓誌中的代表之一。
《蘇孝慈墓誌》正書,37行,行37字,603年立。此誌書法結字謹嚴,用筆勁利,神采飛動,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也是初學者的極佳範本。
隋代碑刻除工整之外,還具有古韻,由於它承襲了晉的成分較多。所以,從碑刻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隋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對書法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唐代書法藝術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唐代不僅是我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統一的封建國家,亦是文化光輝燦爛,書法藝術大放異彩的時期。故這一時期的碑刻書法藝術有著很高的成就,可與書法昌盛的晉代相媲美。
這時期書家輩出,流派眾多,名碑、墨跡尚多。尤其是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的書法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並對楷書進行了大加工。這種唐代的楷書是繼魏碑之後,我國書法史上又一大的楷書體係,長久以來成為學楷書的正規風範。所以,可以說這是任何朝代所無可比擬的。在我國書法史上可以說群星閃耀,百花盛開,絢爛無比的一個時代。
事實上,唐代帝王大多數愛好書法,如唐太宗、唐高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宣宗及竇後、武後和諸王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唐代帝王中是一位很是出眾的書法家,他開創了用行書入碑的先例。如他書寫的碑刻《晉祠銘》、《溫泉銘》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隨後就有武則天書寫的《升仙太子碑》,也明確記載的我國女性的書寫碑文僅此一例,尤其珍貴。唐玄宗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現傳世著名的碑刻有《涼國公主碑》、《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數通。
由於唐代帝王愛好書法,書寫了一些流傳至今仍為人們讚歎不已的著名碑刻。上行下效,行成有唐一代書法特別盛行局麵。
唐代書法名家,書寫了大量的著名碑刻。從初唐的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開始,書寫了一些著名的碑刻。
歐陽詢的《皇甫誕碑》、《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房彥謙碑》、《化度寺碑》、《行書千字文》、《姚辯墓誌》、《宗聖觀記》等。虞世南的代表作傳世很少,僅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誌草稿》等。褚遂良的代表作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同州聖教序》等。薛稷的代表作有《信行禪師碑》、《升仙太子碑題名》等。
這些碑刻藝術水平極高,代表了當時書法碑刻的最高水平。比如:
《皇甫誕碑》書法用筆、結體及字形具有北齊風格,筆勢勁峭,法度嚴整。
《行書千字文》風格儒雅俊秀,神清風朗;結字頎長娟秀,精神獨具;用筆來往有法,書寫自如;點畫無懈可擊,日臻人們向往的“古淡”的境界,它少了一分歐書早期作品那種劍拔弩張的氣勢,趨於成熟。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曆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
《伊闕佛龕碑》雖說是碑刻,實際上卻是摩崖刻石。隻是兩者功用相同,都是為歌功頌德而書寫製造的。但在創作時條件不同,一個是光平如鏡,而另一個則是凹凸不平,製約了書寫發揮。於是,摩崖書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無法近觀與精雕細琢,於是便在氣勢上極力鋪張,字形比碑刻大得多,舒卷自如,開張跌宕起伏。
其他的還有顏師古《等慈寺碑》、殷令名《裴鏡民碑》、趙模《高士廉碑》、殷仲容《褚亮碑》、《馬周碑》、李冶《萬年宮碑》、《聖教序記》、《周護碑》。王知敬《李靖碑》、敬容《王居士磚塔銘》、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高正臣《明征君碑》,以及《昭仁寺碑》、《孔穎達碑》、《段誌玄碑》等。這些海內外聞名的書家和佳作,筆法遒勁精密,各自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
中唐時期碑刻書法的發展情況與初唐大不相同,開創了一代書風的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出現,終於打破了初唐時期的那種拘謹的局麵,變得富有創新,其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這時期顏真卿、李北海、蘇靈芝都崇尚豐腴,以顏真卿尤為突出。中唐湧現出不少著名書家,並為後世遺留下許多珍貴的碑刻遺跡。
比如:李邕的《葉有道碑》、《李思訓碑》、《李秀碑》、《麓山寺碑》、《盧正道碑》、《法華寺碑》、《東林寺碑》等,梁升卿的《禦史台精舍碑》,李隆基的《紀泰山銘》、《石台孝經》,魏棲梧的《善才寺碑》,史惟則的《大智禪師碑》,蘇靈芝的《憫忠寺碑》、《易州鐵像頌》、《夢真容碑》,徐浩的《嵩陽觀記》、《不空和尚碑》,李陽冰的《城皇廟碑》、《怡亭銘》、《三墳記》、《李氏先塋記》、《般若台記》,瞿令問的《怡台銘》、《浯溪銘》,張從申的《修吳季子廟碑》,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讚碑》、《郭家廟碑》、《麻姑山仙壇記》、《八關齋會報德記》、《元吉墓碑》、《臧懷恪碑》、《顏家廟碑》、《顏勤禮碑》、《李元靖碑》等。
其中《多寶塔感應碑》是國寶級文物,其碑帖對後世書法影響巨大。
《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在44歲時書寫的。是已知顏書中書寫時間最早的碑刻,因此反映了顏氏早期書法風貌。碑文結體嚴密,筆畫粗細變化不大,有其拘泥於傳統書法的印跡。從風格看,此碑和他中、後期書法風格出入還是較大的,還沒有體現出他雄強、偉壯、沉雄的氣象,相對寫得嚴謹、秀整,起收筆見筆見鋒,尚未有篆籀之氣,略近歐書。
中唐末期及晚唐時期,其書風與中唐的顏真卿不同,力求瘦健,來擺脫其肥厚的風格。所以,中唐時期,無論顏真卿的肥厚書風或柳公權等瘦挺風格,都充分地體現了中唐那種探索創新的精神,是以往任何時代不可相比擬的。
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名書家和著名碑刻佳作。有柳公綽的《武侯祠堂碑》,沈傳師的《羅池廟碑》,柳公權的《李晟碑》、《馮宿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劉沔碑》、《魏公先廟碑》等。
其中柳公權的《神策軍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輝煌,其晚年之作無出其右者。其書法結構嚴整,充分體現了“柳體”楷書骨骼開張、平穩勻稱的特點,加之此碑刻刻工精良,拓本與真跡無異,故後世奉為柳書代表作。這種碑刻渾然—體的大家氣象,在我國書壇1000多年的歲月裏經久不衰,給人一種勁美、清朗的感覺。
唐代近300年間,豐碑巨碣、造像、墓誌、經幢等石刻相當豐富,今所知僅墓誌就有2000餘種。至於造像、刻經不可勝數,僅在龍門石窟,唐人造像即有千餘種。
唐代的碑刻,明清時期出土很多,尤其近代出土的數量更為可觀,計有四五千件,這對考查和研究唐代的書法衍變,尤其是研究唐代曆史文化,是一座極其豐富的寶庫。
[旁注]
智永 名法極,字智永,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後,號智永禪師,山陰人。智永還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真書千字文》係智永的代表書作,後人評價頗高。
小楷 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之遺風,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奠立了我國小楷書法獨特的結構美。
歐陽詢 (557年~641年)字信本,唐朝潭州臨湘人,即今長沙。“楷書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
虞世南 (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人,即現在的慈溪鳴鶴場。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其所編《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
褚遂良 (596年~658)字登善,陽翟人,即現在的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他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顏師古 (581年~645年)字籀,祖籍琅邪臨沂人。唐初儒家學者,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曆史學家。顏師古是名儒顏之推的孫子,少傳家業,遵循祖訓,博覽群書,學問通博,擅長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還是研究《漢書》的專家,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十分熟悉。
顏真卿 (709年~784年,一說709年~785年)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人,即現在的陝西西安。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顏真卿用筆勻而藏鋒,內剛勁而外溫潤,字的曲折出圓而有力。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 (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人,即現在的陝西銅川耀州。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唐代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書法被稱為“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代表作有《大唐回元觀鍾樓銘》、、《玄秘塔碑》、《馮宿碑》等。
[閱讀鏈接]
“楷書四大家”之一的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了學習書法,非常刻苦。他凡是見到好的作品,絕不輕易放過,一定認真揣摩,直到運用自如為止。
有一天,歐陽詢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於是立刻下馬,走近瀏覽,看了很久後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後來感到疲乏了,幹脆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漸漸進入了忘我境界,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直到認為大有收獲,方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