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北魏刻石。502年5月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南壁。
《孫秋生造像記》用筆方整遒勁,峭拔勁挺;力量外拓;章法處理上行列也較為整齊,顯得縱有行而橫有列,雖字字獨立,但並無刻板之感。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廣父洛川刺史始半公造像記》,在洛陽南部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北魏孝文帝時的498年9月造畢。其文字作為書法藝術則在著名的“龍門二十品”中尤為第一珍品。
此造像銘記為陽文楷書,共10行,每行20字,而且有橫峰筆直的棋子格劃出方界,是北魏石刻中罕見的一種。清代學者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將此碑列為“能上品”,此為方筆魏碑的極則。其用筆方折峻整、棱角分明,起筆處折鋒頓筆,收筆處頓筆藏鋒,筆力渾厚,所有點畫均寬厚肥壯而不呆板;結字伸縮有變,字勢風骨凜凜,一派魁偉雄姿。
《楊大眼造像記》全稱《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簡稱《楊大眼》,刻於北魏時期,位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中。
《楊大眼造像記》即屬於脫盡隸法、斜畫緊結的典型邙山體。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將其列為峻健、豐偉之宗。其特點是中宮緊收,四麵輻射;點畫輕重對比明顯,形成塊麵元素;而用筆特點,則圭角盡露,沉厚恣肆,即所謂“方筆之極軌”。其點畫特征無疑受刀的影響,刀意顯著。
《魏靈藏造像記》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題記楷書10行,每行23字。有額,楷書3行9字,額中間豎題“釋迦像”,字略大於兩側,額左題“薛法紹”,右題“魏靈藏”。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碑刻和書法藝術的精品。
此碑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北朝的石刻還有東魏著名的碑誌有《李仲璿碑》、《程哲碑》等。西魏留傳下來的碑刻極少,最為著名的當推《杜照賢造像》、《劉曜碑》等。北齊的碑刻有《隴東王感孝頌》、《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碑》,碑誌有《泰山經石峪》、《重登雲峰山記》等。北周的碑刻有《賀屯植墓誌》、《寇熾墓誌》等。
北朝這些碑碣、墓誌數量很多,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碑刻書法藝術的宏富寶庫。同時,這時期的魏碑書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表現在用筆、體態和風格上的千變萬化。它不但為唐楷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又澆灌了有唐一代的唐楷這一豔麗花朵。
[旁注]
界格 界格是指傳統的書法練習和創作中,為了更好體現書法藝術的中正平和之美,為了整篇達到準確的橫平豎直效果,就需要先在書寫紙或要書寫的碑石等載體上準確地疊折界格線,或勾勒界格線。所謂三分界格七分書寫,指的就是為書寫前進行的畫格界準備工作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神道碑 又叫“神道表”。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麵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立在墓道上的碑。記錄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動。神道即墓道。神道碑文原較簡單,一般隻稱“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則神道碑之名,漢已有之。後來紀事漸趨詳細,成為人物傳紀的一種變體,並多收入作者的文集。
南中 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國時期,南中成為蜀漢的一部分。225年,諸葛亮平南中,改益州為建寧,分建寧、越嶲置雲南郡。又分建寧、牂柯置興古郡。至此,南中七郡形成,是為: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和興古。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實行的一係列漢化改革措施。通過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為北方經濟的恢複發展做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魏碑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北魏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係,對當時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曆代的書法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廣藝舟雙楫》 又名《書鏡》,為清代著名學者康有為所著,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從問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國內外各方麵人士的注意。從思想性上說,《廣藝舟雙楫》也的確表現了康有為拋棄陳規陋習、另辟蹊徑的進取精神。
方筆 指書法上的方形筆畫。起筆時利用折鋒過渡到中鋒行筆,形成了方筆,其特點是俊秀挺拔,斬釘折鐵。如歐陽詢的書法就以方筆為主。其方法:一種是藏鋒逆入回收,折以成方;另一種是露鋒入筆,橫行豎下,豎行橫下,速度略快。
唐楷 唐代楷書。唐代是書法史上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其標誌性的成就之一便是“唐楷”的形成。自唐楷形成以後,書法學習者一直視之為書法技能訓練的最佳範本。唐楷的代表人物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和虞世南等·。
[閱讀鏈接]
三國時期,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稱為“南中”,是蜀國的一部分。南中地區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被稱為南絲綢之路的朱提、建寧兩郡。南中最有勢力的大姓為霍、孟、爨三姓,399年,霍、孟二姓火拚同盡歸於後者,使爨姓成為最強大的勢力。
漢族移民帶進南中的漢文化在豪強大姓統治者中部分地被長期保存下來,並與當地文化相融和,我們所見到的晉碑《爨寶子碑》就是這種融和的結晶。爨寶子是爨姓集團的成員,在《爨寶子碑》中記述了他的功績。
隋唐時期的印章特色
我國古代的印章發展到隋唐時期,形成了與秦漢印迥異的“隋唐體係”。
出於鑒賞收藏書畫的目的和書畫家在作品上鈐蓋印章,從而收藏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盛行,這是實用的璽印向篆刻藝術發展過渡的重要環節。印章與書畫有機的融為一體,印章成為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稱為金石書畫。
隋代官印的一個特點是尺寸明顯增大,一般在5厘米至6厘米見方。另一個特點是改用朱文,這是因為南北朝後紙張代替了竹木簡,廢除了泥封之製,開始用印章直接鈐蓋在紙帛上。
在紙帛上鈐印,朱文的清晰醒目優於白文。又由於紙用麵積都較大,以往的小印很難與之協調,印麵自然也較漢魏時期放大了許多。尺寸的增大,細朱文篆體布白易失之疏散,所以隋代以後的官印逐步脫離了漢篆風貌。為了追求章法上的勻整,對空白處以屈曲盤繞的筆畫充實之,成為了宋代“九疊篆”的早期形態。
隋代官印的印文仍以標準小篆為宗,篆法圓勁樸茂,結體行刀自然流暢,體勢較為自由,顯得拙樸生動。它既不像漢魏時代那樣方正取勢、印畫布滿,轉折角度非常分明,也不像宋元以後官印那樣過於追求“九疊篆”形式,而是較少模式化,印的邊緣也與印文基本相同,整體上諧調統一,氣勢渾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由於隋王朝執政的時間短暫,其官印的存世就變得相應稀少,據不完全統計,隋代官印存世量不超過10方。其中有一方“桑乾鎮印”,為後人傳遞了當時的官製以及印章形式等許多信息,尤其可貴。
“桑乾鎮印”,銅質,鼻鈕,5.3厘米見方,印麵文字為朱文。印背右刻“大業五年”,左刻“三月十一日造”。“大業”是隋煬帝楊廣的年號。
“大業五年”為609年。當時隋朝政府在吐穀渾故地置州、縣、鎮、戍製度進行管理,尤其是鎮一級,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類此正式行政單位。“桑乾鎮”是該地區一個縣屬小鎮,這方印就是當時守鎮長官的官印。
在官印的印背上用刀刻上製造朝代、年、月、日的做法,應該始於隋代,這是隋代官印的一個重要特征。隋代在廢除官職印、頒發官署憑證魚符時,禮部都要在印背上刻字,用以表明此官員開始行使職責的時間。
印麵的字為鑄造,印背的字為鑿刻,說明任命機關在聘任前已經將官印鑄好,一旦任命,立即在印背鑿刻上任命的時間,該官員攜帶官署印章上任。如果有前任官員卸職,則必須向朝廷繳回原所執官印。
隋代官署印背後的字都是楷書,因為是鑿刻,所以結構不太講究章法,缺少相應的藝術加工。當然,隋代對印章的管理也有一定製度,不是隨便何人都可以鑿刻的,印背後的字必須經皇帝任命後由禮部專門指定專人鑿刻。
正是由於隋代官印具有這些特征,才使我們可以從印背的文字中了解到隋代中央政權機構及各地方政權機構建立的時間。
隋文帝楊堅在完成了統一後,使長期戰亂的局麵逐漸平息了下來。由於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歸於統一,使隋朝的疆域不斷擴大,政權版圖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大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而“桑乾鎮印”提供的信息,恰恰反映了隋代在吐穀渾故地進行行政管理的這個曆史事實。
唐初的印製承傳隋製。至武則天時的694年,武則天因惡“璽”“死”諧音,將“傳國玉璽”之外的其餘八璽全部重新鐫刻,改稱“寶”。唐中宗即位後,又改稱“璽”。唐玄宗說又將“璽”複稱為“寶”。
不僅如此,唐代玉璽的尺寸還在隋玉璽之上進一步加大。但是,唐代官印稱謂仍沿隋製,稱“印”。不足四字的官署印加“之”字,稱“之印”;足四字者,或加“之”字,或不加。
其鐫刻方式有鑄造、刻鑿、焊接三種工藝。焊接的方法是用小銅條繞做印文,直接焊於印麵。這種工藝首見並流行於唐代,亦稱“條帶印”“蟠條印”。
此外,唐代還出現了專門用於貯藏官印的印盒。這些配置,既是對隋官印的繼承,也是對隋官印製度的進一步完善。
隋唐官印印式的轉換是緣於紙的普遍使用,由此帶來了印章尺寸的變化和使用功能的轉變。而且官印的印文多屈曲盤繞,與隋代的官印屬同一印係。
唐代辦事機構有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內侍省以及禦史台、都水台、大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國子寺、將作寺等。每一處所都配有官署印。
比如“中書省之印”,56厘米見方,銅質,鼻鈕。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是共同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物的機構。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履行。但理論上,中書、門下兩省長官隻存濫調,隻要尚書省才是權力機構。
再如“尚書兵部之印”,58厘米見方,瓦質。唐代在尚書省下,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兵部有尚書統兵部、職方侍郎各兩人,駕部、庫部侍精巧各兩人。此印是兵部尚書職掌之印的摹廢品。
又如“尚書吏部告身之印”,“告身”是唐代的任官令,但其涵蓋的界域,遠比任官令廣,因此又有人以為它是一種官員的身份證明書。同時它還有一項用途,就是蔭子孫。唐代製度,官至三品以上,可蔭及曾孫。
又如“東部尚書吏部之印”,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後留守東都洛陽之尚書吏部官印。據《曆代職官表》記載,唐玄宗定居長安時設都留守,官員之告退或廢黜,時常留在東都,食其祿而無事。
唐代還出現了公私圖籍、書畫鑒藏用印。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敘古今公私印記》中,記載有 “翰林之印”“弘文之印”“元和之印”“彭城侯書畫印”“鄴侯圖書刻章”“永存珍秘”“周昉”“褚氏書印”等諸多公私鑒藏印記。這些鑒藏印,為印章進入文人書畫藝術領域開了先河,經常在存世的書法名畫中見到,對我國古代書畫的鑒賞具有重大意義。
隋唐時期,私印及公私鑒藏用印並不與官印的變化同步,私印傳世極少。隋唐時期私印仍效法漢印,以繆篆入印,印麵則逐漸放大。入印字體除篆書外,隸書也開始構入印中。
唐代的私印依舊沿用秦漢以來的白文印傳統,而且還出現了文人使用的有齋、堂、館、閣之名的印章。
唐代以後,文化藝術漸漸興盛發達,私印的範疇也從姓名章發展為包括官職印以外的所有印章,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在方寸左右的印麵上展現出篆刻藝術的魅力。
[旁注]
九疊篆 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篆書,原本是一種流行於宋代的“國朝官印”字體,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折疊堆曲,均勻對稱。每一個字的折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為“九疊”,則是因“九是數之終,言其多也”。
吐穀渾 亦稱吐渾,我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穀地的一個古代國家。唐代中期,被吐蕃驅趕至河東,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五代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後來與各民族融合。
魚符 古代官員使用的魚形符契。一般長約6厘米、寬約2厘米。分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淵的一項發明。其第一功能起初並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力憑證”,可用於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傳國玉璽 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後曆代帝王相傳之印璽,秦代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4寸,上鈕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凡登大位者必有此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