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發展——完善成製1
我國印章與碑石篆刻,從秦至唐的約100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積累了豐厚的語言文字,為印章與碑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成為我國古代篆刻藝術中的寶貴財富。
秦代的印章製度及石刻,直接影響了漢代,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比以前更為豐富,而鳥蟲書入印,使印章的裝飾性更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印章基本上是沿襲漢印的形製外,碑石篆刻達到了空前高度。隋唐時期不僅形成了與秦漢印迥異的“隋唐體係”,而且在碑刻書法藝術方麵,更是達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學藝術高峰。
秦代的璽印與刻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采取了“書同文”的文字規範化措施,命丞相李斯等人整理製定一種統一使用的文字
為了廢除不與秦文相合的文字,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以小篆而成,頒布天下。李斯等人進行的文字統一工作,避免了春秋戰國文字詭奇繁雜的局麵。
小篆體式方中寓圓,形體方正,穩健樸拙。秦印即以小篆作為入印文字,自此以後,至今2000多年一直為治印者沿用下來。
秦王朝還製定了一套完整的用印製度。官印作為秦王朝行使職權的一種憑證,從中央到地方郡縣鄉亭的各級官吏,都授予官職印。
在這些官印製作頒發之後,專設有少府屬官“符節令丞”掌管璽印事務。印製度非常嚴格,私刻、盜用官印都是犯罪行為,將受到嚴厲處罰。
秦代用印製度開始規定,天子的印稱“璽”,用玉做成,臣下用印隻能稱“印”。據《漢舊儀》卷上記載“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說明秦代官印的等級區別是很嚴格的。
秦代在印章的形製上也有較大的改變。秦代的官印比較統一,一般采用方形,大小一般為2.5厘米左右見方。大多是鼻鈕印章的設計。布局為“田”字格,每格一字。官位較低的官員用印,隻有“田”字格官印的一半,當時稱之為“半通印”,它的布局為“日”字格。可見秦代官印在尺寸大小有嚴格的規定,也顯示了森嚴的等級。
秦代的私印,大小基本上與“半通印”差不多,也加界格。但私印的表現手法較官印要豐富,形狀有方形、圓形、橢圓形、菱形等,以長方形的“半通印”居多。方形印較小,約在2厘米以內見方;也有橢圓形、圓形等形狀。
秦代私印基本為白文鑿印,鑄印較少。除姓名印外,還有吉語印、肖形印,避邪印用於佩戴也很盛行。
秦代篆刻比先秦時期篆刻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更趨向成熟,具有典雅而靈動、平整而率意的藝術效果,至今依然為眾多的篆刻家所模仿。
秦印篆刻藝術不僅表現在文字的規範,章法的整齊劃一,而且從中透露出書寫的自由性和整體布白的靈活多變,賦予印章藝術新的藝術情趣。
比如秦代官印的蒼古威嚴,整齊而不呆板;私印的蒼潤秀麗,自然隨意。有些印章粗看鑿刻草率,蓬頭亂服,細品卻刀法嫻熟,情趣洋溢。
作為篆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代刻石中的小篆文字,在秦代書法乃至我國石刻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事實上,銘刻文字的主流變為刻石的重要轉折,正是起於秦始皇東巡紀功石刻。
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曾有數次東巡,在東巡中為了頌揚其功德並以昭明天下,曾在泰山、繹山、琅琊台、會稽等多處刻石。這些刻石,均以標準而規範的小篆寫成,字形之大為秦以前曆史上所未有。
比如,公元前219年,李斯在秦始皇東巡所至,為之書寫刻石文字,命刻工刻有《泰山刻石》、《繹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它們的影響十分深遠,後世用以碑額、墓蓋等莊重場合的篆書,均受到這種小篆書風的影響。
秦代刻石字體呈長方,上密下疏,大小劃一,行距相等,筆畫粗細一致。同樣兩個字可以如出一轍,其結構嚴謹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並且把我國文字的書寫形式引向了規範有序的創作道路。其用筆瘦勁圓暢,委婉中見剛勁,具有端莊典雅之美。從中可窺當時的高級刻手工藝手段十分精良。
秦代這些刻石作品,既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標準範例,又是秦代小篆書法的優秀代表,充分體現了象征秦帝國威嚴的博大氣象。
秦代石刻開辟了銘刻文字的新紀元,為漢代碑刻文字做好了鋪墊,從而在其身後形成了我國書法史上源遠流長的石刻書法藝術體係。
總之,秦代所確立的印章製度,小篆文字式樣的形成,以及前所未有的石刻作品,起到了印章發展史和石刻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為漢印的進一步發展和漢代碑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旁注]
李斯 (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即現在的河南上蔡。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秦王贏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他積極參與製定有關的禮儀製度、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工作。李斯“大一統”“中央集權”等政治主張的實施對我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2000多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
中車府令 太仆屬官有車府令丞。秦代趙高曾任“中車府令”。有學者認為:諸書均稱秦官為“車府令”,而趙高獨稱“中車府令”,卻能自由進出宮廷,故而在車府令的官名之前加“中”,稱作“中車府令”。中車府應與中廄一樣,同屬皇後宮官係統。中廄,或以管馬為主;中車府,或以管車為主。
少府 秦和兩漢均設少府。少府在中央和地方都設有分支機構掌管各項事宜。駐京師的少府有丞六人,可考者有少府銅丞,西漢前期曾掌管鑄錢。有少府獄丞,似主管詔獄。西漢時諸侯王也設有少府,郡守亦設有少府。在東漢仍為九卿之一,掌管宮中禦衣、寶貨、珍膳等。
繹山 位於今山東鄒城東南,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鄒魯秀靈”,為我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遂有《嶧山刻石》。
會稽 古地名,故吳越地,會稽因紹興會稽山得名。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會諸侯於此。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此為會稽郡首見於史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至會稽郡南部屬地,今紹興的“大越”,將其改名為山陰。
[閱讀鏈接]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曾分別於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0年三次大規模巡視沿海地區,除宣揚他統一四海的功德,鞏固中央集權外,主要是為了求取長生不老藥,借助藥物使自己長生不老。
在第三次東巡時,秦始皇等人乘船至萊州灣西岸,在返回鹹陽的路上,病故於沙丘平台,即現在的河北平鄉境內,年僅53歲,至死也未能吃到他認為存在的長生不老藥。傳說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後,帶領著童男女和五穀百工入海求仙,隨後東渡日本。
漢代官印的史學價值
我國的官印肇始於先秦,經秦代的過渡,在漢代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裏,無論其規模、體製還是藝術性都得以發展、完備,並達到了曆史的高度,形成了我國印章發展史上第一座高峰。
漢代官印不盡存世數量較大,而且鮮明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發展變化情況。故有漢代“史在官印”之說,顯示出其重要的史學價值。
西漢早期,官印與秦代有相似之處,很多仍存田字格。大約在漢惠帝後逐漸定型,呈現出素麵無格,無邊框,僅用篆書陰刻,字體勻稱方正的特征。形製以正方形為主,邊長在2厘米至3厘米之間,即所謂“方寸之印”。
漢代也發現相當數量的“半通印”,大小為正方形的一半。以印文看,“半通印”除地方低級吏員的職名之外,多為官府機構名稱,如“器府”、“馬府”、“倉印”、“庫印”、“少內”、“保虎圈”等。
後世文獻中曾記載漢代將官印的銘文從四字改為五字,不稱“印”而稱“章”。現存實物發現的五字官印多為將軍等軍官印章。文職千石以下官員均稱“印”,並多為四字,僅二千石級別的官員稱章,如“琅琊相印章”。
“琅琊相印章”長2.2厘米、寬2.6厘米、高1.3厘米。銀鑄,方形,龜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琅琊相印章”。印台較厚,龜鈕覆圓甲,上施環級,龜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豎劃,為東漢時印文特點。
此印銀質龜鈕,與史籍所記之漢官印製相合,為東漢時王國官印。東漢時琅琊國為劉京封國,此印即劉京一係的琅琊國之物。
西漢前期官印文字筆畫較細,字形圓潤多變。西漢中期以後官印銘文筆畫粗,起筆收筆均顯方正整齊,字形也變得方正謹嚴,很少見圓形轉折。新莽時期印章製作精美,采用古式,形製較西漢印章較小,印文多為五字或六字。書體整齊,筆畫略纖細,並增加了“子”、“男”等五等爵名稱。
東漢時期官印形製與西漢時期官印相近,一般為2.5厘米見方。現存東漢官印中,鑄文較少,鑿刻印章增多,不如西漢官印的銘文書法謹嚴雄渾,但書體仍顯方正,筆畫粗壯。如“征羌國丞”印等。
銅瓦鈕“征羌國丞”印,印麵長寬各2.2厘米,通高1.7厘米。此印為銅鑄,方形,瓦鈕。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征羌國丞”四字。為東漢時的侯國官印。
兩漢時期的官印鈕製以龜鈕、瓦鈕與鼻鈕為主,頒發給邊疆少數民族的印章分別作駝鈕、羊鈕、蛇鈕等。如青海“漢匈奴歸義親漢長”駝鈕印、雲南“滇王之印”蛇鈕印等。
“漢匈奴歸義親漢長”印通高2.9厘米,邊寬2.3厘米,駝鈕高2.1厘米,厚0.8厘米。銅質,方座,駝鈕,駱駝屈肢跪臥,昂首向前。朱文刻篆“漢匈奴歸義親漢長”8字,是東漢中央政府賜給匈奴族首領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轄的周邊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
漢代匈奴的主體並沒有到達青海,但有一支起源於甘肅張掖一帶的匈奴別部“盧水胡”,在東漢時已越過祁連山而和青海東部湟中一帶的月氏胡與羌人雜處。此印所稱的匈奴,即指盧水胡而言。
“滇王之印” 是從晉寧石寨山古墓群中發掘出來的。“滇王之印”用純金鑄成,金印重90克,印麵邊長2.4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蛇鈕,蛇首昂起,蛇身盤血,背有鱗紋。
這是雲南隸屬中央最早的物證。“滇王金印”的印章等級,根據東漢衛宏所撰記載漢代官製的《漢舊儀》規製,當屬列侯的規格,但卻是王印,這表明滇王國同西漢中央王朝有著密切的政治關係,是一個有特殊地位的封國。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征討雲南,滇王拱手降漢,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益州郡,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並賜“滇王之印”。漢武帝賜印後,對雲南實行羈縻政策。
“滇王之印”的出土,不但確證了“古滇國”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可靠性。就是說,一顆金印,既證明了雲南古代曆史,也證明了我國古代曆史。在考古學上,像這樣出土文物與曆史文獻相一致的情況並不多見。這也是為什麼“滇王之印”會由國家征調而入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原因之一。
兩漢時期官印的厚薄及鈕式形狀有一定的變化過程。漢代初期,以瓦鈕、鼻鈕為主,同時出現蛇、龜鈕。文景時期,印體較薄,龜鈕、鼻鈕成為官印主要鈕式。龜鈕龜腿短,身體扁平,頭部微突。鼻鈕略圓,鈕麵較窄。
漢武帝以後的西漢官印以龜鈕和瓦鈕為主。龜鈕龜身體較高,背部隆起,有六角形甲紋。瓦鈕較薄,鈕麵寬大。
新莽時期鈕式與西漢後期相同,但較精美。東漢中期以後,官印體加厚。龜鈕的龜頸部加長,背部呈圓形隆起,鈕身增厚。
漢印的質料來源多樣,有金、銀、銅、玉、石、木、瑪瑙等,以銅質鑄文的璽印最多。石質印章刻文多較簡劣,如湖南長沙月亮山出土的“陸梁尉印”,長沙漢墓出土的“長沙祝長”,湖南常德南坪出土的東漢“酉陽長印”等,應為殉葬明器石印。
同樣,木質印章也用於殉葬用冥器,如湖北江陵鳳凰山10號西漢墓所出“張伯”、“張偃”木印,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所出的“妾辛追”木印等。
金、銀質地印章比較少見,多為高級官員與帝後一級人物所用。如出土於西漢南越王墓的“文帝行璽”和“右夫人璽”金印,陝西陽平關發現的東漢金印“朔寧王太後璽”,江蘇邗江甘泉2號東漢墓附近出土的金印“廣陵王璽”,江蘇邗江甘泉西漢木槨墓所出“妾莫書”銀印等。
“文帝行璽”金印為方形,龍鈕金印,通高1.8厘米,邊長3.1厘米,重148.5克。印麵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鈕作一龍蜷曲狀,龍首尾及兩足分置於四角之上,似騰飛疾走。
這枚金印鑄後局部又用利刃鑿刻而成,出土時印麵槽溝內及印台四周壁麵都有碰痕和劃傷,並遺留有暗紅色印泥,顯係長期使用所致,說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印。它是漢墓考古出土的形製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
“文帝行璽”的主人趙眛是我國嶺南地區南越國的第二代國王,於公元前137年自稱“文帝”。此印文為莊重靜穆的陰刻篆書,印鈕為象征皇權至尊的盤龍。龍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龍脊,既利於手持,又強調出龍身“S”形騰翻的動勢,集實用功能和裝飾效果於一身,構思設計十分巧妙。
“右夫人璽”金印,邊長2.15厘米,寬2.15厘米,通鈕高1.5厘米,重65克,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為四個夫人中唯一的黃金印璽。金印以龜為鈕。
按照漢代禮製,夫人是皇帝和諸侯王妃妾的稱號,可以推斷,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國後宮的妃妾。右夫人的隨葬品數量多、品質精。漢代以右為尊,說明她應是諸妃之首。
“朔寧王太後璽”各邊長2.4、高2厘米,金質,龜鈕,白文,篆書。印麵刻“朔寧王太後璽”六字,重109克。印鈕龜頭微昴起,背圓,龜甲飾重環紋,製作精細。此式龜鈕官印流行於西漢中期至東漢早期。
“廣陵王璽”金印是極其特殊的一件。該印由高純度黃金製成,重122.87克。龜鈕,鈕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龜鈕製作精致,紋飾精美,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布局疏密有致,行筆直中有曲,流暢和諧,堅挺飽滿。
從藝術價值來說,漢代是我國印章製度的鼎盛時期,而“廣陵王璽”是漢印精品中的精品,被視作文物斷代的標準器物。印文是篆書,但隸書的意味明顯,轉折和收筆很方正,字跡蒼勁古樸,端莊凝重。同時,它有極高的曆史價值。漢代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製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璽”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起到了“證史”和“補史”的作用。
“妾莫書”銀印長1.9厘米、寬1.9厘米、高1.7厘米。此印為方形、龜鈕、銀質,龜昂首匍匐狀,龜甲紋飾清晰,印文“妾莫書”三字為白文篆體。對於研究廣陵國王宮中內官的製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外,漢代一些高級官員印章還采用銅質鎏金的方式,如湖南長沙馬王堆2號西漢墓出土的銅質鎏金“長沙丞相”印與“軑侯之印”等。
長沙馬王堆2號漢墓主人是利蒼,“長沙丞相”印與“軑侯之印”都是利蒼的官印。他早年隨漢高祖劉邦打拚天下,後分封為軑侯。利蒼為長沙國丞相。所任職的長沙國,即為漢初的吳芮長沙國。
漢代官印均由中央官署製造頒發,免職後要予以上交。所以,在墓葬中所出官印大多為複製品,而非實用官印。而在遺址中發現的官印則有可能是實用品。
漢代官印不僅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它所反映的史學價值,體現了當時的大一統思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旁注]
琅琊國 傳統上將分封於原琅琊郡的藩王即諸侯王,稱為琅琊王,其封地琅琊郡則改置成琅琊國,也作琅邪國。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是齊國主要城邑和港口。公元前473年,越國遷都琅琊。漢代析琅琊郡為琅琊國。地址在今膠南琅琊鎮一帶。
侯國 位於帝國,王國,公國之下。往往附屬於帝國或公國。侯國對內有一定的自主權,如法律,關稅等。但政治,侯國外交上受到宗主國的限製。如我國的漢代的夫夷侯國、龍亢侯國等。此外,姒姓諸侯國名也叫侯國,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境內,為大禹之後。
盧水胡 是漢代至南北朝時期活躍於我國西北的少數民族,族源複雜,既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在民族演進中吸收了羯族、氐羌乃至漢族等部族,因而兼具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特征,其核心成分被認為是源自商代的盧方。
列侯 秦與漢初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列侯是最後等。列侯有封國,按封區戶數所擁有的土地數量和產量征收地稅,供其享用,稱食邑。在封國無治民權。列侯可世襲。
南越國 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是約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由秦代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國都位於番禺。疆域包括我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