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發展——完善成製1(3 / 3)

左將軍 左將軍,武將官職。古有三軍,上軍、中軍、下軍。行兵打仗之時,任命將領,讓他們將上軍、將下軍,意即統率上軍、統率下軍而已,並無上將軍之類的特定官職。漢末以後,將軍名號繁多,而簡單的前、後、左、右將軍的稱呼,遂漸廢棄。

太守 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時期,新增州府漸多,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

伏波將軍 這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伏波”其意為降伏波濤。至漢武帝時,戰事頻仍,將軍廣置,名位最高的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其次是前、後、左、右、中將軍等。曆朝曆代中曾出現多位被授予伏波將軍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將軍是東漢光武帝時候的馬援。

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的山穀,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台區北15公裏,褒穀口在褒城鎮;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裏,斜峪關即斜峪關水庫,長凡235公裏。自戰國起,就有人在穀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由於經常毀於戰亂,曆代修葺不斷,並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

蔡邕 (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人,即現在的河南開封。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名才女蔡琰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為“蔡中郎”。蔡邕精通音律,通經史,善辭賦,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洛陽太學 東漢最高學府。東漢政府提倡儒學,致使太學人才濟濟,名流輩出,為東漢政權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當時洛陽太學規模浩大,人數最多時達到3萬人。曆經數百年,它是世界東方的第一所國立中央大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教育史上堪稱奇葩。

隸書 亦稱漢隸、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秦代書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閱讀鏈接]

蔡邕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他不僅功在《熹平石經》,還創造了書法中一種特殊的筆法“飛白體”。相傳是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

“飛白體”的筆畫有的地方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在書寫中產生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利用“飛白”使書寫顯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豐富畫麵的視覺效果。當然書法的功力在“飛白”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漢魏石刻的書法藝術

漢魏石刻與書法完成了完美結合,石刻所體現的書法藝術,在《漢魏十三品》摩崖石刻中得到了鮮明體現。因其位於石門,又稱“石門十三品”。

《漢魏十三品》在褒斜道附近,是陝西穿越秦嶺的古代交通要道。這條要道北起眉縣斜穀,南至漢中褒穀,全長約249千米,始建於戰國時期。道的南端有一隧道,稱為石門,是我國古代第一座利用“火焚水激”方法而人工開鑿的隧道。

隧道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裏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的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曆代開通、複修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遊覽的留念題記。其中最為書法家稱頌的珍品,即所謂《漢魏十三品》。其中漢魏時期的書法以篆隸體為主,其珍品尚屬罕見。

第一品《石門》摩崖,上刻“石門”二字,為隸大字摩崖,是狀物抒懷之作。

第二品《鄐君開通褒斜道》,又稱《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俗稱《大開通》或《開道碑》,刻於石門洞南山崖上。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63年刻成,字體界於篆隸之間。此碑由於被山土埋沒,直至1000餘年後的南宋時期才被發現。

此石據銘文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63年,漢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詔用廣漢蜀郡巴郡刑徒2690人,動工開通斜棧道,工程曆時3年之久。另據史籍記載和考查,該棧道上著名的古石門隧道,就是由鄐君主持在這段時間首次開通的。

此石書法氣魄宏偉,布局飽滿,筆劃較細但遒勁有力,融入篆意,高古偉岸,加上天然石紋背景,更增添一種奇趣。其結字方古舒闊,因自然石勢作字,字之大小及筆畫的長短、粗細皆參差不整,沒有波磔,天真樸拙而很有氣勢,保留了早期隸書的許多特點。

第三品《鄐君碑釋文》,位於第二品的下方,是南宋南鄭縣令晏袤的題記,刻於宋光宗紹熙年間的1194年,是楷書作品。晏袤是南宋紹熙年間南鄭縣令,性嗜古,尤工隸書,號稱有宋以來寫隸第一高手。

1193年,刻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鄐君開通褒斜道》,因為雨水衝刷,顯露出來。晏袤發現後非常興奮,於是在原摩崖下方另刻了一方摩崖,即將這方漢代摩崖初次發現的經過情況,以及原刻文字的內容加以注釋,考古學家稱之為《鄐君碑釋文》摩崖。

第四品《李君表》,或稱《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記》、《漢永壽石門殘刻》,李君名李寓。東漢順帝永建年間的126年刻。內容是頌揚李寓修建褒斜棧道的功績。該石刻位於石門洞北口外的西壁,但早被泥沙封閉,直到1000多年後的清同治時的1874年才被發現。

《李君表》通高70厘米,上沿寬40厘米,下沿寬43厘米,隸書。字跡多漫漶,結體較方整,隸法古拙質樸。

第五品《石門頌》,全稱《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楊孟文頌碑》、《楊厥碑》。東漢建和年間的148年11月刻,隸書。額題“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楊君名渙,字孟文。碑文有“漢明帝永平四年楊孟文所開,逮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同郡王升乃嘉其開鑿之功,琢石頌德雲”。

《石門頌》原刻為豎立長方形,20行,每行30字至31字不等,縱261厘米,橫205厘米。全文共655字。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東漢漢中太守王升撰。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曆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

《石門頌》摩崖石刻是我國著名漢刻之一,它與洛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石門頌》是東漢隸書的極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對後來的書法藝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張祖翼評論說:

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力弱者不能學也。

第六品《楊淮表記》,全稱《司隸校尉楊淮從事下邳湘弼表記》,亦稱《楊淮碑》。刻於東漢熹平年間的173年。楊淮是《石門頌》中司隸校尉楊孟文的後人,他的同郡人卞玉看到《石門頌》表彰楊孟文開通石門的功績後,就把楊的後人楊淮、楊弼兄弟兩人的官職和政績追述刻石,故又稱《卞玉過石門頌表紀》。

《楊淮表記》為摩崖隸書,碑文7行,每行25字至26字不等,共計173字。該碑書法奇逸古雅,與《石門頌》相近。

《楊淮表記》書法雄古遒勁,筆勢開張,用筆沉著紮實,結字參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勢而書,縱成列,橫不成行,字態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為此行末字,故形體較大,第七行“過、此、追、述”4字,波筆舒展,極盡開張之勢。

若將此刻與《石門頌》、《開通褒斜道摩崖》等視為一組,與同時期山東曲阜一帶《史晨碑》、《孔彪碑》等廟堂碑相較,則見兩地迥異之地域書風。

第七品《玉盆》,“玉盆”兩字刻於石門南褒河水中的一塊大石上,其石自然如盆狀,光潔如玉,石的周圍刻有題記“窮溪河之勝,刻玉盆之陽”。尚有其他題字,但均已剝蝕,不可辨認。

“玉盆”二字為漢隸,相傳是“漢三傑”之一張良所書,為《漢魏十三品》中的4方漢隸中最早的書刻,曆代名家在“玉盆”處多有題詠。

第八品《石虎》,高100厘米,寬50厘米。隸書“石虎”二字刻於石門對麵稍南褒河東岸石虎峰下,旁有小款隸書“鄭子真書”。

“石虎”二字工穩厚拙,據說西漢隱士鄭子真看到山峰極像石虎,是其抒懷之作。但是否出自鄭子真手筆,尚待論定。

第九品《袞雪》,“袞雪”二字刻於石門洞南褒河水中的大石上,隸書。河中流水衝擊大石,激浪翻濺如滾滾雪花狀,故稱“袞雪”。因刻石左下角有“魏王”二字,故疑為曹操所書。

也有人認為“袞雪”二字並非曹操所書,因曹操到漢中時尚未封魏王,不可能自稱魏王,並且“魏王”二字的風格顯然不同於“袞雪”二字,很可能是他人加上的。故此刻石究竟為何人所書尚無定論。

“袞雪”二字近篆而非,屬隸又違,行筆縱放不羈,確有波濤澎湃之勢,表現出曹操的風采神韻與魏武精神。“袞”氣勢磅礴,充滿剛毅,好似一個象形字,上邊三點一口似水花,下邊一撇一捺一豎鉤,三鉤均朝上翹起,像湍急的水流,給人以張揚、不羈、活潑、沸騰、激蕩、舞動的陽剛之氣。“雪”字平和、內秀、收斂、平靜、樸實、飄飄灑灑,柔情萬種,合二為一,陽剛而不失柔美。

第十品《李苞通閣道》碑,又稱《李苞通閣道題名》,刻於石門洞北口外石碑上。曹魏景元年間的263年刻,碑文為:

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蕩寇將軍浮亭侯李苞字章,將中軍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閣道。

碑文下方還刻有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的1195年中秋日,還有南鄭縣令晏袤的釋文題記。

該摩崖石刻雖寥寥數言,卻是簡明樸素的紀實之作它基本反映了當時修道的規模及其經過,對後人研究三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及書法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依據。

第十一品《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題名釋文》摩崖,簡稱《潘宗伯、韓仲元》,位於石門北口洞上方的峭壁。南宋晏袤解釋潘宗伯、韓仲元閣道題名、李苞通閣道記的內容,是宋代仿寫漢隸的好作品。

第十二品《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複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間的509年正月,太原典簽王遠書,由河南郡口陽縣石師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穀石門崖壁。

漢中褒斜穀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曆時6年而成,古稱“石門”,後來石門道破廢,北魏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石門銘》就是為紀念此事而作的,為著名摩崖石刻。

《石門銘》是北魏體書格的典型,後來清代學者康有為將此碑用筆歸屬圓筆一路。曆來追求北派書風的書法家筆調多從此碑出。

《石門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因崖麵廣闊,擺脫紙張限製,大書深刻,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故而書風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出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堪稱鴻篇巨製。

《石門銘》正書,凡28行,滿行22字,後段題記為7行,每行9字至10字。它吸取了處於同一地的漢隸名品《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則吸取了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康有為譽之為“神品”,在《廣藝舟雙輯》中評曰:

《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孔宙》等碑,皆夏、殷舊國,亦與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籠也。

書者王遠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但康有為推測為南北朝碑書十大書家之一。《石門銘》是魏碑中可以臨摹、借鑒的上佳範本之一,曆史上的許多著名書法家都曾得到此石的啟發。

第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記》,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南宋光宗紹熙年間的1194年刻於原在石門洞口南右側崖際,是石門及其南北山崖的104種摩崖中最大的一塊石刻。晏袤書,隸書16行,每行9字,字大20厘米左右,記述了重修山河堰情況。

山河堰位於石門南的褒河中,相傳是西漢丞相蕭何修建的,而“山河堰”可能是“蕭何堰”的誤傳。此堰後經多次增修,1194年又進行了此次修複,時任南鄭縣令的晏袤參加了修複和擴建工程,竣工後他寫了這篇記事。

《山河堰落成記》暗含篆意,略參行草筆勢,整體風格取向為秦漢古韻,雍容華貴,寬博端方,造型醇古,中宮緊結,主筆誇張,點畫飛動,風神逸宕。它既繼承了漢魏書體的厚重雄強,唐楷結構的規正嚴謹,又具有宋人筆法的流暢生動。

上述《漢魏十三品》後來不在原來的山崖壁石上了,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國家興修水利,決定在漢中褒穀興建石門大壩,攔截褒水灌溉、發電,從1969年到1971年,將其鑿下,搬藏於漢中市博物館。

《漢魏十三品》在書法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們給人以書法藝術美的享受,是漢代以來書和刻兩者的最高藝術結晶,是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在中外書法界和金石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旁注]

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的山穀,其南口曰褒,在後漢台區北15千米,褒穀口在褒城鎮。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千米,斜峪關即斜峪關水庫,長235千米。自戰國起,就有人在穀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由於經常毀於戰亂,曆代修葺不斷,並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

結字 書法用語,指字的點劃安排與形式布置,也稱為“結體”或“間架”。漢字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等和偏旁的寬窄、高低、側正等,構成了結字的不同形態。用筆和結字是辯證的關係,但從學習的深淺階段講,則應以結字為上。

漢中 古稱南鄭、梁州、興元,是漢江之源,位於陝西西南部,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江上遊,秦嶺南麓、南屏大巴山,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是漢中盆地。

張祖翼 (1849年~1917年)字逖先,號磊盫,又號磊龕、濠廬。因寓居無錫,又號梁溪坐觀老人。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張祖翼是最早走出國門看世界的清朝名士之一。

漢三傑 即“漢初三傑”,說的是漢朝建立時的張良、蕭何、韓信這3個人。漢高祖劉邦曾說,他之所以得天下,得力於這3個人。他認為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不如韓信。

鄭子真 (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名樸,字子真。西漢節士,隱逸民間,修身自保,非其所有,決不苟求。他耕於岩石之下,名震京師。約從南宋時起,因褒城小穀口而附會出鄭樸題記、故裏等訛傳。

典簽 又稱主帥、典簽帥或簽帥。古時府州部內論事,皆用簽。前敘所論事,後書某官某簽,府州皆置典簽掌管。本為處理文書的小吏,權力不大。劉宋中期以後,君主用寒士出身的親近左右充當典簽,代替諸王批閱公事,甚至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職位雖低,權力漸重。

刺史 古代官職。漢初,漢文帝以禦史多失職為由,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巡查各地,不常設置。漢武帝開始設置剌史,“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13部或州,各部設置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起著積極的作用。

康有為 (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清代政治家,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國家,是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早年思想的演變經曆了一個由儒家學說到佛學、道學,再由佛、道之學到西學的曲折過程,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張主要在他撰寫的《大同書》中得到體現。

圓筆 書法上指起筆、收筆及折畫的轉折處呈現出圓勁的形狀。其運筆方法為:逆入平出,下筆時用裹鋒,即不使筆鋒分散開來,然後提筆運行,寫到末尾,不頓不折,一駐即收。這樣筆畫圓潤透逸。此外,圓筆也是繪畫工具,常用於進行細部描繪。

唐楷 唐代楷書,是一種法度完備的書體。唐代是書法史上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其標誌性的成就之一便是“唐楷”的形成。自唐楷形成以後,學書法者一直視之為書法技能訓練的最佳範本。唐楷的代表人物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和虞世南。

[閱讀鏈接]

在陝西漢中褒穀中的褒河山崖,原有“袞雪”石刻。傳說在215年夏,魏王曹操帶領文官武將遊於褒水,但見雲蒸霞蔚,氣象萬千。魏王興起,索來文房四寶,奮筆疾書“袞雪”二字以比喻之。文武看出“袞”字少了三點水,曹操自然明白,用手一指滾滾激流說:“這不是水嗎?”

在場的文官武將,這才如夢初醒。後來,“滾雪”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唯有“袞雪”刻石仍藏在漢中博物館。曹操詩文華蓋天下,而他的書法卻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