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國 公元前117年,漢武帝第四子劉胥被封為廣陵王,建都廣陵,位於今江蘇揚州西北蜀岡,領廣陵、江都、高郵、平安4個地區。公元前11年,漢成帝又封廣陵孝王劉霸的兒子劉守為第二代第五任廣陵王,即廣陵靖王。
長沙國 西漢時期湖南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諸侯封國,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廢除,共存在209年,轄境承襲秦代長沙郡轄境,將秦長沙郡治所“湘縣”作為國都。漢代開國功臣吳芮被封為第一任長沙王,吳芮任命利蒼為丞相。
[閱讀鏈接]
1973年底至1974年初,考古人員相繼對馬王推漢墓的第二號墓進行了挖掘。經過辛苦工作,在墓中發現“利蒼”、“軑侯之印”、“長沙丞相”三顆印章。其中“利蒼”印為玉製,頂方形,長寬各2厘米,字體為陰文篆體;另外二顆為龜鈕鎏金銅印,長寬各為2.2厘米,同樣用陰文篆刻。
至此,馬王堆漢墓主人的身份就很明確了,二號漢墓主人為軑侯利蒼,一號漢墓的主人是利蒼的夫人辛追,而三號墓的主人則是利蒼的兒子。可見漢代官印的史學價值。
漢代私印的藝術價值
我國私印肇始於先秦,並伴隨著官印的發展。與大小用字相對統一規範的官印相比,私印成為漢代印工自由馳騁玄思妙想的廣闊天地。因其格式、用字、大小變化豐富,故有印家說“藝在私印”,私印以藝術價值見長,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
漢代私印可分姓名印、吉語印、肖形印三類,其中以姓名印最多。西漢早期的私印,繼承秦印遺風,一般印麵較小,常用田格或邊框。
西漢早期私印流行的鼻鈕也如戰國作風,即印台與鼻穿間有一層至數層的過渡,以後界格邊框使用漸少。
西漢早期也流行兩麵印和臣妾印。兩麵印一般一麵是姓加上名,另一麵是表字。古人名和字是一個人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用的兩種不同稱呼名字,如“陳毋忌·信士”,“毋忌”是名,“信士”是字。
古人生下即有了名,20歲成人舉行冠禮後,為了表示對名的尊重,另外再取一個字,朋友之間隻稱字而不能呼名。字是對名的引申與深化。如陳毋忌的名“毋忌”是不猜忌的意思,他的字“信士”可解釋為相信他人、講究真誠,是對“毋忌”的引申。
有時兩麵印和臣妾印往往合二為一,如“汜達·臣達”兩麵印。臣妾為舊時男女的自謙之稱,非如後世僅限皇帝官吏和丈夫妻子之間。
據考古學家考證,有姓名的一麵用於平行文書,有臣字的一麵則施於上行文書。此時姓名之下有的加“印”或“之印”。大小多在1.1厘米至2.3厘米之間。另外,此期玉印和鳥蟲篆印都已成規模。
西漢中期漢武帝至漢昭帝,私印的印文稍趨方折,如“閔其辰”印。還出現了套印這種新的形式,其印文組合上除姓名下加“印”或“之印”,還加“信印”和“私印”的,如“王羊信印”。在印麵構成上,出現朱白相間印和圖文混合印。
在印文設計中,如果文字繁簡差別很大,往往是一個令人頭痛的事情。漢代人巧用朱白相間的方法解決了這一矛盾,精心組合的朱白相間印往往難辨孰朱孰白,饒有興味。此類印按朱文、白文的字數多少不同,可分為一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一朱三白、三朱一白和二朱二白等。
圖文合璧的印章也是漢代人的一大創造,印文與圖案相得益彰,十分別致。如“樊委”印,姓名兩側飾以左青龍、右白虎,這種配製或有辟邪之意。
在印文排列上,西漢中期新出現了回文印形式,如“楊輔王印”,即姓和“印”居一側,雙名居一側,取雙名不相分離之意。
西漢晚期承襲了中期作風,隻是白文印更趨方挺,一部分私印不似前期規整嚴謹。如同新莽官印的精工和典麗一樣,新莽私印在整個兩漢中也以工致和篆法精妙見長。
西漢官私印往往大小風格上有一定區別,新莽私印有些與官印十分接近,如西安發現的“司徒中士張尚”印即為新莽印。
“司徒中士”為王莽遵《周禮》而重新采用的周代官名。漢代規定,官吏升遷或死亡,印、綬皆要交公。官職高者去世時,朝廷可能重賜原用官印的仿製品以為殉葬之用。但官位不高者則難享此殊榮,家人仿製原官印又有“私刻公章”之嫌,於是官名與姓名混刻以充冥器,實為兩全其美之事。
類似的印章還有“使掌果池水中黃門趙許私印”等。另外還有不加官名但大小規格絕類官印者,如“楊肜之信印”、“杜嵩之信印”、“姚豐之印信”等。當然王莽時期也有一些私印,如同西漢私印一樣尺寸遠小於官印,但同樣精淳可人。
東漢時期,一方麵印章形式日見豐富,除方形、長方形、圓形外,還有一些極為別致的形狀如連珠印中的三圓式、四圓式、倒品式、四瓣式等。另一方麵印章鈕式日趨精巧,工藝高超。龜鈕二套印和辟邪鈕三套印堪為其代表。
東漢私印也有刻鑿草率的一麵,有些印章篆刻有走下坡路的趨勢,筆道方直,缺乏圓厚之恣,印藝已露頹廢衰落之勢。
從總體上看,漢代私印藝術在鈕式和篆刻兩個方麵比較有特點。漢代私印所用鈕式,包括吉語印和肖形印在內,玉印和銅印的鈕式各有不同。玉印均覆鬥鈕,銅印鈕式則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是鼻鈕。漢初鼻鈕私印有的背麵平,鈕小,有的背麵有台,呈壇狀,後人習稱壇鈕,形製受古璽及秦印的影響。漢文景以後,壇形鼻鈕印逐漸消失,漢武帝至東漢時期,鼻鈕印背麵均無台,鈕麵加寬,跨度加大,有的印鈕兩端立於印背中央,呈覆瓦狀,後人稱瓦鈕,有的印鈕兩端鑄於印背邊緣,呈橋狀,後人稱橋鈕。
二是龜鈕。始見於漢文景時期,初期的形體較小,龜身平狀,龜頸不伸出,隻露龜首。漢武帝以後龜作立狀,首微昂,背隆起,龜甲多飾六棱重環紋,製作精致,形態逼真。
三是獸鈕。西漢流行虎鈕,東漢流行辟邪鈕。
除上述三種主要鈕式外,還有楔形鈕、帶勾鈕及無鈕的圓形、方形穿帶印等。
漢代私印的篆刻變化萬端,布局嚴整巧妙,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漢初印所用文字為標準小篆,筆畫圓轉,線條柔曲,印麵四周有邊框,加豎格或日字格,與秦印相近。
漢文景以後,漢印麵貌逐步形成,至漢武帝時已完全擺脫了秦印的影響,進入成熟階段。這時的姓名印,所用字體有三種:一是繆篆,筆畫盤屈曲折,構圖茂密;二是鳥蟲書,筆畫盤曲並兩端做蟲鳥狀;三是摹印篆,始於秦代,略異於周時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前兩種屬美術篆體,除見於印章外,還見於漢代瓦當及漢早期銅器。後者則是當時刻印專用字體,以筆畫蒼勁雄健,體態方正寬博為基本特點,其篆法變化很多,筆畫有的圓轉,有的平直方折,有的末端齊平,還有的作刀尖狀。
印麵構圖則講究通過每字所占空間位置的變化來達到印麵整體的完美,或采用陰、陽文相間,印文四周加幾何紋、四神紋等手法,使印麵更加秀麗雅致。
漢代私印所確立的藝術典範,奠定了印章藝術的法則,成為後世印人的金科玉律,奉為圭臬。
[旁注]
冠禮 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為我國古代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名成員,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是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之後,才能獲得宗族的承認。
繆篆 是漢代摹製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書法家、文字訓詁學家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
漢瓦 漢代瓦當,當時以動物裝飾最為流行,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經常出現在瓦當圖案中,種類繁多。在漢代瓦當中,以文字瓦當的數量為最大,特點是在形製上分區劃界,中心是乳釘與聯珠,給銘文安排一個固定模式,在此範圍內作上下左右的空間調整。
[閱讀鏈接]
漢代私印所用的繆篆篆刻工藝,是在秦代“摹印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繆篆多趨方整和比較均勻,有時甚至采取挪移的方法以便安排,但稍粗放一些,而日益向結構勻稱和線條圓轉方麵發展,乃至雖無框格,大小平整變可齊同,其字體綢繆屈曲,筆畫飽滿。到新莽時,這一篆刻技術被冠以繆篆之名。
繆篆印章作者,每字往往以橫筆或豎筆各六畫組成,或接近於六畫之數,隻要不礙於辨識,或省或增,務求疏密有致。
漢代碑石的篆刻成就
在兩漢時期的碑、墓記、碣、摩崖、石經等文字石刻中,西漢時期的發現甚少,絕大部分是東漢時期創作的。
碑係長方形石刻,由趺、碑身、碑首3部分組成。趺即碑座,碑身刻文,碑身的上端是碑首,碑首往往有題額,也稱碑額。
漢代碑文多為隸書,碑額多為篆書。漢碑一般為方趺,個別也有龜趺的。碑首有圭形和圜形之分,漢代多為圭形碑首,在碑首和碑身之間有圓孔,圭首和圜首也有有圓孔的。漢碑一般沒有紋飾,但也有在碑首刻龍和四神圖像的。
墓記也稱始於東漢時期,當時未成定製,也未見有自稱墓誌的。有的略近方形,有的長方形,也有圭形似碑的。
墓記置於墓內,或刻於墓內石壁上。還有刻於墓祠內的。石經的碑身為長方形,兩麵刻字,形製與碑相似。另外,還有附刻於建築物上的文字,如闕身上所刻的題記,以及墓室“黃腸石”上的刻字等。
碑刻的內容大體可分為頌功、記事、墓碑和墓記、契約、經典5類,其中以頌功、記事及墓碑和墓記3類發現較多。
頌功的碑刻,有些除記頌某人的功德外,往往在碑陰及碑側,刻有資助立碑的門生故吏的姓名和資助錢數。
著名的頌功碑刻有:《劉平國碑》記述龜茲左將軍劉平國等人開山建關的事跡,所以也稱《劉平國開道記》;《西狹頌》記頌武都太守李翕平治理西狹閣道的事跡;《裴岑紀功碑》記頌敦煌太守裴岑戰勝匈奴呼衍王的事跡;《曹全碑》記述郃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和事跡,碑陰刻有立碑故吏等姓名及資助錢數;《張遷碑》記張氏祖先及張遷為榖城之長時的政績,碑陰刻有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資錢數。
記事碑刻包括事件、詔書、奏文、公文文書等內容。
著名的有:《乙瑛碑》記述漢魯國相乙瑛請求於孔廟置卒史執掌祭祀的往返公文,以及對乙瑛的讚詞;《禮器碑》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和製作禮器等活動,碑陰及兩側刻有立碑官吏姓名和資助錢數;《張景碑》記述張景包修堆在堤壩上準備搶修用的土堆等設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勞役的事。
墓碑、墓記刻有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經曆、死亡日期、家族世係,以及對逝者的頌辭。墓碑立於墓前,碑陰和碑側常刻有門生故吏的姓名,有的刻逝者的家族世係。
著名的墓碑有:《鮮於璜碑》記述鮮於璜的生平經曆,最後官職為雁門太守,碑陰記述其家族世係;《孔宙碑》記述孔宙生平事跡,碑陰開列門生、故吏、弟子、門童等姓名籍貫。
墓記置於墓內,其特點是有四言韻文,以頌揚逝者並表哀悼,例如:《馬薑墓記》記述馬薑生平和家世,薑為賈仲武妻,伏波將軍馬援之女;《許阿瞿墓記》,記述5歲的許阿瞿的死亡年月日,以及對逝者的哀悼;《繆宇墓記》記彭城相繆宇的生平。
除了碑和墓記,還有碣、摩崖、石經等石刻。碣為立石刻字,形製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無嚴格規製,著名的如《裴岑紀功碑》等。
《裴岑紀功碑》全稱《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碑高1.39米,寬0.61米,無額,隸書6行,每行10字。記載了敦煌太守裴岑擊敗匈奴呼衍王侵擾、克敵全師的一次戰役。此事史書皆不載,故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此碑隸法簡古雄勁,兼有篆意,為著名的漢碑之一。字體係以篆入隸,圓勁古厚,氣勢磅礴。字形較它碑為長,寬博大度,章法茂密。
摩崖係利用天然崖壁刻石,現存最早的摩崖為東漢時期的褒斜道石刻。褒斜道是古代由關中越秦嶺入蜀的交通要道,石刻主要是記頌開通此道的功德。
褒斜道石門的東西兩壁及附近,現存古代摩崖石刻百餘品。其中以漢魏刻石為主體的10種,世稱“石門十三品”。記頌東漢開通褒斜道事跡的有《鄐君開道碑》、《楊君石門頌》等。
《鄐君開道碑》又稱《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俗稱《大開通》或《開道碑》。記載了漢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詔開通斜棧道的巨大工程。
此碑書法結字方古舒闊,因自然石勢作字,字之大小及筆畫的長短、粗細皆參差不整,沒有波磔,天真樸拙而很有氣勢,保留了早期隸書的許多特點。
《楊君石門頌》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
此碑字跡放浪形骸,天真自然,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每筆起處以毫端逆鋒,含蓄蘊籍;中間運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複以回鋒,圓勁流暢。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隸中草書”之稱。顯示出上承篆隸,下啟行草的特征。
《楊君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初版封麵上的“辭海”二字就源於漢代石崖摩刻《楊君石門頌》。
漢石經通稱《熹平石經》,是東漢靈帝時刊立的。從175年始刻,到183年完成,曆時9年。這部石經是東漢學者、書法家蔡邕倡議建立的,並親手參與經文的書寫。這是我國有石經之始。
漢石經因為是熹平年間始刻的,所以後人習慣上稱《熹平石經》,與其他朝代所刻的石經加以區別。此外還有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今字石經》的。因為漢石經隻用隸書一種字體書寫,以區別於魏石經,因為魏石經是用古文、篆、隸三種字體書寫的。
《熹平石經》共46塊,全部用隸書書寫,碑石正反兩麵刻字。石經立在洛陽太學講堂東側的瓦屋裏,並且有專人看守。幾經動亂,原碑早已無存。自宋以來,常有殘石出土,據說現已集存80OO多字,字體方正,結構謹嚴,是當時通行的標準字體。
《熹平石經》碑高3米多,寬1.5米。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周易》、《尚書》、《儀禮》三經校記不存,無可考;《魯詩》用魯詩本,有齊、韓兩家異字;《公羊傳》用嚴氏本,有顏氏異字;《論語》用某本,有毛、包、周諸家異字。
《熹平石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訂誤正偽,平息紛爭,為讀書人提供了儒家經典教材的範本。開創了我國曆代石經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經文範本的做法,自漢代創例後,又有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宋石經、清石經。同時,佛、道等諸家也刻有石經,構成我國獨有的石刻文獻。
漢代刻石的書法藝術成就很高,書體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形成了漢篆體方、筆挺,結法密的特點。尤其是方折筆勢,從書法發展來說,它是秦篆過渡到漢篆,以至漢隸的重大發展。盡管這些刻石的字數不多,但它是研究我國漢字字體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就碑刻書法而言,碑刻在西漢時,極為罕有,到了後西漢後期突然大增,即到了東漢,隸書逐漸成熟,東漢前期的隸書碑刻和刻石,由於它是承襲了西漢末期的書風,所以其筆畫無波勢和有波勢的兩種風格並存。
東漢中期以後,由於當時樹碑的風氣很是盛行,石刻漸多。這時期的漢隸比起東漢初期,其點劃撇捺顯明,已完全脫離了篆意,已變為純粹的隸書了。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隸書定型化,即漢隸已到了完全成熟的時期。
這個時期,漢碑的精華,包括筆法、結體、風韻和格調,而且是大力加工和異彩紛呈的時期,因而書法日趨精巧了。這種法書出自森嚴的官定標準書體,成為漢隸的極盛時期。並且遺留下許多碑版,漢末以來陸續有所發現。
由於東漢樹碑立傳之風很是盛行,碑版書法多種多樣,筆法互異,體態不一,風格亦不一,但都屬成熟的隸書,成為後人學習的善本,其最具有代表性者亦相當多。倘按風格神韻,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
屬於工整精細,法度森嚴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後碑》、《禮器碑》等,是隸書的正宗。
屬於飄逸秀麗,圓靜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廟碑》、《韓仁銘》等,這一派是漢隸的精品。
屬於風神縱逸,爛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門頌》、《楊淮表》、《封龍山頌》等。
屬於方整寬厚、茂密雄強一派的有《張遷碑》、《鮮於璜碑》、《衡方碑》等。
屬於氣度寬闊,厚重古樸一派的有《郙閣頌》、《魯峻碑》、《夏承碑》等。
墓碑在漢代占據主要地位,在我國東漢初期開始流行起來。從那時起,立碑的習俗就一直延續到現代。所以,至今保存下來的各個曆史時期的石碑,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發展演變的可靠見證。
[旁注]
黃腸石 考古學名詞。漢墓構築形製之一。黃腸石流行於東漢前期土坑豎穴諸侯王墓,是由西漢黃腸題湊的黃腸木發展而來,用黃腸石構築或鑿出的石牆,石材分為長方和方形,酷似黃腸木的斷麵,長度約1米。上麵有時會有墨書題字或刻字,多記載年號,工匠名,產地。反映了當時對資源的強大控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