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璽源流——篆刻之始
我國古璽的源頭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後經商周時的甲骨文、銘文、石鼓文等雕刻影響,至戰國時形成整體形象。在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動力來自文字體係的演變和完善,同時體現了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審美風尚。隨著璽印的使用相對普及,其文字表現形式也趨於多樣化。
先秦古璽留存於世的大多是戰國璽。古璽形狀各異,內容有官職、姓名和銘文等,璽文精練,章法生動,傳達著遠古文明發端的信息。隨著時間的漫漶,顯得越發神秘、朦朧和迷幻,讓人感受到一種神奇、古樸的氣息,令人心馳神往。
先秦時期的璽印源流
我國上古三代時期的明君商湯在打敗夏桀並將他放逐之後,回到了他所在的成為“亳”的地方。當時商湯隻是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居住在亳地。
商湯戰勝殘暴的夏桀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使他的聲威達於四方。各地的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部落的酋長們都紛紛到亳來祝賀,就連遠居西域地區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來朝見。
商湯見各路諸侯聚集在亳,就決定召開諸侯大會,推舉領導四方的天下共主。
在大會上,商湯取來原夏王朝天子的璽印,放在天子座位的左邊,然後低頭後退幾步,對著天子座位和璽印,彎下身子,恭恭敬敬地行參拜之禮。隨後便回到自己的諸侯位次上。
諸侯們表示臣服於湯,於是都說:“湯打敗夏桀,順乎天意、應乎人心,理應登臨帝位,可為什麼隻是拜而不受呢?”
商湯說:“這是天子的座位,有道的人才可以坐上去,天子的璽印,有道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不是一家獨有的,而是天下人所有的。所以,隻有有道者才能長久占有它。”
諸侯們堅持讓商湯等帝位,商湯多次推讓,可是三千諸侯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去即位。最後,商湯才坐到天子的位置上,受各路諸侯和百官朝賀。
這段記載來自春秋時期的曆史文獻《逸周書·殷祝篇》,它間接反映了當時的璽印在改朝換代過程中作為法統憑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憑信工具所無法替代的法器。
商湯所參拜的璽印屬於我國先秦古璽中的官璽。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曆史時期,起自遠古人類繁衍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先秦古璽的發展,經曆了一個起源、演變,直至成為定製的過程。
我國璽印的發明和使用曆史,源遠流長。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表明,在華夏民族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璽印伴隨著人們一路走來,閃耀著華夏民族的智慧光輝,可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對於我國璽印的起源,據漢代的緯書《春秋運鬥樞》記載說:黃帝時有個大司馬叫容光,統六師,兼掌邦國之九法,曾與黃帝一同遊玄扈、上洛。當時有一隻鳳凰銜圖飛來,把圖放在黃帝麵前。黃帝得到的這個龍圖,“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另一本緯書《春秋合成圖》也有相同的記載。
漢代緯書中的這個說法,把我國璽印的起源歸之於神靈的創造與賜予,是由於當時社會和文明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人們對於許多問題都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所以這樣的說法大家還是篤信不移。引文中所說的“璽”,便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印章,說明華夏族很早就已使用印章了。
此外,還有諸如印章起源於“徵識圖騰”、起源於“宗教”、起源於“生殖崇拜”和“勞動工具”等說法,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璽印的起源於古代人民的創造力和聰明智慧。
與上述說法相比,考古發現則更具有可信度。一般來講,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裏。我國圖形和文字的雕刻,最古老的有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銘文和石鼓文等。
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雕刻實物見於有8000多年曆史的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比如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印,就是一種在陶坯上印有紋飾和標識的器具。
在當時,製陶工匠們在燒製日用陶器的過程中,趁著粘土柔軟時在上麵捺蓋印章,包括製造的地名、場所、官署、工匠的姓名字、吉語禱詞等內容,個別還有製造年份,由此在陶器表麵留下了清晰的印紋。
在這種陶器印紋的啟示下,工匠們後來幹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陶拍首先是以拍打方式彌合泥坯裂縫的簡單工具,其上雕紋飾之後,在拍打的過程中,器物表麵的紋飾就形成了。這就成為了我國裝飾圖案和璽印藝術的淵源。
在我國雕刻文字發展過程中,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刻辭可謂經典之作。甲骨文全稱龜甲獸骨文字,簡稱甲骨文,亦稱龜甲文、卜辭、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所用材料是龜甲和獸骨,龜甲有腹甲與背甲,占卜所用以腹甲居多;獸骨有羊、鹿、豬、虎等,占卜所用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
占卜所用的甲骨首先要經過一定的處理,然後在甲骨片背麵施以鑽鑿。鑽就是在甲骨的背麵按一定的程式鑽一個圓形的凹槽,鑿就是在已鑽好的凹槽一側再鑿出一橢圓形的凹穴。
甲骨一經灼烤,發生爆裂,正麵就顯現出裂痕,稱為兆紋。縱向的為兆幹,與兆幹相交的為兆枝,甲骨文占卜的“卜”字就是兆紋的象形字。卜人就通過爆裂顯現出的由兆幹和兆枝構成的卜形兆紋來判斷所卜之事的成敗吉凶。
卜人判定吉凶後,就在甲骨的正麵、兆紋的旁邊,用特定的符號刻下占卜的內容,這就是卜辭。這是一套即繁瑣又嚴密的程式。
甲骨文的契刻與材料的有機結合,不僅為此後的書法體勢以縱勢為主導的規範做了充分準備,也成為了我國古代璽印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銘文又稱金文、鍾鼎文,指鑄刻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時期,人們往往將國家或宗族的大事銘刻在青銅器上。銘文也屬於“金石”中璽印的一種形式,並且其表現形式豐富多彩。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它在唐初被發現,後經曆代輾轉,原有700多字,經由歲月浸蝕,後來僅存200多字,在10隻石鼓中,其中一石已文字全無。
被發現的石作鼓形,根據鼓身上的文字,石鼓被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殹、田車、鑾車、霝雨10隻鼓,每隻鼓高約三尺,直徑二尺餘,且各刻四言詩一首。據近代考證,認為它是戰國時的秦國之物,內容是歌詠秦國君遊獵情況的,故也稱“獵碣”。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筆勢圓整。字體結構比金文工整均勻,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結構勻稱,線條完美,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被譽為“籀文之祖”和“石刻之祖”。
經過了印紋陶、甲骨文、銘文和石鼓文等幾個階段的發展後,其金石雕刻文字逐漸成為了入印文字,並在商周時期開始具有了符刻銘記功能。這是我國古代璽印發展的巨大進步。
商周實行宗法封建製,中央王室與諸侯國頒布政令,分封委任處理軍國政務都需要有表明權力的憑證。商湯所參拜的璽印,就是當時最高權力的象征。民間的經濟、社交活動也需要契約性的證明。因此,璽印作為政權機構或個人權力的信譽信物,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於璽印具有天賦的權信功能,因而成為商周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商務和日常生活中的主角。從安陽殷墟出土的“亞羅示”印、“翼子”印和“奇字”印等實物來看,商周時期的璽印形製已經相當成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使用璽印已經比較普遍,尤其是戰國時期,用璽印來封檢文書已形成了製度。當時的富豪貴族們身上佩帶璽印作為雅玩已相當流行,此外還應用到取信、勒名、取吉、裝飾、殉葬等範圍。
事實上,這一時期的璽印文字都是大篆,與當時鍾鼎器物上的銘文相同,兩個時期的印章風格也基本相同,所以在出土的古璽中,很難一一考證出哪些是春秋璽,哪些是戰國璽,因為在印式和風格上戰國古璽是春秋古璽的延續。我們現在所見的古璽,絕大多數是戰國璽。
春秋戰國璽印的用材基本是銅、銀、玉三種材質,石質璽印比較少。在製作工藝上可分為鑄和鑿兩種。鑄,是用泥範鑄造,稱作鑄印;鑿,即在預製好的印坯上用刻刀直接鐫鑿。比如後來所見到的白文即陽文印,均是鑄印;朱文即陰文印,大都為鑿印,鑄印較少。
春秋戰國官印的形式,呈方形的居多,也有圓形的、橢圓形的、長方形的、扁方形的、長條形的、三角形的、矩形的等等。同時分朱文印和白文印,朱文印大小一般在1.5厘米左右見方,白文印在2.5厘米見方。
春秋戰國璽印文字的篆法與布白,有著特殊風貌,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由於當時各國用印製度不同,文字尚未統一,印文的素材則來源於青銅器銘文。雖然有不少印文至今無法破譯,但其形態豐富多變,精彩至極。文字的無規定性,從另一個側麵看,則帶來了更大的創作自由。
春秋戰國璽印的邊欄與界格相互協調,無論章法和文字作何種變化,每印均有邊欄或界格來作為章法的輔助形式,這是古璽印一大特點,這樣豐富了印麵內容,調節了印麵向構,增強了古樸、靈動之氣質和形式美。
春秋戰國的璽印以難得的自然天趣,豐富的想象力,近乎於童心的創作狀態,類似於遠古圖騰的詭異、爛漫和多樣化的審美取向,成為了後世篆刻藝術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
總之,先秦古璽的起源和發展演變,是由於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從它出現那天起,就以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和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在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苑裏綿延不斷地散發出獨特的芬芳,吸引著人們進入這方寸世界。
[旁注]
亳 我國先商及商朝都城,故址位於今河南商丘睢陽古城南的高辛鎮,這裏是成湯先祖帝嚳所居之所,也是他做商族諸侯時所居的地方。商湯滅夏後在亳建立商朝,為商湯之都。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將國都西遷至今鄭州商城附近,也稱亳。
方伯 古代諸侯中的領袖之稱,謂一方之長。商周時期一方諸侯之長。春秋時,天子失權,王綱解鈕,周代的最高政治權力出現了真空,諸侯漫無統屬,起而互相兼並,進而發展為大國爭霸,形成了取代王權的霸主政治,又稱方伯政治。方伯後來泛稱地方長官。
緯書 漢代依托儒家經義宣揚符籙瑞應占驗之書的總稱,相對於經書,故為緯書,簡稱緯。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也記錄一些有關古代天文、曆法、地理等方麵的知識。緯書內容附會人事吉凶,預言治亂興廢,頗多怪誕之談。
新石器時期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時期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發明了陶器,出現了原始農業、養畜業和手工業。
龍山文化時期 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泛指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曆城龍山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是我國製陶史上的發育時期。
陶拍 製作陶瓷的用具。一般用木製,也有陶製的。表麵刻有紋飾的槽溝,或纏有繩子。使用陶拍在陶器成型的外壁拍打,陶器外表就清楚地留有陶拍的印痕。這樣不但可使裂縫彌合,陶坯質地緊密牢固,同時留下美麗的紋飾。我國新石器時期已使用陶拍。用陶拍加工過的陶器,不僅增加了美感,而且堅固耐用。
卜人 在商代已經出現此官職,除卜人外,還有貞人、占人。卜人有時亦被稱貞人,不確。商代卜官由卜人、貞人、占人組成,卜人是命龜與灼龜取“兆”之人,卜人地位低於貞人。貞人對商朝的政治有著較大影響,他們按商王的要求進行占卜,也可以對商王提出反對意見。
殷墟 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是我國曆史上被證實的第一個都城,位於河南安陽 小屯村周圍,橫跨洹河兩岸,發掘的部分有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與洹北商城遺址,這些建築共同組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弘的殷墟遺址。商代從盤庚到帝紂,在此建都達270多年,是我國曆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大篆 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代功臣伯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鍾鼎文、籀文之別。大篆的發展結果,使之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簡練生動,同時,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
[閱讀鏈接]
我國璽印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古璽是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後的產物。由於上古社會的發展,人們有了交換物品的需要,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具有交換功能的工具,於是印章就出現了。
篆刻的出現,說明上古社會經濟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文字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比如上古陶器製造業比較發達的時候,各個部落為了製造的陶器不至於與其他部落混淆,將文字或符號契刻下來,以便於區別。
戰國時的官璽與私印
官璽是國君授予臣下權力時頒發的信物和憑證。官府的各種命令、公文,必須蓋有璽印,若丟失了璽印,也就丟了宮。因此,戰國時期形成了一種製度,大小官吏必須隨身佩帶璽印。
戰國官璽中也有兩類不鐫官名的:一是邑、縣以下低級地方機構的官吏佩印。這類璽印有的鐫地名和機構名,有的僅鐫地名。二是特殊專用璽印,如烙馬印及關稅用印。
今存戰國官璽中還有形製特異的,印體碩大,多屬司工官璽或特殊專用璽,而非一般武吏或行政官員所佩。
戰國官璽一般為2.5厘米至3厘米見方,以鑿製為主,多加邊欄或加有豎界格,其寬窄和印文筆畫差不多。另有一種尺寸較小的鑄製的朱文璽。
戰國官璽的質地多是銅質的,也有銀和玉石的,印鈕多鼻鈕。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司工”、“司祿”等,大都是官職的名稱。
戰國官璽的文字筆法遒勁,富於變化,精巧生動的造型和麵目多姿多彩的體勢,雖有悖於文字的統一,但從藝術角度而言,卻令人愛不釋手,產生許多美的遐思。
官璽是在當時六國通行的籀文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提煉的產物。納入印章後更趨精美、典雅、疏放、雄強。
官璽在章法上空靈奇異,變化多端,常利用文字的大小寬窄和筆畫的長短,巧做錯落穿插,打破平整勻滿的呆板格局,字的個體形態自然,一般不強作填滿或有意留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