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硯奇珍——硯 台2
宋代硯台的形製與洮硯
宋元時期的硯形基本為唐代硯形的延續和演變,總的趨勢以實用為主。
經唐、五代至宋,硯的形製出現了一種體輕且穩的造型,稱為抄手硯。從硯的外觀造型到墨堂的處理,以至硯背抄手的掏挖,製作講究,線條處理流暢,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這一時期的工藝水平及藝術風格。這時硯的形製,硯池與硯台已明顯分開。
宋代的大書畫家米芾,愛好廣泛。除了詩書畫以外,還非常喜好奇石。“米芾拜石”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話說有一天,米芾聽到有個姓周的和尚,他有一方很好的硯台,硯台上麵都刻著山水畫。米芾打聽到了以後就跑去拜見那個和尚,跟他說要看看他的硯台。
硯台看過以後,米芾並不回家,連連向和尚拜禮,一定想得到這個硯台。這個和尚看到他這麼喜歡,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就把這個硯台送給了米芾。
還有,宋徽宗趙佶是個書法方麵的高手,對硯台也是倍加推崇。有一次,宋徽宗請米芾來給他寫字,米芾寫完以後,看到一方硯台,特別喜歡。於是米芾就說,這方硯台我已經用過了,皇上再用好像不合規矩。
米芾特地再三地向宋徽宗皇帝請求,希望能夠得到這方硯台。後來徽宗看他那麼喜歡,隻好忍痛割愛,把硯台賜給他了。
宋代是硯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宋代有重文輕武的風尚,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人們對硯的需求大大增加,不僅僅停留在實用上,而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硯的使用更加普及,特別是對端硯和歙硯的開發、製作工藝起到了推動作用,名硯不斷生產。 “四大名硯”的發展和高品位,已被文人士大夫所認同,硯因其豐富多彩的石品花紋,形製花式的不斷創新,典雅考究的雕刻工藝,在全國範圍掀起熱潮。
對於“四大名硯”,文人對其更是寵愛有加,盛讚不已。據宋代學者唐詢在他所著的《硯錄》記載,一方上佳的端硯其售價在數萬錢。北宋文學家蘇東坡也在《孔毅夫龍尾硯銘》中盛讚歙硯道:“澀不留筆,滑不拒筆。”
蘇東坡對紫金硯也是青睞有加。據其《紫金研帖》記述,蘇東坡路過真州拜訪米芾,得贈一方紫金硯。兩個月後,蘇東坡病逝於常州,臨終前囑咐其子將紫金硯陪葬。米芾聞之,從真州星夜趕往常州索回這方紫金硯,他十分生氣地說:“傳世之物豈可做陪葬品?”可見米芾對硯的摯愛情深。
宋硯的形製主要以抄手硯,橢圓形的高台硯,長方形的平台硯居多,如蘭亭硯、太史硯、蓬萊硯,而且還有隨形硯的出現,硯形渾厚古樸,風格質樸典雅,平易清淡。
洮河硯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宋初時聞名於世。據史料記載,宋神宗時期,洮州的洮硯被當作方物土產送往京城, 立即被蘇軾、黃庭堅、張耒等文士所賞識,倍受寵愛。洮硯身價一哄而起,珍貴無比。洮州地方首領一看洮硯石料居然受朝廷如此恩遇,自己也倍加珍視起來。
在隨後的100多年中,洮硯石料和刻製的硯台通過洮州、岷州、河州設立的茶馬交易場所開始向全國流通,增強了洮硯的知名度。
洮硯在宋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北宋鑒賞家趙希鵠在他所著的《洞天青祿集》說: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硯,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宋代著名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曾賦詩雲:“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足可見洮硯石石質之好。
洮硯取材於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湧,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
洮硯石堅細瑩潤,發墨細快生光;墨貯於硯中,冠蓋成珠,月餘不涸,亦不變質;保濕利筆,加之發揮了甘肅的“透雕”特點,玲瓏剔透,精致文雅,美觀大方,曆來為中外書畫家、鑒賞家讚賞和珍愛。
綠色是洮硯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灰綠等色相。墨綠亦分深淺兩種濃度,深者近於黑色。最上品為綠漪石,俗稱“鴨頭綠”,其次為輝綠色的“鸚哥綠”,淡綠色的“柳葉青”。
帶黃標者更為名貴,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之說。還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紅色者可與輝綠石媲美。故古人有“洮硯一方,千金難易”之說。
洮硯的刻硯工藝,千百年來世代相傳,雕刻使用浮雕和透雕兩種技法。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這是洮硯雕刻藝術中最具特色的技藝。透雕圖案的真實感、立體感很強,富有藝術魅力,同時也增加使用價值,透雕鏤空後的凹底安排為硯台的水池。如透雕的荷花下貯滿清水,則成了充滿自然生趣的蓮池圖。洮硯千年的雕刻曆史,將使洮硯藝術更加璀璨光輝。
[旁注]
抄手硯 抄手硯為宋代所特有。抄手硯的硯底挖空,兩邊為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長方形抄手硯為宋代的主流。宋代的泗水縣枳溝鎮位於現在的山東泗水縣西北,當時這裏產黏土,人們用黏土來製硯,所製陶硯又稱枳硯、抄手硯。此硯在製作時要精細加工,費時費工,所以又叫工夫細硯。
米芾 (1051年~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他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在古代,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人事體製是我國所獨有,因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也就是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它是我國社會特有的產物,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
茶馬 即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我國西部曆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遊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征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
黃庭堅 (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人,即現在的江西修水。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詩歌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與秦觀並稱“秦黃”。
[知識鏈接]
宋代蘭亭硯也是一種很有名的石頭,采用的是出自肇慶端溪的宋坑石,石色紅紫,石麵有火捺。宋坑石曆史遠久,是最早開采的端石坑口之一。直到後來還有可用的石材。
該硯沿用自元代以來就十分常見的文人畫意“王羲之愛鵝”,硯麵刻王羲之在樓台之上,神態自然;曲澗為硯池、小橋流水、浮鵝數尾在澗中。硯堂左右亭榭相映,四側刻修禊人物圖,覆手深凹,刻行書《蘭亭序》。同樣這也是一塊觀賞功能多過實用功能的文人硯台。
元明清硯台發展與製硯
元代入主中原後,對硯石一事知道了是個寶物,便在端、歙各處駐兵專門守坑,律盜坑石就如同竊盜論罪。這客觀上保護了硯石資源沒有受到大的毀損。
總體而言,元代雕硯風格比較粗獷、渾樸自然。明初時開硯禁,開采時,質量之佳者、紋理之美者盡流入閹寺權要之手。
端溪石中唐代開采的龍岩,宋代開采的上、中、下岩已經不可以用了,又在水岩開采,分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和東洞4個洞。
由於在水下,隻是冬季淺水時不能開采。來時先抽水,洞小水寒,工人裸身在水內鑿石,雖是采石,也非常辛苦。
明代的硯端莊厚重,紋飾也較古樸。除仍以端、歙石硯為人所寶重外,澄泥硯、瓷硯、漆硯、銅硯也有製作。另外,還有用木、鐵作硯的。並且在硯上雕刻詩句、銘文,成為風氣。
這些硯的製作,逐漸出現了脫離實用,走向工藝美術品的趨勢。由此,硯台分為實用硯和賞玩硯。當然,也有一部分硯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時期,端、歙更加講求石質,雕刻花紋、造型式樣等日漸豐富,並在硯上鐫刻名人詩詞、題識,同時也追求外裝硯匣的裝潢考究和華麗美觀。
當時還出現了許多製硯名手,有王岫筠、汪複慶等。雕刻藝術上追求自然,出現了隨形硯式,因材製硯,形式多樣,致使明代硯從使用價值轉化為藝術價值,達官貴人的附庸風雅、收藏硯台的風氣大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