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文人、士大夫、藝術家的直接參與,親自選材,親自設計和製作,大大提高了明清硯石的質地與裝飾。
清初乾隆朝重新整理,並大力開發硯石資源,所以乾隆朝所產的端硯質地、花紋,均優於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張之洞總督兩廣,又行采取,所獲既多,且為大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清代硯台的材料更加豐富多樣,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此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不下幾十種材質。由於清代執政者重視始祖發祥地東北,所以在這時又大力推崇產於東北混同江的“鬆花石硯”,將其定為禦硯。
清代硯的製作極注重雕刻,方法、題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類似。製硯工藝更為發達,硯材的品種,雕刻的技術,形式的精巧,以及硯匣的裝潢,都有許多考究。
清代硯台同明代一樣,也有重美觀而不問實用的傾向,成了供欣賞的裝飾品。 特別是用一些不太發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來製硯,美觀性増強了,但實用性卻大為降低。
明清時期是硯成為一種工藝美術品的重要曆史階段。這個時期,硯台從製硯工藝上講,品種增多,有些不適於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選作硯材,這純屬工藝美術上的需要。
此外,所表現的內容亦漸廣泛,世間萬物無所不包,硯台的形製也一改前代的單純實用,而按紋飾的要求而定,雕刻手法纖細工巧,古樸趨豪華,簡單趨繁縟,越到後期越甚,極盡雕鏤之能事。硯的實用性,完全被藝術性、欣賞性、陳設性所取代,達到材美工巧的追求境界。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鬥勝,各臻其妙。還有保存天然石質樸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
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在清代,有一位有名的女製硯工匠,名為顧二娘。據古籍記載,顧二娘本姓鄒,嫁到世代以治硯為業的顧家。
顧二娘的公公是順治年間姑蘇城裏有名的製硯高手顧德麟,號稱顧道人,他製硯技藝高超,鐫鏤精細,製硯作風“自然古雅”,因而在當時“名重於世”。
顧德麟去世後,製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娘的丈夫。可是她丈夫早逝,於是顧二娘便繼承了製硯這門手藝。
顧二娘心靈手巧,又肯刻苦鑽研,很快掌握了製硯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人們都親切地叫她“顧親娘”,稱她製作的硯台為“老親娘硯”。
顧二娘製硯有她特有的美學觀,她常與人談論說:“硯為一石琢成,必圓活而肥潤,方見鐫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來麵目,琢磨何為?”她主張“效明代鑄造宣德香爐之意”,追求高雅之美。因此,她製作的硯台“古雅而兼華美,當時實無其匹”。
顧二娘掌握一套特殊的本領,相傳她能用腳尖點石,就能夠辨識出硯石的好壞,因而人們又稱她為“顧小足”。
顧二娘雖然是名重於世的製硯高手,但她從不肯粗製濫造,態度十分嚴謹,追求執著,“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生平所製硯不及百方”,所以她製琢的硯台就更加珍貴了。
當時,書畫家都以能獲得顧二娘製作的硯台為榮。有位名叫黃任的書畫家,嗜硯成癖,他罷官回老家時,將僅有的2000兩買了10方古硯,並蓋了座房子珍藏,取名為“十硯軒”,並自號為“十硯老人”。
黃任在端州做官時,曾得到一塊好硯石料,為了找一位製琢硯台的高手,將石料在身邊藏了10多年。後來打聽到蘇州有位製硯高手顧二娘,便從廣西永福千裏迢迢攜石料趕到蘇州。
顧二娘見十硯老人這樣誠心,石料也的確是塊好料,於是就高興地為他製琢了一方精美的硯台。
十硯老人十分感激,當即寫下一首題為《贈顧二娘》的詩,刻於硯背陰,其詩雲:
一寸幹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
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裏溪。
從此,兩人結下了很深的交情。後來,顧二娘又為十硯老人製琢了仿明府青花硯等名硯。
顧二娘死後,書畫家們紛紛作詩憑吊紀念。比如十硯老人詩雲:
古款微凹積墨香, 纖纖女手切幹將。
誰傾幾滴梨花雨, 一灑泉台顧二娘。
明清時期製硯的材質更加豐富,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文人硯,發於宋,興於明清。元明兩代,民間以硯台收藏著稱的大家如項子京、董其昌等不可勝數。
在清代,藏硯之風普天皆興。紀昀、劉墉等顯赫要人,也熱衷於集藏名硯。紀曉嵐還編撰了《閱微草堂硯譜》。
此外,民間收藏大家也比比皆是,如沈石友將自藏之硯整理編撰出《沈氏硯林》等等。文人的參與,最終使明清硯台集觀賞、研究、收藏於一身,成為精品硯的代名詞。
隨著曆史的演進,後來我國硯產地增加了廣東肇慶、安徽、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主,都具有硯石細膩、雕刻精美、發墨快、不損筆、不易幹涸和易於洗滌等優點。
藝人們都是經驗豐富,他們往往因材施藝,充分利用硯石的各種天然形態、色汗紋理、透明石眼,巧於雕成各式硯台,風格清雋高雅,堪稱“文房之寶”。
[旁注]
銅硯 銅鑄的硯台。自漢以來,皆有製作,數量較少。元代有製成暖硯作製的,長方盒形,硯心下設有一抽屜,可能為盛熱水暖硯之用。銅硯,通常都鑄刻有飾紋。銅硯的突出特點是堅固耐用。
張之洞 (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硯匣 又稱硯盒,安置硯台之用。以紫檀、烏木、豆瓣摘及漆製者為佳。考究的硯匣頗受文人的重視。古硯匣因年代久遠多有破爛和損壞,對於此類硯匣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以此對古硯匣進行收藏。另外硯匣還應經常打蠟,以保持光澤,防止潮氣侵入。
琴 古代弦樂器,最早是5根弦,後來加至7根弦,也稱“七弦琴”,通稱為“古琴”,是某些樂器的統稱。古琴有九得之說,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4個方麵的才能是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黃任 (1683年~1768年)字於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硯,自號十硯老人、十硯翁。永福人,即現在的福建永泰縣。清代著名詩人,藏硯家。官廣東四會知縣,罷官歸,船中所載惟硯石。歸裏後生活清苦。工詩,以輕清流麗為時人所稱,七絕尤負盛名。著有《秋江集》《香草箋》。
菊花石 生產於湖南瀏陽永和鎮。菊花石的外形質地堅硬,呈青灰色,內有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結晶體,非常自然美觀。其“花”孕育於幾百萬年以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於岩石中,其花型酷似異彩紛層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態逼真,玉潔晶瑩。
沈石友 (1858年~1917年)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硯,取石友別號,江蘇常熟人。平生所作以詩為多,間治古文,有《鳴堅石齋詩鈔》等刊行。沈石友所藏無論材質、形製都以品味格調為第一,不沾俗氣。他依硯的屬性,或自銘,或他銘,或自銘他銘並舉,妙語聯珠,使每一方硯台都有寄托。
[閱讀鏈接]
顧二娘,我國清代女製硯工匠,本姓鄒,嫁到以治硯為業的顧家,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雍正至乾隆之際。顧二娘製硯,做工不多,以清新質樸取勝,雖有時也鏤剔精細,但卻纖合度、巧若神工。
顧二娘還善於巧妙地利用石紋的“眼”作為鳳尾翎來鐫刻硯的圖案,收到良好的效果。故宮博物院中藏有顧二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