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硯奇珍——硯 台1
硯,也稱“硯台”,集書法、繪畫、雕刻諸藝術為一體,特有的色調和造型,加之渾然天工的巧琢,以其莊重與風雅,成為“文房四寶”之一。但從某一方麵來說,硯居“文房四寶”首,這是由幹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
中國古硯品種繁多,如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紅絲硯、鬆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曆代硯台,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質地,不同的種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一部豐富多彩的我國硯史。
先秦古硯與漢魏三足硯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還沒有硯台,人們都用陶瓷小碗研磨,但是陶瓷容易脆,人們隻能在研磨時特別小心。
後來,有個讀書人叫程硯,他路過一個小鎮,此時正是集日,街上很多人,一片繁榮景象。程承誌心裏高興,他就慢慢逛著,順便采買一些日用之物。
這時,一名老人來到程硯麵前,笑道:“看公子應該是個讀書人吧,小人這裏有一塊石頭想賣出去,不知能不能入公子的眼。”說罷就從袋中拿出一塊石頭來。
程硯一看,隻見這個石頭形狀特別,中間凹出去一塊,散布金黃色小點,黑底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程承誌接過來細看,但覺溫潤細膩,紋理清晰,星暈明顯,一看就知道這是塊好玉石,隻是形狀特別難看。
老人笑道:“公子別看這塊石頭形狀這麼怪,其實這正是它的奇特之處。我祖上一直用他來研墨寫字,說來讓公子見笑了,小人祖上也曾是讀書人,隻是到了小人這代不成器,沒人再讀書。因為家裏急用錢,隻好變賣。”
程承誌對這塊石頭愛不釋手,再一問價格,也不算很貴,就將這塊石頭買了下來。有了這塊石頭,程硯將家中研磨的小碗替換了下來,他每次坐在書桌前,都覺得手中的筆平添了幾分靈氣。每次客人來訪,看到這塊石頭,都讚不絕口,說他無意中淘到了寶貝。
後來,程硯做了大官,他寫的文章被皇帝所欣賞,其威望如日中天,人們便開始仿製這樣的石頭,取名為“硯”,希望能寫出和程硯一樣好的文章,就這樣硯台逐漸在中原地區開始流傳下來,並且成為“文房四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實,這隻是我國古代一則故事,相傳,“黃帝得玉一鈕,製為墨海”,這才是我國製硯的開始。
原始社會時硯稱為研磨器。硯的形製隻是一個經過簡單加工的厚厚石餅,由不規則的鵝卵石簡單加工而成。
我國製硯的曆史悠久。據專家考證,在彩陶文化時期,硯或硯的雛形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製彩陶用的顏料。
硯誕生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1980年臨潼薑寨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硯,是人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
這個古硯有硯蓋,有磨扡,當時還沒有研石。硯心微凹,這已經不是一般的研磨器,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五塊,硯、水、墨俱全。
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製。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係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5000個春秋。
大約從仰韶文化時期到漢代,我國古硯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之中。殷商時期,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逐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後來,人們經曆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
漢硯質地以石為主,尚未出現專用硯材,惟堅硬耐磨即可。造型上已初步顯示了美化的趨勢,紋飾、造型多受同期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
硯體多分為硯身和硯蓋兩部分,硯蓋與硯身相吻合,將硯麵保護起來。硯的蓋頂和足部多以鳥獸圓雕作裝飾,厚樸古拙而不失主動。
硯台這種文具曆經戰國及秦漢時期,已經逐漸配套形成,硯也由多種研磨功能逐漸變成專為書寫所用,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書寫用硯的過渡。
漢代出現了以鬆煙為主要原料的人工手捏墨,硯的製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長方形的人工墨,使用起來十分便捷,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這樣磨石和磨杵研墨,顯得日趨笨拙,因此逐漸被曆史淘汰,不過秦漢之際,這種新的硯台還沒有普及。
漢代硯的製作水平大大提高,加上紙的發明對硯的裝飾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硯便花樣翻新起來,不但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它們或方形或圓形,或山形或龜形,有的還帶有三足。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個方圓餅形石硯,出土於上海福泉山一座西漢中期墓葬。這個石硯用青褐色的頁岩製成,硯體圓而扁平,質地較為細密,簡而不陋,輪廓清晰,硯麵上附有圓柱形磨石一塊,已經初步擺脫了原始硯的務求其用、不求其美的風格。
大約到了西漢中期,硯可以說已經開始從實用的書寫工具中分離出來了,逐步脫胎成帶有渾樸裝飾的工藝品,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硯,呈不規則的圓形,所附石研子相當大,幾乎占硯麵麵積的四分之一。
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致的圓硯在蓋麵上常鏤出旋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材、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
湖北當陽劉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陶硯。長方形硯原來隻是一塊石板,如洛陽燒溝632號漢墓所出者。這種硯或被稱為黛硯,但在居延金關,此式硯與屯戍遺物同出,根據該地點的軍事性質,可知長方形硯並非均供畫眉之用。山東臨沂金雀山十一號漢墓所出長方形石硯,附漆硯盒,蓋、底均繪有雲氣禽獸紋。
漢代還有一種附銅硯盒的石硯,銅硯盒常作獸形,安徽肥東與江蘇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獸形銅硯盒通體鎏金,滿布鎏銀的雲氣紋,雜嵌紅珊瑚、綠鬆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絢爛,是珍貴的古文物。
漢代還出現了箕形的風字硯,保存最早的一麵係出土於西安郭家灘,有東魏武定七年銘文。東魏武定七年就是549年。
漢代官硯的主流風格是“神風、雄風”,神器給人的感受是禦人、嚇人。至東漢,三足硯興起,多為獸足。漢三足硯乃為有足硯之發端。
漢代的社會倫理還處於敬天、奉神、事鬼的時代,漢時審美風尚的功利性也就體現在這些承載著禮樂和神秘主義的造型、花紋等器物上了。漆器、陶器等皆仿青銅禮器,俱都三足,因而把硯台製成鼎足形製也就不足為奇了。
魏晉時期,我國還流行瓷硯,起初為圓形三足,形製大體沿襲漢代的圓硯。這時的瓷圓硯下裝一圈柱足,又被稱作辟雍硯。在瓷硯的發展史上,辟雍硯是頗為獨特的一種造型。辟雍是古代天子講學的地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製瓷業的迅速發展,陶瓷硯台大量湧現,其中以一種造型為帶足圓盤的瓷硯最為流行。此時的瓷硯,多為青瓷硯。以瓷土為胎,施青釉,硯堂無釉,造型仍多為圓形帶足。
對這一時期出土的瓷硯進行比較發現,硯麵的四周出現了高起的“護堤”,即子母口。硯心也從平坦向中心慢坡隆起發展。這也是後來辟雍硯的形式。
[旁注]
玉 石頭的一種,也可理解為美麗的石頭,質細而堅硬,有光澤,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藝品。我國製玉曆史悠久,用途廣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充分表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
彩陶文化 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我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 考古學名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馬家窯、大汶口等文化中,均發現有彩繪花紋的陶器。即於陶胚表麵,施以紅、黑色顏料繪製的動植物花紋或幾何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