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戲多取材於東周列國、封神、隋唐、水滸等演義小說。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回窯》、《斬鄭恩》等。武打藝術宗南派武功,長於表演慷慨悲壯的曆史故事戲。
角色和場麵分為“五行十柱”,即打麵行分紅麵、烏麵、醜;打頭行分正旦、花旦、藍衫、婆角;網辮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軍行分烏軍、紅軍;音樂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員有曾月初、羅振標等。
西秦戲自清代初期在海陸豐形成之後,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加之他們不斷學習兄弟劇種和民間藝術的長處,如正字戲的三國劇目、昆曲牌子和民間的南派武功等來豐富自己,使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別具風格與特色的地方劇種。
在清代乾嘉年間,西秦戲竟擁有30多個班子,流行地區從原來的粵東、閩南,擴展到廣州、香港及東南亞等地。
到了清代後期,廣州、汕頭一躍而成為對外貿易城市,人口集中,商業發達,新興的粵劇、潮劇分別紛紛進入省港和汕頭,並且各自以為中心,承值官商酬神演出。
因此原來流行於潮汕的西秦戲,由於唱、白仍操中州音韻,既古老又拘謹,無能與用方言唱、白的潮劇競爭,便逐漸南退海陸豐;另一麵,粵劇也銳意改良,唱、白由官話改為方言,有效地占據了粵語地區,又使西秦戲不得西進而止於惠陽東部的閩南語係地帶。
當時,由於海陸豐的封建勢力仍很穩固,又有足以維持自給的優越自然條件,故西秦戲東、西受阻,集中海陸豐之後,得以偏安一隅,“自耕自食”,少與外界劇種交流,一直保持著固有的古樸風貌。
然而,此時正在急劇變化更新的粵劇、潮劇和廣東漢劇,又不斷流入海陸豐,刺激了西秦戲;當地群眾也不滿足於它那種故步自封的狀態,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加上西秦戲和正字戲、白字戲三個劇種的幾十個班子,都擠在海陸豐這塊狹長的沿海地帶,於是互相競爭,促進了西秦戲的變化。
西秦戲在變化中,大大發展與豐富了提綱戲,即純科白或科白夾唱的劇目。由於提綱戲是用大嗩呐和大鼓、大鑼、大鈸等擊樂伴奏,氣派雄壯,既適應了城鄉廣場的演出,又迎合了群眾酬神喜慶崇尚熱鬧的要求,因此給西秦戲開辟了一條從發展走向繁榮的道路。
到了20世紀初,又使西秦戲得以安生和發展。這期間,有一些班子,又衝出海陸豐,闖到潮汕、閩南和廣州、香港去。
這些班子其中的順泰源班、雙福和班、賽豐年班和慶台春班,還遠涉重洋赴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外埠演出,播下了種子,如吉生、戊生、福婆等,落籍海外,繼續從事僑胞業餘西秦戲演唱活動,並培養了亞玉、亞蘇、亞三、貴金等一批女旦角回國,開創了西秦戲由女人扮女角的曆史功績。
1922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海陸豐暴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海陸豐根據地領導人彭湃深明戲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以在暴風驟雨般的革命運動中,能很好地爭取、團結、教育、改造戲曲藝人,稱呼被統治階級視為“廢人”的演員為“善廢人”,並與之交朋友。
當時西秦戲的演員戴淨、玉生、發旦等,都經常被彭湃邀到“得趣書室”共商改良戲曲事宜,至1925年,終於成立了紅色“梨園工會”。
1927年,在紅宮舉行的“海豐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中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全體代表熱烈通過了一條“改良戲劇”的決議案。
除夕,海豐縣蘇維埃為歡度奪取政權後的第一個元旦,隆重組織戲劇活動,西秦戲順泰源班應邀演出了《秦瓊倒銅旗》提綱戲,大受歡迎。
在曆時6年如火如荼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中,西秦戲和正字戲、白字戲,都得到保護和發展,向來被統治階級視為“戲仔”,“腳底人”和下九流的藝人,也撐起腰板,開始了做人的權利,投進革命的風暴,充分發揮了他們和戲曲的作用與功能,在中國近代革命曆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西秦戲獲得了新生,老一代藝人張漢標、羅宗滿、曾月初、陳銘詡、林泳、馬富、張木順、曾炮、林德祥、張德、蔡栗、周世妹、林白妹,以及名演員羅振標、孫俊德、陳伯思、周漢孫、唐托等,都對新中國寄於無限希望與信賴,相繼彙集到慶壽年這個唯一的班子。
他們團結起來,仿效大革命時期的做法,把班主製改為集體所有製,改慶壽年戲班為海豐縣工人劇團。
1956年,海豐文化科正式建立。有效地加強了對劇團的領導和管理,並積極發動與組織老藝人搶救藝術遺產,挖掘、記錄、整理了《仁貴回窯》、《重台別》、《劉錫訓子》、《宋江殺惜》、《審馮旭》、《斬鄭恩》、《棋盤會》、《胡惠乾打擂》、《桂枝寫狀》、《秦香蓮》、《徐棠打李鳳》、《崔梓弑齊君》、《救宋王》、《錯園耍槍》、《轅門罪子》等七十多個優秀傳統劇目上演。
同時,對唱腔音樂、表演藝術、舞台美術和臉譜等方麵都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和提高,使西秦戲枯木逢春,欣欣向榮,別開新麵。
1979年,海豐縣西秦戲重建劇團。1991年和1992年先後參加廣東省藝術節和全國“天下第一團”展演,劇目《秦香蓮》、《斬鄭恩》及演員皆獲嘉獎。
連年來,七度應邀赴香港演出,傳播了鄉音,溝通了鄉情。與唱片公司多次合作,錄製了優秀傳統劇目《回窯》、《重台別》、《劉錫訓子》、《五台會兄》等16盒磁帶,遠銷重洋。
[旁注]
陳世美 是傳統戲曲《秦香蓮》、《鍘美案》中的人物。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麵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陳世美的形象與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隴右 “隴”一詞則由陝甘界山的隴山也就是後來的六盤山而來。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古時也稱隴西。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文中指甘肅天水。
號頭 長號之一種。俗稱“噯嘟”。流行於廣東潮州、汕頭地區。用於流行於粵東、閩南一帶的潮劇、漢劇、西秦戲伴奏。作為特色效果樂器,用於開場鑼鼓、大將出征、戰陣或刑場等場麵,可渲染烘托氣氛。
東周列國 即是《東周列國誌》,從公元前789寫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曆史,內容極其豐富複雜。它將分散的曆史故事、人物傳記,按照時間的先後串聯起來,融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曆史演義。
隋唐 即是《隋唐演義》,是清代長篇曆史演義,小說既是我國古代一部白話小說,也是一部演繹曆史風雲、歌頌傳奇英雄的經典之作。是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曆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曆史演義。
中州 又名“中土”,“中原”,“中國”,黃河中下遊河南的古稱,意為國之中,華夏之中。河南省位於我國中東部萬裏母親河黃河中下遊,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
除夕 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秦香蓮 是《包公案·鍘美案》中的苦情人物,這一故事廣泛流傳,被改編為評劇、京劇、晉劇、河北梆子、豫劇和越劇等多個版本。秦香蓮是被拋棄的婦女的代名詞。
[閱讀鏈接]
西秦戲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戲,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戲角色分“打麵行 ”、“打頭行”、“網辮行”、“旗軍行”幾種,
“打麵行”包括紅麵、烏麵、醜等;“打頭行”包括正旦、花旦、藍衫、婆角等;“網辮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公末等;“旗軍行”包括烏軍、紅軍等。
西秦戲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包括《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戲”,《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等。
勞動中創造的粵北采茶戲
采茶戲最早的時候叫做“采茶歌”,采茶歌隻唱小調,每句僅有4句唱詞,如:
春日采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
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
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
采茶歌後來經過發展,便由采茶小曲組成了“采茶歌聯唱”,名為“十二月采茶歌”。
十二月采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采茶燈”,“采茶燈”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
它由女童扮成采茶女,每隊8人或12人,另有少長者兩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采茶歌”。這種“采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
後來,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采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采茶燈”中8個或12個采茶女中分出兩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醜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
姐妹兩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輪唱6個月;扮醜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
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醜角扮成幹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
這種采茶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形了。“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因用采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采茶戲”。
采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粵北采茶戲是粵北地區小戲劇種,舊稱唱“花燈”、“唱花鼓”、“大茶”或“三腳班”,是在民間燈彩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
該戲流行於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地區和東部的梅縣、惠陽地區。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戲、連陽調子等3種流派,1950年後逐漸交融彙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采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