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

廣東省的戲曲曆史悠久、有豐厚的蘊藏和獨特的風格,具有流傳廣泛而且群眾基礎牢固的多種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戲曲種類。

在廣東省除了前麵所介紹的粵劇 、潮劇、正字戲、雷劇、白字戲、廣東漢劇等戲劇之外,還有很多種地方戲曲。

這其中就有極具地方特色,被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花朝戲、西秦戲、粵北采茶戲、臨劇、瓊劇、樂昌花鼓戲、粵西白戲等。

用客家語演唱的花朝戲

在廣東的紫金山地區,流傳著一種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它的名字叫做“花朝戲”。

花朝戲,為廣東地方戲劇之一,是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其源於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客家地區。

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詞和道白常運用詼諧、雋永的雙關語和歇後語,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表演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花朝戲表演程式源於勞動生產,從生活中提煉出上山、下坡、涉水、過橋、碾米、推磨、紡棉、織麻、采花、摘果、挑擔、洗衣等一整套優美輕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程式。

花朝戲其表演手法以及台步、身段都區別於其他劇種。如比較固定的礱心腳、丁點步、穿心手和扇花、滾巾、圓手、采花、轉步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動作純樸、粗獷。

花朝戲與花鼓戲、山歌劇、采茶戲均屬姐妹劇種,同是以演出民間小戲見長。盡管表演和音樂唱腔各有特色,但演出劇目常有交流,互相借鑒。

花鼓戲《打銅鑼》 、《補鍋》,采茶戲《小保管上任》等劇目被移植為花朝戲,用花朝音樂和技巧來表現,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花朝戲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上百個傳統劇目,代表劇目有《秋麗采花》、《賣雜貨》、《三官進房》、《過渡》等。

其曲白淺顯易懂,常用俚語、歇後語、雙關語。唱腔音樂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間小調組成,有時也采用客家山歌。

角色行當一般隻有小生、小旦、小醜三種,有扇花、手帕花、礱勾腳、穿心手等特色技藝頗有特色,表演載歌載舞,質樸清新。

花朝戲的傳統劇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大都宣揚懲惡揚善、忠貞愛國、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觀念在花朝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麵都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早起花朝戲隻有“生”、“旦”、“醜”3個角色,俗稱“三角戲”。後來藝術家對花朝藝術進行了探索、研究和改革。

在音樂唱腔方麵,從戲劇需要出發,一改過去“豆腐塊”狀況,在“曲調連綴”方麵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嚐試,同時又輔以板式變化。既保留了傳統和風格,又克服了旋律單調、板式貧乏的狀況。

表演方麵,分別進行了探索和嚐試,在發展傳統表演手法的基礎上吸收了采茶戲的“馬步”、“碎步”及“采茶”、“圓手”、“扇花”、“巾花”、等動作,使花朝戲的表演藝術更為豐富。

花朝戲的基本結構屬於曲牌體,是用紫金客家語演唱的民間小戲劇種。花朝戲唱腔曲牌有100多種,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間小調構成。

唱詞以七言四句一闕居多,全部由演員用本嗓演唱。演唱特點是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唱念結合、靈活自由。道白口語化,常將快板穿插其中。

傳統的伴奏樂器有嗩呐、胡笛、二弦、椰胡、木魚、高邊鑼、單打等。花朝戲的傳統劇目有80多個,代表劇目有《秋麗采花》 、《賣雜貨》、 《三官進房》 、 《過渡》等。

花朝戲音樂唱腔由“廟堂音樂”、民間小調兩大類組成,屬多段聯曲體形式。頭出朝部分的結構是“四平腔”轉“雞歌”,最後以“南路腔”結束。演唱時,原來男人用平喉,旦角用假嗓,現在男女均用平喉,尾句常有幫腔。

花朝音樂多以吹打樂見長,即鑼鼓加嗩呐。高潮時,往往用“雙大笛”、“雙小笛”再加清鼓、堂鼓、大小鑼、小鈸、凸鑼、單打、魚鼓等一齊配奏,成為花朝音樂的特色。

[旁注]

歇後語 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麵,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俚語 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地域性強,較生活化。有時俚語用以表達新鮮事物,或對舊事物賦以新的說法。

客家 是我國南方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台灣等省份本地族群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漢族民係。客家人以粵贛閩大本營為基地,大量外遷到我國各地以及南洋乃至世界各地。海外有句俗話,“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快板 樂器的一種,快板書,詞兒合轍押韻,唱時用竹板打拍子。“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

嗩呐 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嗩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

[閱讀鏈接]

20世紀初,藝人葉春林組織“定長春”班專門演出花朝,逐漸形成花朝戲。此時紫金縣還有粵劇、采茶戲和漢調木偶戲演出,花朝戲藝人借鑒吸收這些劇種的劇目、曲牌小調和表演技藝,增強了花朝戲的藝術表現力。

花朝戲最盛時,紫金縣有19個戲班,百餘名藝人,有名的戲班如“定長春”、“紫華春”、“慶祥春”、“定華喜”等,演出遍及粵東10多個客家方言縣份。

別具風格的秦腔西秦戲

據傳,清代一年的農曆正月十六,有一個西秦戲戲班子在海陸豐地區演《秦香蓮抱琵琶》,看戲的人格外多,他們嫌戲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戲班的掌班沒辦法,隻好在正戲前頭加個《陳州放糧》的短戲。

戲唱到中午,陳世美的家將韓琪受命追殺秦香蓮,又放走秦香蓮,韓琪自刎,秦香蓮拉著兒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戲了。

看戲的不肯走,大家齊聲吼:“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齊向戲台上打來。掌班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不敢在前台露頭,趕緊溜到後台。

這時,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下裝,他問:“台下怎麼啦?出了什麼事?”

掌班的一見“包公”,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他說:“快,快到前台接著往下唱。”

“包公”說:“你急糊塗啦!我在宋朝,這個不是宋朝的陳世美,是個清朝的陳世美,相隔幾百年,咋能同台唱戲?”

“哎呀,事到這般時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

掌班的接著說,“陳世美那麼大的駙馬官,誰敢殺他?隻有你‘包黑子’鐵麵無私可以把他鍘了,給老百姓出出氣,就算煞戲了。

終於“包公”上台鍘了陳世美,台下的觀眾才安靜了下來。從此這個西秦戲班的名氣在海陸豐地區火爆到了極點。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西秦戲係明代末期西秦腔流入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代初期,逐漸遊離於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西秦戲劇種。

西秦腔係明代在甘肅產生的戲曲聲腔,據史籍載,甘肅隴山之東,即隴東,也就是陝西隴縣一帶,古為秦州屬地,南北朝時設隴東郡,後置隴州,由於地處秦國之西,故此秦地民俗,習慣稱為“西秦”。

可見甘肅調,由地域方位而稱“西秦腔”是毫無疑問的。清吳太初《燕蘭小譜》記載:

琴腔,即甘肅調,名西秦腔。

戲劇理論家張庚、戲劇評論家郭漢城認為:

遠至東南沿海的廣東潮汕一帶,仍有當年輾轉流傳過去的西秦腔被保留在那裏,在當地安了家,落了戶。

後來的西秦戲主要聲腔正線調,也許就是早期西秦腔的遺聲遺調,如正線劇目《二度梅》、《大紅袍》、《仁貴回窯》、《劉錫訓子》、《李旦走國》、《遊園耍槍》等,秦地明代史籍均有記載,至於傳統“四大傳”、“八小傳”、“四大弓馬”、“三十六本頭”、“七十二小出”等,皆普遍被保留在秦地諸劇種之中。

西秦戲源自秦腔,西秦戲傳入海陸豐,說法有二。一種說法是明代萬曆年間,陝西隴右有位劉天虞,劉天虞與同代戲劇家湯顯祖是攀友。劉天虞到廣州做官,帶3個西秦腔班子,經過江西流人粵東、閩南、台北一帶,後來在海陸豐紮根,並與海陸豐民間藝術和語言結合,逐漸遊離於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現在的西秦戲。

又有一種說法,是明代崇禎年間,李自成的敗軍沿閩贛邊界進入廣東之後,敗軍中一些陝甘藝人在海陸豐聚班演戲所留下來的。

西秦戲植根海陸豐之後,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西秦戲的唱、白雖然沿用中州音韻,但曲文通俗淺顯,加上藝人們不斷學習正字、白字等兄弟劇種和民間藝術的長處,以豐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別具風格與特色的地方劇種。

明末清初,廣州方言地區及潮汕閩南語地區,都有西秦戲流行。一路從湖南、湖北傳入,一路從江西、福建傳入,故西秦戲有上、下路之分。

正線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種,以二方為基本曲調,與陝西的漢調二黃近似;平板接近皮黃戲的四平調;梆子與吹腔相近。故有人認為西秦戲與秦腔、漢調二黃、徽劇均有淵源關係。

除正線外,西秦戲的西皮與粵劇梆子相同;二黃接近廣東漢劇二黃。伴奏樂器有頭弦、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嗩呐、號頭等。武戲常用大鑼大鼓。

傳統劇目分文戲和武戲兩類,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戲,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文戲的主要劇目有:“四大弓馬”、“三十六本頭”、“七十二提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