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梨園——廣東漢劇(1 / 3)

客家梨園——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

廣東漢劇實際上它來自皮黃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

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樸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

梨園會館催生廣東漢劇

那是清代乾隆時期,隨著贛劇、祁劇、昆曲、京劇以及徽劇等唱腔紛紛來到了繁華的廣東,與本地戲班形成了本地戲班與外來戲班相對抗的情況。

到了1759年的時候,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為粵東與閩、贛間的主要通道,隨著商業交通的發展和官員的調動,一些外江戲,也就是當地人稱外地傳入的戲曲相繼傳入。

弋陽腔、青陽腔、亂彈等聲腔的外省戲班紛紛成立。其時有外江班15個班,其中4個是徽班,8個來自湖南。

外來戲班來勢洶洶,廣州本地的藝人紛紛來到佛山找到當時廣東的戲台領袖“瓊花會館”,紛紛要求加入,以壯大本地戲曲的力量,在與外來的贛劇、昆曲以及京劇的競爭中更具有競爭力。

隨著廣東本地藝人團結在一起,以瓊花會館為總部以龐大的姿態出現在外來戲班的麵前,外來的戲班立刻就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瓊花會館在整合了廣東本地藝人之後,將所有戲班的優勢進行了優化組合,每每與外來戲班唱對台戲的時候,本地戲班都可以輕鬆地將外來戲班比下去。一時間廣東本土的粵劇將外來戲曲穩穩地壓住了。

一些外來戲班的班主在受到了以瓊花會館為代表本地戲班地打壓之後,紛紛意識到他們在這一階段,與廣東本地戲班競爭失利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技不如人,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團結在一起形成可以與“瓊花會館”對抗的實力。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廣東的外來戲班的班主紛紛向同行發出了邀請,以對抗瓊花會館,成立一個能夠統一領導外來戲班運作的組織“外江梨園會館”。

在隨後的日子裏麵,外來戲班在梨園會館的領導下,終於與“瓊花會館”所代表的本地戲班漸漸具有了抗爭的能力,但是麵對本地人對外來語言接受能力的差異問題,外來戲班與本地戲班相比還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外江梨園會館的藝人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有人提議說道:“我們與‘瓊花會館’相比,主要是輸在戲曲的腔調上。廣東本土戲曲畢竟與我們的腔調不同,在本地人聽來始終比不上鄉土鄉音來的親切。如果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要從腔調上下工夫,尋求一種既不會丟棄我們腔調,同時又比較容易被本地人接受的腔調。”

外江班藝人在意識到自己的缺陷之後,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於是他們開始開動腦筋,想辦法彌補他們與“瓊花會館”之間的差距。

就這樣,外江梨園會館分兵幾路,有的戲班招收本地藝人充實班底。有的戲班幹脆進入客家村落,學習客家語言,將客家方言加入到自己的戲曲之中,有的幹脆直接將客家的“中軍班”拉進自己的戲班。

為了壯大外來戲班的力量,他們不僅僅局限於此,他們還吸收民間音樂和佛教樂曲、道教樂曲。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外來戲班終於將自己的特點與廣州本地戲曲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劇種——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的基本唱腔屬板腔體,分為二黃、西皮、大板和曲牌雜調四大類。皮黃板式包括倒導板、頭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馬龍頭、疊板、滾板、叫頭等,又分“正指”與“反指”兩種調門。

二黃曲調平穩,寬廣大方,優雅持重,善於抒發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調靈活,高亢激昂,流暢悠揚,婉轉多腔,關於抒發喜樂感情。大板舊稱“二黃平板”,輕鬆活潑,悠揚瀟灑,宜喜不宜悲,常作為二黃板式情調不足的補充。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廣東漢劇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征剛勇,紅色象征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征陰險、奸詐。

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樸實淳厚,高昂悲壯,並且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淨、烏淨、醜角等九大行的具有鮮明特點的廣東漢劇。在廣東地區得到當地觀眾的認可和喜歡。

[旁注]

祁劇 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清代末期又名“楚南戲”、“祁陽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

青陽腔 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名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於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和昆腔與青陽豐富的民歌、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等民間藝術融合,至元代形成青陽腔。

瓊花會館 明代,佛山民間演戲活動繁盛,本地戲班相繼出現,嘉靖年間建立了戲行會館,稱為“瓊花會館”,館址設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戲行祖師“華光”,故又稱之為“瓊花宮”,為本地戲班藝伶排練、教習、切磋藝術之地,也是當時戲班管理的機構。

佛教樂曲 指佛教用以闡明佛理,弘揚佛法的佛事音樂,也可指世人創作的歌頌佛教的音樂。佛教樂曲是將佛理與音律相結合的一種音樂形式,通過音樂這一美妙的載體將佛的教化廣為宣揚。佛教樂曲通常莊嚴清淨,蘊涵慈悲之情,使人聽後動容,起歡喜之心,動善意之念。

道教樂曲 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為法事音樂、道場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仙的崇敬。

[閱讀鏈接]

道教音樂是一種具有我國地方音樂特點的宗教音樂,閩南一帶為亡靈超度“做功德”通常會請道士做法事,祭奠過程中的誦經、祭靈、讚尊、讖頌、超度等形式都通過唱奏形式進行,遂促成道教音樂地區化和世俗化。

道教音樂吸取了本地民歌、木偶戲、佛曲、南曲等因素,建立了“歌、舞、樂”為一體的道樂體係,具有強烈的民俗性與觀賞性,現存有“吊靈”、“淨壇”、“關發文字”、“誦度人經”、“分燈”、“開光”、“合符”等數十套;曲牌則有“地獄”、“錦板”、“四邊靜”、“割仙草”、“甘州歌”、“相思引”等近20個。一些主要曲牌後來還成為廣東漢劇的主要音樂。

南國戲劇中的絢麗奇葩

到了清代鹹豐、同治年間,隨著海禁開放,潮州、汕頭成為閩粵贛邊區商品集散地,外江戲班隨商旅的到來也大量湧集到潮州。

當外江戲班來到潮州之後,他們戲曲了解當初在佛山與“瓊花會館”對抗的經驗,在第一時間於潮州上水門興建了外江梨園分所,統一協調外江戲班在潮州地區的表演活動。

外江戲班來到潮州之後,立刻就表現出來他們善於學習的特點,麵對潮州本地的戲曲“潮劇”,他們絲毫不排斥,反而非常熱情地與本地潮劇戲班進行切磋,在切磋的過程中吸取潮劇的優點,進一步完善“廣東漢劇”。

時間漸漸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外江戲班的實力越來越壯大,在潮汕地區發展得非常迅速,幾乎每天都有大型的表演活動。

外江梨園會館為了便於管理,將活動於粵東、閩西等地,並有所謂“上四班”、“下四班”、“鹹水班”、“童子班”等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