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心目中,戲劇有“大戲”、“小戲”之分。山歌劇、采茶戲之類,被認為是小戲,而漢劇則無疑是其中的大戲。客家人在祭祀祖先時,需要演出一種“大戲”,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和緬懷之情。
漢劇的舞台唱腔、念白就是戲曲的整體藝術,客家人對這個新來的戲曲劇種,已經完全接受並適應了,本土語的劇種已經有了一個地方戲“山歌劇”存在,若漢劇改成所謂的語言本土話來演唱,反而會弄巧反拙,不倫不類。
漢劇是屬於戲曲類一個很完整的劇種,客家話口語的音調和傳統戲曲舞台上的唱腔、口白音調也相距甚遠。廣東漢劇更是作為廣東省內“三大”大戲之一。
客家地區地處比較封閉的邊遠山區,自“外江戲”流傳到閩西和粵東地區以後,很快被當地的民眾所接受和適應。
然而廣東漢劇與廣東潮劇、粵劇相比,至今尚未本土化。所謂本土化,就是語言的本土化。粵劇的本土化,始於清代中後期,完成於清代末期;潮劇大約在元末明初已開始本土化。
粵劇和潮劇在劇種形成之前,就已經有了當地本土的民間曲藝和地方音樂的基礎,是受當時被稱為“南戲”和其他“外江”腔所影響後,用當時的官話逐漸不適應這些腔調而慢慢改變,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語言係劇種,而成為以方言演繹的地方戲劇。
所以說在關鍵時刻,是客家人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並挽救了這個瀕臨絕境的“外江戲”漢劇,使其在粵東客家地區不斷生根、開花、結果,廣為流傳。成為客家人自己喜愛、習慣和傳唱的戲曲。從而也完整地保留了這一遺產,它是客家人的驕傲,客家地區的特色,也是廣東的獨有,是南國戲劇一朵絢麗的奇葩。
新中國成立後,在廣東地區先後建立6個專業粵北漢劇團,其中包括韶關漢劇團、和平漢劇團、東江漢劇團、連平漢劇團和惠州漢劇團以及河源漢劇。
惠州漢劇團成立後,派出兩批共20名學員到梅縣戲校學習,還請廣東漢劇院名醜羅恒報、湖北漢劇院著名文武老生陳惠龍和廣州樂團指揮楊伯平等精英加盟。
惠州漢劇團人才濟濟,陣容強大,表演行當齊全,文武兼備,唱腔優美,扮相俊秀,武功精湛,伴奏高超,圓滿地完成了惠陽地區12個縣市上山下鄉演出的任務,深受全區人民群眾的好評。
後來該團在惠州人民會場演出傳統漢劇《秦香蓮》連續演出了43天,共47場,場場滿座,觀眾達54000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來最高的演出紀錄。
惠州漢劇團也曾到梅州、潮州、汕頭等地演出《瑤山春》等漢劇,場場爆滿,轟動“漢劇之鄉”。許多“漢劇迷”稱讚該團演員、樂師陣容較龐大,藝術造詣積累較豐富,是可與廣東漢劇院比美的漢劇團。
該團不僅在惠州市區演出時觀眾人數破曆史紀錄,而且在上山下鄉時更受人民群眾熱烈歡迎。有一次惠州漢劇團到龍川演出時,大批群眾挑米、帶菜在戲院附近砌灶做飯,等待看漢劇。
據統計,惠州地區漢劇團從1965年至1984年,近20年中,共上演41台大小劇目,其中:古裝戲17台,現代戲24台。漢劇漢樂成為東江人民群眾喜見樂聞的“鄉戲”、“雅樂”。
[旁注]
閩粵贛 閩是福建省、古閩國名稱的簡稱,粵,是廣東省的別稱,贛,是江西省的簡稱,由於省內最大、最長的河流贛江自南而北縱貫全省,因此江西簡稱“贛”。
普寧 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揭陽市的西南部,東毗汕頭市潮南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汕尾市,西北接揭西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榕江、練江和龍江。於18世紀至19世紀,普寧“外江班”那時多達六班,有新順興、寶正興、一枝春、榮天采等。漢樂流入廣東首於普寧後轉潮州、汕頭,最後落腳在興梅一帶。
禰衡 (173年~198年),平原郡也就是後來的山東臨邑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出言不遜,被送至江夏太守黃祖處,終為黃祖所殺,
淨 即是淨角俗稱“花臉”。以麵部化妝運用圖案化的臉譜為標誌,音色洪亮寬闊,演唱風格粗壯渾厚,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根據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二六板 京劇西皮中的調名。又稱“二六”。因開口以前,胡琴過門共有12板,故名。原出於昆曲《水仙子》、《刮地風》,多表現憤怒怨望急切之情。如《捉放曹》 陳宮的“你那裏休道我言多語詐”一段即是。
古箏 是古老的民族弦樂,屬彈撥樂器。在民族傳統樂器中,古箏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結構由麵板、雁柱、琴弦、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嶽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檀板 樂器,因常用檀木製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時,梨園樂工黃幡綽善奏此板,故又稱“綽板”。互擊體鳴樂器。古代流傳全國各地,現代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雲南、山西、陝西、河北 、河南、福建、台灣等地區。
漢劇 是我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4個流派,俗稱“路子”。後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
時遷偷雞 錢德蒼《綴白裘》增補重編本著錄,時稱《落草·偷雞》。此係清代名目繁多的水滸戲之一,表演中咀嚼間口噴火焰而不致燎泡,俗稱“吃火”。以紙代雞、變形示意的食雞表演,時稱一絕,煙火吞吐之間,觀眾無不為之驚歎。
黃忠 東漢末年名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黃忠在後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於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裏,劉備稱漢中王後將其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黃忠的名字在我國也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趙匡胤 (927年~976年),宋王朝的開國皇帝。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死後葬於鄭州鞏義宋陵之永昌陵。
社戲 是我國傳統戲劇統稱。包括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昆劇、京劇和其他數百種地方戲。它是一門融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多門因數的綜合藝術。
羅恒報 廣東漢劇著名表演藝術家。13歲拜廣東漢劇著名藝人李祝三為師,始學老生,後工醜行。羅恒報是一位既有豐富的舞台實踐經驗,又有藝術教育成就和研究成果、為廣東漢劇複興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前輩藝人。
雅樂 即“優雅的音樂”。雅樂是我國古代的宮廷音樂。雅樂的體係在西周初年製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以後一直是我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鏈接]
廣東漢劇是漢劇的一個旁支,是由湖北漢劇衍生出來的。湖北漢劇又稱為“漢劇”,它是我國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舊名“楚調”、“漢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
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
漢劇角色共分為10行: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