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戲班的發展過程之中,漸漸出現了普寧榮天彩、潮州新天彩、潮陽老三多、澄海老福順“四大班”,這四大班在廣東地區極具聲望,每當他們出台表演的時候,總是被觀眾圍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這一天普寧榮天班在龍川縣演出,戲台上正上演著榮天班最拿手的好戲《擊鼓罵曹》。
隨著一陣樂器聲響起,禰衡出場,開口唱道:
天寬地闊海無邊,時事風雲夢裏眠。
台下立刻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戲台上繼續表演,情節一步步推進,終於到了高潮階段:曹操欲使人下書勸說劉表歸順,孔融推薦處士禰衡前往。曹操召見之,不加禮,禰反唇相譏,又將其門下人才一一批斥。曹操惱羞成怒,命充當鼓吏以辱之。禰衡於宴上裸衣擊鼓,盡情泄憤,當眾痛罵曹操。
當戲曲表演到這裏,漫天的叫好聲響徹全場。戲院包廂中有一位來自泰國的華僑看著眼前經典的《擊鼓罵曹》,激動地直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兩隻手掌拍得通紅都不知道。
戲曲結束之後,這位華僑立刻決定,花重金邀請普寧榮天班跟他前往泰國表演,給那裏日日思念祖國的同伴表演這精彩的廣東漢劇。
無獨有偶,在普寧榮天班名聲響徹海內外的同時,另外一個戲班也走出國門,把廣東漢劇帶到了東南亞其他的國家。這個戲班就是“潮陽老三多”戲班。
潮陽老三多戲班在這時也先後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華僑的邀請,在東南亞進行流動演出,時間長達3年之久。將廣東漢劇的優秀文化在東南亞地區廣泛的傳播,在東南亞地區掀起了一股“廣東漢劇”的熱潮。
廣東漢劇的行當分工與其他劇種略有不同,角色分為生、旦、醜、公、婆、淨六大行,而淨又有烏淨、紅淨之別。烏淨發炸音,紅淨則以鼻腔共鳴為主的真假嗓結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揚清脆,頗有特色。
廣東漢劇的聲腔基本是皮黃腔,另有四平調、吹腔,還有少量昆曲、小調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調上更為接近徽戲,而且在伴奏樂器方麵,如頭弦、號頭、大蘇鑼,都與老徽戲的徽胡、先鋒號、蘇鑼相同。
廣東漢劇的基本唱腔屬板腔體,分為二黃、西皮、大板和曲牌雜調四大類。
皮黃板式包括導板、頭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馬龍頭、疊板、哭板、叫頭等,廣東漢劇的曲牌雜調包括一些曲牌、民間小調和少量梆子和昆曲。它的伴奏音樂有整套鑼鼓經、嗩呐曲牌100多首,民間小調100多支,絲弦樂曲400餘首,可用於烘托劇情氣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樂器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樂器有頭弦、二胡、三弦、橫簫、大嗩呐、小嗩呐、揚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箏、蘆笙、大提琴;武場有戰鼓、大鼓、邊鼓、大蘇鑼、小鑼、碗鑼、銅金、檀板、號頭、大鈸、小鈸等。
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頭弦是領奏弦樂,適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蘇鑼音色柔和,深沉肅穆,伴奏較為緩慢、平穩的腔調。號頭音色高尖,雄壯猛烈,常用於開場與結束,其音又有淒厲恐怖之感,故在兩軍鏖戰,法場命斬的場麵中,能烘托緊張激烈、悲戚恐怖的氣氛。
作為獨立完整的劇種,廣東漢劇在表演上也富有特色。小生開膀拉山平肩,舉手投足穩重大方、端莊、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瀟灑、飄逸,講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風落葉,站如玉樹婷婷。武生舉手投足講究暗勁力度、造型亮相和槍刀把子。
旦行的科步動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細步、直步、斜步、彎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50多種。
閨門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過寸,笑不露齒,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氣沉丹田頭頂空,全憑腰轉兩肩鬆”;唱時音質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輕鬆莊重。
醜行表演動作誇張,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單腿移動,肩、眼、鼻、口、舌與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要求“功底過硬一身輕,蹲步動作穩如釘;走步技巧似無邊,翻騰飛躍無響聲”。
公行開膀拉山齊胸出手,雙手平肩拉開,水袖、台步、扇子的各種程式都要求大方、端莊、穩重。紅淨、烏淨的表演程式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步履穩健使暗勁,亞賽金剛搬不動。”
廣東漢劇的角色行當有生、旦、醜、公、婆、紅淨、烏淨七大行。此外還有包單、雜,俗稱小行。
大行中的生、旦、醜、 公還可細分為各“當”,如“公”行中分白須、摻白須、烏須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醜”行分官袍醜、方巾醜、短衣醜、武醜、童醜、女醜等。
生行又稱“小生”,主要扮演青、壯年男子角色,用男聲假嗓唱念,身段穩重大方,動作文雅瀟灑。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兩種,文小生表演時“行如秋風,站似玉樹”,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鬧嚴府》的曾榮;武小生表演時幹淨利索,講究力度節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戰徐州》的趙雲。
旦行扮演青年、中年婦女的各種角色,用女聲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見長。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種,正旦也稱烏衣,表演端莊嫻淑,要求“行不動裙,笑不露齒”,所扮人物如《秦香蓮》的秦香蓮;青衣,又稱閨門旦,表演要求與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愛;花彩旦,要求身段動作“動如燕,行如風”,所扮人物如《花燈案》的陳彩鳳。
醜行扮演各種滑稽詼諧的人物,用男聲原嗓唱念,動作誇張,常走矮步或單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時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緊密配合。
行內有:
二偷活洛練五冬,偷油活捉最見功。
的戲諺,意思是醜行演員必須學會《偷油》、《偷雞》、《活捉三郎》和《洛陽失印》四出主要的醜戲。
醜行有官袍醜,扮《昭君出塞》的王龍;項衫醜,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醜,扮《僧尼會》的小和尚;短衣醜,扮《偷油》的黃巢;童子醜,扮《藍繼子》的藍繼子;武醜,扮《時遷偷雞》的時遷;女醜,扮《鐵弓緣》的蕭氏。
公行又稱“老生”、“須生”,扮演各種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聲原嗓唱念,儀態莊重大方,步法以穩健的“八字步”為基礎。公行有白須老生,動作較為遲緩,重須功和發功,如:扮《百裏奚認妻》的百裏奚;烏須老生,扮《孔明請東風》的孔明;黲白須老生,扮《狀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會》的黃忠。
婆行又稱“老旦”、“老媽”,扮演老年婦女角色。有貧婆,扮《清風亭》的張元秀妻;貴婆,扮《白虎堂》的佘太君;醜婆,扮《金蓮裁衣》的王婆。
烏淨行又稱“烏麵”、“大花臉”,既扮演英雄豪傑,也扮演權奸神怪,用炸音發聲,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動作,要求“舉手投足千斤重,開膀過頭顯英雄”。
烏淨有黑花臉 ,扮《太行山》的姚剛;白花臉,扮《擊鼓罵曹》的曹操;青花臉,扮《齊王求將》的公孫衍;金花臉,扮神話戲中的天王神將;二花臉,扮《三氣周瑜》的張飛。
紅淨行又稱紅麵,扮演英雄好漢,以原嗓與假嗓結合發聲,唱腔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表演要求龍行虎步,器宇軒昂。紅淨中的頭手紅淨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結拜》的趙匡胤;二手紅淨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弑齊君》的崔杼。
廣東漢劇自清代同治年以後,逐漸盛行於省內各客家地區,省內各主要的客家地區都曾經建立過漢劇團。廣東漢劇之所以能夠興盛,與廣東客家人的喜愛是分不開的。
廣東漢劇與徽劇、湖北漢劇、祁劇存在淵源關係,與京劇、湘劇、閩西漢劇存在共同淵源。我國傳統戲劇的本質,就是“社戲”!而漢劇,對於客家人民而言,正是以祭祀祖先、尊敬鬼神為目的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