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歌曼舞——白字戲(1 / 3)

輕歌曼舞——白字戲

白字戲,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時候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

白字戲的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

為了區別於潮州白字,即今潮劇,稱之為“南下白字”。潮劇名為“潮州白字”,又稱“頂頭白字”,後來白字戲一名用來專指海陸豐白字。

閩南移民帶來白字戲

元末明初的時候,在福建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與元朝軍隊展開了別開生麵的生死對決。雙方的戰鬥使當地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巨大的破壞。

當地的人們看到戰亂馬上就會在自己的家園爆發,於是紛紛拖家帶口帶著行李物品離開家鄉,向還算安穩的廣東海陸豐地區遷移。

在慌亂的人群中有一個身材魁梧的男人,他正不斷的遊走在隊伍之間,幫助那些因為種種困難而停下腳步的人。

這個人姓劉,他是當地戲班子的一個武生,多年來的藝人生涯讓他練就了一身的好功夫。在別人眼中困難重重的路途在他看來是那麼的輕鬆。

終於在劉武生的幫助下,一個村子的人都逃離了戰場,進入了廣東地界。人們在這個時候都已經累得精疲力盡,再加上沒有戰爭的威脅,他們一個個全都躺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

劉武生看到這裏,連忙對大家說道:“鄉親們,我們剛剛進入廣東,還沒有走到安全的地方,萬一那些被打散的士兵追上我們,後果將不堪設想。鄉親們,聽我的,我給大家唱戲,大家再向前走一段路程等徹底到了安全的地方再休息。”

由於劉武生這一路上對鄉親們的幫助很大,所以人們盡管已經將疲力盡也還是咬著牙站了起來,他們聽著看著劉武生演唱的戲曲,一邊拖著疲憊的身體繼續前進著。

走著走著,前方出現了一座城隍廟,從城隍廟後突然閃出10多個人影,劉武生連忙讓隊伍停下,緊張地戒備著。當他看到來人之後,立刻變得高興起來,原來來的這10多個人劉武生認識,是他的師兄弟帶領的戲班子。

劉武生趕緊來到師兄弟麵前,將這裏的情況告訴了他們,大家一商量既然戰爭已經摧毀了家園,那麼他們也就不回去了,幹脆和村民一起前往海陸豐躲避戰火。

於是一支完整的戲班子從潮汕地區進入了海陸豐地區。他們到了海陸豐後,經過了短暫的休整,很快從新開張,讓潮劇在海陸豐地區落地生根並傳播開來。

潮劇隨著閩南移民一進入海陸豐地區,立刻就在民間掀起了一股追捧之風。人們在日常勞作之後,經常會聚集在一起觀看潮劇的演出。

漸漸地人們隨著對潮劇了解的加深,一些人開始希望將這個外來戲種進行本土化的改進,用本地的方言對原本屬於潮劇的曲牌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就更加能夠滿足海陸豐人民的需要,接受起來也更加方便。

於是海陸豐地區的藝人開始分頭行動,他們紛紛加入了潮劇戲班,在戲班內刻苦的學習起來。他們不但學習潮劇,而且還學習梨園戲,以及竹馬戲。

隨著海陸豐藝人學習了其他戲種的優點,他們漸漸開始有目的的將這些戲種進行融合,形成一個具有海陸豐地方特色的新的戲種。

早在1197年,漳州就出現了“戲頭”。據記載

逐家裒斂錢物,豢優人做戲或弄傀儡,築棚於居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不顧忌。

潮劇隨移民傳到海陸豐,就出現了俗稱“老白字”的竹馬戲。

竹馬戲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戲,載歌載舞,以《踏錢鼓》收場;現存的竹馬戲、錢鼓舞尚可見早期白字戲的影跡。它表現陳三五娘等民間故事,伴奏曲牌、鑼鼓點與白字戲是相同的。

白字戲雖從正字戲中吸收了很多劇目,但由於它沒有大袍大甲戲,因之藝術上趨於向柔美方麵發展,形成輕歌曼舞的風格。

[旁注]

海陸豐 即是後來的汕尾市。轄海豐、陸豐、陸河三縣和市城區,海陸豐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近百萬人。在口頭上,人們仍沿用那個親切而具有滄桑感的名字——海陸豐。

海陸豐區域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

城隍廟 是祭祀城隍的廟宇,城隍是城池守護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起源於古代的水庸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城隍廟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有,隻有縣治以上層級的城市才能設有官方的城隍廟。

曲牌 是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俗稱“牌子”。古代詞曲創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曲牌有長有短,節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訖。

錢鼓舞 是廣東省民間舞蹈之一。錢鼓舞原是陸豐錢鼓曲藝班的最後一個高潮舞蹈節目,所以也叫做“拋錢鼓”。流傳於陸豐的錢鼓舞分為東西兩路。是一種曆史悠久,藝術獨特的民間歌舞。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

[閱讀鏈接]

錢鼓舞是明末清初,隨著居民的先祖從福建遷移陸豐定居時,帶來這個舞蹈並代代相傳下來。其他有錢鼓舞的鄉村也大致相同,有的傳說是從東埔村那裏通過各種渠道間接傳過來的。

西路錢鼓舞則以新埔和大安傳開各地。東路錢鼓的動作剛強,演技接近南派武功型,伴奏的主奏樂器笛子較短、較粗。發出的音量高亢宏厚、服裝較接近戲曲的武俠式;西路錢鼓表演動作較柔美,主奏笛較長、較細,音色柔美悠揚、服裝較為文雅。

為了紀念祖宗,有錢鼓舞的鄉村,每年秋收後必陸續集中練習跳錢鼓舞,以赴春節到附近村鎮作“鬧春”表演。

科白戲開辟廣闊道路

清代後期,這時的白字戲要想發展,就必須要重新尋找突破口,完善戲曲的內涵。於是當時的白字戲藝人開始將目光轉移到當時在廣東紅火的正字戲身上。

此時白字戲正麵臨傳統與革新的衝突,一些老藝人對白字戲的改變持抵製態度,紛紛嚴格要求自己的弟子徒孫要尊敬祖師爺,一絲不苟的守護白字戲的數百年傳承;一些積極要求革新的白字戲藝人勇敢地開始嚐試與其他戲種的結合。

有那麼一天,在海豐縣一個大戶人家辦喜事,搭台子請戲班唱戲。被邀請的戲班就包括正字戲與白字戲。白字戲在粵東地區演出曆史久遠,而且經常與正字戲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陸豐地方俗例迎神賽會,如有幾班戲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戲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

但是這一次白字戲的藝人放棄了在偏棚演出的機會,他們要仔細研究紅火的正字戲,希望能夠從中吸取一些對白字戲革新有益的東西。

於是在正字戲開始表演的時候,這些白字戲的藝人紛紛站在台下,用心的觀察,尋找著白字戲與正字戲的不同。

終於經過了藝人們仔細的思考,白字戲的藝人們進行了有選擇的傳承,將正字戲中優秀的地方與白字戲進行融合。為了體驗革新的效果,白字戲在正字戲演完之後才登台演出。

隨著這種狀況第一次的出現,漸漸地在海陸豐地區形成了每當有正字戲與白字戲同時演出的情況,白字戲就會等到正字戲演完才開始表演。人們稱這種情況為“半夜反”。

夜半反就是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後來民間有了“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戲諺。

白字戲的開台戲《淨棚》、《八仙拜壽》、《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無關係。白字戲有“哩”調,有“哩”拉腔,與《金釵記》、《荔鏡記》相同。這也是出自南曲。

正字、白字兩個劇種,有些劇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記》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詞曲俱同。

後來,為了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提綱戲也給演員在表演藝術創造上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這時,海豐西路的粵劇,以及東路的潮劇,都有很大發展。他們不時來往於海陸豐等地演出,白字戲為了穩住陣腳,也著力發展“文戲”,因此就從潮劇中吸收了一些新劇目,以招徠觀眾。

這主要以新編的地方故事劇目為主,如《剪月容》、《審馮旭》、《李唔直》、《鐵剪刀》、《滴水記》等,是通過延請潮劇教師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