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戲采用聯曲體的結構,接近宋元的“套曲”和“小令”。一段曲由幾個曲牌組成,孰先孰後,都有一定的次序。特別哪個開頭,哪個結尾,有一定格局。
某曲調的基本情緒、句板、字數、標點、節奏、用韻,都有一定的規定。曲牌的強弱快慢、抑揚頓挫,安排曲詞的起承轉合,比、興、賦,近似填詞的規律,但比較自由。
清代王正祥《新定十二律京腔譜凡例》記載:
在某句曲文之下,加滾已畢;然後接下句曲文者,謂之加滾。
一切悲哀之事,必須暢滾一、二段,則情文接洽,排場愈覺可觀矣!
白字戲這種暢滾現象非常普遍,許多劇目在感情激越處,既有滾唱,也有滾白。唱迭曲、做彩場、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一瀉而下。
在白字戲的平板戲中,滾唱的形式,更是成為主要的形式。這種滾唱是在聯曲體的基礎上吸收、溶化了說唱體——歌冊,以及板腔體的東西而成平板戲。這種結構,曲牌隻用在開頭和結尾的地方,中間全用了“滾”和“賺”。
這種結構,基本旋律簡單,節奏明快;一句上句,一句下句,稱之為“子母句”。這種形式易寫、易唱、易聽,便於豐富上演劇目,也更為觀眾接受。
白字戲還有民歌特點,白字戲的民歌實為兩種,一種是小調,一種是本地民歌。小調是由正字戲傳入的,是早已戲曲化了的民歌。本地民歌則是後期從群眾生活中吸收過來的。
白字戲表演程式比較豐富。戲劇“場口”的設計,“科介”的安排,“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走報”、“聞凶”、“激麵”、“想計”、“分門”、“合水”、“拷打”、“奔逃”、“追殺”等也都有程式。
每一單項動作,都有一定的強弱快慢、抑揚頓挫的節奏要求。步法身段、手法和眼神、服裝和道具,都要求互相配合。各行當又有各行當自己的標準。
白字戲的武戲來源於南派武功,繼承少林宗支,拳來腳去,門路嚴謹,既逼真,又好看。槍刀劍棍,都有真功夫,與正字戲短打相似。
白字戲的聲腔可分為曲牌體、板腔體、民歌體等三種,其樂調分為“輕三”、“重六”、“活五”、“反線”四種。有時也可以不分。在板腔體部分,板式可分為散板、頭板、二板、三板、扣板、快板等,另外還有一種迭曲。
唱時有幫腔。這是白字戲聲腔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很有特色的部分。幫腔的情況:有的隻幫一句中句尾的三字,有的全句都幫;有的卻一句曲的句尾都幫;有的前台不唱,全由後台幫唱。
白字戲的伴奏樂器,大鑼戲文畔,原用大管弦為主樂,後則改為二弦。其所用音調比潮劇略低,並伴以三弦、提琴等。武畔用大鑼、大鼓等。小鑼戲文畔以小嗩呐為主,配以響盞、吊針等。以前樂隊七人,與正字戲相同。
白字戲的伴奏音樂、間奏音樂較豐富。伴奏弦詩一兩百首,伴奏牌子也有一兩百首。有以二弦為主樂器的,也有用小嗩呐或大嗩呐為主要樂器的。
弦詩和牌子,其中有用於“過門”伴奏,有的用於間奏增強氣氛,也有用於配合“場口”、“科介”,特別是大吹牌子,更富表現力,更有特色。
新中國建立後,白字戲獲得了新生和發展,從新榮正順科班出來的卓孝智、葉本南、鄭梓南,聯合老藝人劉茂成、陳耀光等組織了一個民主共和班式的民藝劇團,1953年改名青年劇團,開始招收、培訓女演員。
1956年再易名為海豐縣白字戲劇團,1960年縣文工隊並入,增進了新鮮血液,加強了領導。
新任團長林位均團結全團新老文藝工作者通力合作,從體製到表演藝術、音樂唱腔、舞台美術等各方麵都進行了改革。
同時古今並舉,既演古裝,又演現代,這時候,一批經過改編、整理的優秀傳統劇目《白蛇傳》、《陳三五娘》《山伯訪友》、《白鶴寺》、《劉鳳枝掛帥》和新編現代劇《社長的女兒》、《朝陽溝》、《沙家浜》、《盤石灣》、《紅珊瑚》、《濱海風潮》、《海防線上》等,相繼以其嶄新的姿態展現在舞台,博得觀眾的讚賞,人們欣喜有加,慶幸白字戲走向新生,走向繁榮。
20世紀80年代,團長何循禧時逢盛世,他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因勢利導,更把劇團推上新的台階,蒸蒸日上。
一個幾十人的劇團,麻雀雖小,而五髒俱全,它既有國家藝術團體具備的機構設置,何循禧團結一切力量,同舟共濟,全麵開展工作。
海豐縣白字戲劇團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穩固的基本隊伍作砥柱,如花旦陳素如、文武生唐大聰、醜角邱金約和黎友道,彩旦林愛珍、淨行鍾芝銘和葉三成、掌板陳碧比、編劇張堅城、作曲李啟忠、管箱餘貴印,以及後起之秀陳如策、陳小燕、鍾靜潔等,有的數十年如一日,在白字戲這塊園地裏勤勤懇懇、踏踏實實辛勞耕耘,為劇種的生存、發展作出可貴的貢獻。
1988年,劇團開拓了香港文化娛樂市場之後,連續7次赴港演出。1991年,劇團應香港邀請,赴九龍南昌大戲院,舉行了兩個晚上的“汕尾市海陸豐白字戲欣賞會”專場,場場座無虛席,影響很好。
7次赴港演出期間,香港《文彙報》、《僑報》、《商報》、《晶報》等報刊,都先後登載了圖文並茂的評介文章和報導。多家唱片公司多次來劇團錄製劇目音帶40多盒,遠銷海外,讓鄉音情牽遊子心。
在出訪贏得聲譽的同時,1991年參加第四屆廣東省藝術節演出《金葉菊》,演員葉本南、鞠少玲,分別獎。1992年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展演《放走曾榮》,劇目獲獎。
1995年參加第六屆廣東省國際藝術節演出改編傳統劇目《崔君瑞休妻》,共獲四個項目九個獎。
[旁注]
“五四”運動 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以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民歌 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
漁歌 是我國民歌的一種,沿海地區以及湖泊港灣漁民所唱。如流行於廣東海豐和陸豐的,統稱為海陸豐漁歌。分深海、淺海兩類。前者是深海作業漁民所唱,近似鹹水歌;後者是海邊漁家婦女所唱。通常主要指淺海漁歌。
諺語 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謎語 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也可引申為蘊含奧秘的事物。 謎語源自我國古代民間,曆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它是古代人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
少林 是我國武林的泰鬥,是我國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中體係最龐大的門派,有“武術禪”之稱。少林弟子皆入佛門,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稱。
《沙家浜》 是戲曲名。沙家浜鎮位於常熟、吳縣、昆山三市交界處。這裏民風淳厚,水網如織,更加上萬頃陽澄湖,千頃蘆葦蕩,從而成為新四軍殲擊日偽匪頑的遊擊戰場,成為新四軍傷病員治傷養病的後方醫院,成為抗日軍民結下魚水深情的革命熱土。
陳素如 是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海豐劇協理事、副秘書長。從事舞台藝術工作。先後在汕頭地區正字劇團、海豐白字劇團擔任主要演員兼導演。曾導演《古劍傳奇》、《九曲蟠龍珠》、《禦園辦親》、《三姑鬧婚》、《五女拜壽》、《鳳冠夢》等劇目。
[閱讀鏈接]
《彭素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彭湃同誌的指導下,為改良戲劇配合宣傳編演的白字時裝戲,以清代末期海豐的真人真事為題材,敘述青年寡婦彭素娥與一秀才相愛,為封建地主發現,兩人被送縣衙治罪。
彭素娥雖受毒刑,始終不屈,在公堂上與族長、縣官辯理。後男方遭毒打致死,彭素娥不顧一切為他吊孝。彭素娥本人也參加該劇的編寫工作。
該劇本暴露了封建階級及其婚姻製度的罪惡,歌頌彭素娥反對封建婚姻製度的不屈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