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潮劇的音樂聲腔,已有很大的發展,和白字戲已有很大的差異,故此這類劇目另成一格,被稱為“潮音反線戲”。
同時,白字戲的本地教師,也根據當地的民間故事編演了一些劇目,如《稔山案》、《一板打死江西王》等,稱為“白字反線戲”。
白字戲的藝人,尊奉田元帥為戲神,與福建南部的梨園戲、老白字戲,以及“正音戲”、“潮音戲”等相同,它們是同源異流的劇種。
白字戲淵源於南戲的泉調、潮調。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泉調、潮調劇本,有1566年的重刊本《荔鏡記》,以及稍後的《摘錦潮調金花女》、《蘇六娘》等。
可從中看出所謂“泉調”、“潮調”,是用閩南語係方言演唱的腔調。所用方言、詞彙,同白字戲也都一樣。在體製上,稱劇目為“戲文”,稱折子戲為“錦出”,以主角人名命戲名。故事多取材於愛情生活、婚姻家庭問題,與傳奇南戲的路子相同。
在行當上,基本上同是南戲七角的規模。泉調、潮調是:生、旦、醜、淨、婆、占、末。白字戲是:旦、生、占、醜、婆、公、淨,實際也全相同。
在音樂曲調方麵,同是“聯曲體”,明代刊本《荔鏡記》用了“望吾鄉”、“風入鬆”、“駐雲飛”、“紅衲襖”、“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75個。
這些曲牌,白字戲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數、字數、節奏、文采也多相同,還有唱“平調”和唱“賺”的習慣,也大同小異。
[旁注]
粵東 即是粵東地區,指廣東省的東部,其涵義較固定,一般特指以下5個地級市:潮州、汕頭、揭陽、梅州、汕尾等。粵東主要分屬三大方言係:潮州話、客家話、海陸豐話。
賽會 20世紀早期,有二月半“迎都神會”、三月半“迎東嶽神會”、七月半及十月“迎城隍會”等,以“迎東嶽神會”規模最盛,耗費最巨。賽會時,抬著泥木神像遊行,爭豔鬥巧,以媚神邀福。
金釵記 《劉文龍·菱花鏡》劇目,戲文已佚。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中輯有《劉文龍》的21支曲子。全稱為《新編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劉希必金釵記》,是藝人手抄演出本,是宋元舊篇《劉文龍、菱花鏡》的存世演出本,也是迄今見到的最古老演出劇本。
三元記 傳奇劇本,明代沈齡撰,36出。《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明末汲古閣原刊本影印,通行有《六十種曲》本,兩本皆題“明沈壽卿”作。劇作取材於《宋史》,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地集卷四亦有“馮三元”條。
梨園戲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係華僑居住地。
淨 即是戲曲中的淨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淨,不幹淨的反麵就是幹淨,因而名“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
[閱讀鏈接]
白字戲的主要劇目稱之為“八大連”:《英台連》來自《同窗記》、《陳三連》出自《荔鏡記》、《高文舉連》來自《珍珠記》、《秦雪梅連》來自《三元記》、《蔣興哥連》來自《珍珠衫》、《王雙福連》出自《臨江樓》、《袁文正連》出自《還魂》,還有崔鳴鳳連。
《英台連》又稱《紅羅記》,寫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全本包括“埋羅別家”、“鬆蔭結拜”、“書館共讀”、“踏青擲鳥”、“河梁分袂”、“賞花望樓”、“山伯訪友”、“梁媽求婚”、“鸚哥帶書”、“山伯殉情”、“英台祭墳”、“閻王審案”、“還魂成親”等20多出。
這個戲源於明代《同窗記》,又糅合了若幹民間傳說而成,頗有特色。
彭湃為白字戲寫革命劇
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我黨在廣東海陸豐地區的主要負責人彭湃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很快就團結了廣大的底層群眾。其中就包括白字戲班。
澎湃為了更好地管理白字戲班,在海陸豐地區成立了專門的組織,並命名為“梨園公會”。
梨園公會成立之後,工會之中的藝人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加革命活動和宣傳工作,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宣傳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彭湃同誌為了讓梨園公會的宣傳更有效果,親手為梨園公會創作了《田仔罵田公》的劇本。在戲班創作之後,梨園公會十分重視,立刻進行排練,並且分頭行動來到海陸豐的鄉村為當地農民以及佃戶進行表演。
在田間地頭,藝人們就地取材,搭建簡易戲台,將彭湃創作的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田仔罵田公》表演給大家。藝人在演出場所唱道:
咚咚咚!田仔罵田公。
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
咚咚咚!田仔打田公。
田公唔不知死,田仔團結起。
團結起來幹革命,革命起來分田地。
你分田,我分地;
有田有地真歡喜,免食番薯食白米。
咚咚咚!田仔打田公。
田公四散走,拿包鬥,
包鬥大大個,割穀免用還。
這個《田仔罵田公》就在人民群眾之中獲得了認可,以烽火燎原之勢風靡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影響極廣,老幼能唱。配合當時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形勢,很好地宣傳了黨的政策和宗旨,為在海陸豐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做好了準備工作。
1927年11月,海陸豐蘇維埃大會在彭湃同誌的領導下,在海陸豐地區正式成立。梨園公會的藝人們熱情地參加了慶祝活動。在第一次蘇維埃大會上,通過了“關於改良戲劇”的決議案。
在這一次的會議中,梨園公會的藝人在彭湃同誌的親自領導下,以當時當地的真人真事為題材,編演了一出反封建壓迫的大型白字戲《彭素娥》,並且整理上演了歌頌明代農民起義的劇目《李闖王》。
白字戲《彭素娥》是澎湃等人根據當時真人“彭素娥”的事跡改編的。那個時候“五四”運動波及海豐,彭湃與學聯總會骨幹們極力宣傳反帝、反封建以及“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革命道理,這些道理好似春風吹開了廣大婦女的心扉,使她們看到了自由、解放的曙光。
彭素娥和她的學生也被這些新鮮的革命道理吸引著,經常偷看進步刊物和有關婦女自由、解放的文章,並進行熱烈的討論。
彭湃還把彭素娥反對封建製度、爭取婚姻自由的事跡編成《女性先覺》的白話劇進行演出。有些進步青年看完《女性先覺》的話劇後,把彭素娥作為向封建勢力鬥爭的榜樣學習,從而提高了彭素娥的政治地位。
彭素娥也從自身的經曆中深深地體會到,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是聯係在一起的。因此,她時刻關心國家大事,並循循誘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後來,她的學生彭鏗、陳新等就讀於彭湃創辦的女子學校,並在彭湃的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大革命時期的“七顆明星”之一。她們創建了海陸豐婦女解放協會,為婦女的自由、解放作出了卓著的成績,成為海陸豐婦女運動的先驅。
白字戲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拉腔調式,叫“噯咿噯”。這種“噯咿噯”調,是在拉腔和尾腔的地方,不唱字而隻唱一種有聲無字的“噯咿噯”的腔調。
這種腔調和海陸豐宗教音樂“師公歌”以及漁歌、民歌有密切的關係。它們也有“噯咿噯”。
宗教音樂以及漁歌、民歌等民間聲腔音樂,比之戲曲音樂,淵源更為古老。白字戲流入海豐,舍去其南音本有的“咿咿呀呀”、“哩”,而把這種“噯咿噯”吸收溶入,就成為本劇種獨特的拉調,“噯咿噯”也即“哩”。
白字戲的傳統劇目,文戲方麵,共有200多個,其中有些源於明清傳奇,但大多數是家庭社會戲劇。全連戲較多,錦出戲較少。按源流和聲腔的特點,可分為大鑼戲、小鑼戲、民歌戲、反線戲、科白戲等五種。
白字戲的曲白用海陸豐方言,特別為當地農民所喜愛。音樂優美,具有聯曲、滾唱、民歌、一唱眾和的特點。劇目擅長演兒女情,表演程式嚴而不僵,載歌載舞,富有生活氣息。短打用南派武功,舞台美術簡樸,便於流動。
白字戲采用地方語言,並不是把正音劇本的官話改用方言唱、念,而是把海陸豐人民的生活語言藝術化。它包括語法修辭、俗語、俚語、諺語、歇後語、口頭語、諧音語、雙關語、謎語的選擇利用,為劇目增添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