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文化——雷劇
雷劇是廣東省的一個地方劇種,也是一個僅僅流行於雷州半島,雷州話方言雷劇區的獨特的劇種,具有濃鬱而鮮明的地方特色。
湛江,是雷劇的故鄉。雷劇植根於雷州半島,土生土長,由於它語言通俗易懂,並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越來越為雷州人民所喜愛。
雷劇是雷州土生土長之文化藝術瑰寶,是粵西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雷劇曾經過勸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劇的發展過程,已有500多年的曆史。
雷劇經常在雷州、遂溪、 徐聞、廉江、電白五縣和湛江市郊各地演出。其演出人物眾多,場麵寬闊,內容豐富,深受群眾的喜愛,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
北和雷歌班活躍在雷州
清代嘉慶末年,粵劇在整個廣東省快速的傳播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有一天雷州城內來了一個粵劇戲班,這個消息立刻就傳遍了整個雷州城的大街小巷。
雷州人唱歌有很悠久的曆史,從宋朝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記載,當時的文壇領袖蘇軾的弟弟蘇轍被貶就被貶到雷州。
蘇轍雖然比不上蘇軾,但是他也是曆史上典型的全才,不但精通四書五經而且精通音律。蘇轍來到雷州之後,給當地帶來了中原最先進優秀的文化,並且在時間的日積月累之中融合進了雷州人的生活。
後來隨著明代最著名的戲曲劇作家湯顯祖被朝廷貶到這裏,雷州本地漸漸出現了以對唱形式為主的雷劇風韻的賽歌會。後來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姑娘歌班。
當地人聽說有外來的粵劇戲班要來雷州表演,都想看一看這外來的戲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後來這個消息傳到了雷州本地專門從事姑娘歌表演的藝人耳中,這些藝人紛紛表示要在粵劇演出的時候,趕到粵劇戲班表演的地方,跟對方來一個對唱,和對方比較一下。
當藝人們來到了戲台前在等待表演開始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眼前的東西全都看不懂了,高大的戲台僅僅是表演的一部分,後台的東西完全看不到,再加上戲台上在他們看來近乎奢侈至極的布置,更讓這些藝人心中沒底。
隨著一陣樂器聲響起,一個身穿武生戲服的藝人從後台走出來,他身上的服裝不但包括頭甲纓子、翎子、肩上佩旗、身上袍甲,而且還勾畫著臉譜。
藝人在表演的時候運用這些服裝,再配合上麵部肌肉、眉眼的活動以及須髯的技巧,將劇中的人物表演的活靈活現,給所有的觀眾帶來了撲麵而來的英雄豪爽的感覺。
看到這一幕,雷州本地姑娘歌班的藝人一下子就失去了比試的勇氣。再聽對方那嚴謹的唱詞,欣賞著逐次遞進的劇情,這些雷州藝人在心中非常迫切地想要掌握這種聞所未聞的戲曲。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終於在一段時間過後,雷州藝人通過刻苦的學習,完完全全的掌握了粵劇這種戲曲。於是他們根據姑娘歌班的經驗,辦起了第一個雷州歌班。
雷州歌班一經產生,就立刻以烈火燎原的姿態橫掃雷州本地落後的姑娘歌班,在雷州本土樹立了不可撼動的絕對地位。
隨著雷州歌班到各地演出,演出的環境逐漸發生了變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出現了長年不散的歌班,產生了職業藝人,劇本、表演、音樂等也有所發展。雷州歌班的劇本、表演以及服裝、道具、臉譜等,與當年粵劇無異。
雷劇是從雷州半島的民歌雷州歌發展起來的,雷州歌源遠流長。很久以前,本地勞動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辯的風習。
明末清初,雷州歌對唱盛行,每逢喜慶之期,歌手會聚,即興而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雷州市白沙鎮麻扶橋就是當地最早的對歌台。1651年,此地興建館專供歌手住宿。此後,著名歌手常應邀到各地對唱,成為專業藝人,並以雷劇風韻開始組合成立唱班後因有女歌手加入,群眾則稱之為“娘歌班”。
所謂娘歌班是以歌姑娘為主、歌童為輔的男女兩歌手在舞台上對歌,對歌時男執一扇,女執一扇一巾,來往變換位置,邊舞邊唱。
當時姑娘歌班的歌文內容,大都是勸告世人去惡從善,如早期的勸世歌有《勸世戒煙》、《勸世戒賭》等。
這些勸世歌開始隻是根據當地的真人真事寫成的敘事式的歌文,後來,藝人為了更深刻地表現其思想內容,便虛構情節,使其故事典型化,並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場演唱,這就成為戲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