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劇用雷州地區方言表演,以雷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聲腔體係完整、曲調優美。唱腔創作以板式變化結構為主,采用原雷謳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謳散、中、快板,高台羽調慢、中板,高台宮調中板,原腔混合複、慢板等11種板式,根據劇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聲伴唱,男女聲重唱的作曲手法來渲染不同的戲劇氛圍。
廣東省第九屆藝術節主會場座無虛席, 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國家級評委及千餘羊城戲迷,還有專門從澳門等地趕來捧場的“鐵杆雷劇迷”,都被一股從雷州半島吹來的清新“雷風”所迷醉。來自湛江實驗雷劇團捧出的新編古裝雷劇《貂蟬》令觀眾們大飽眼福。
《貂蟬》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呂布與貂蟬的愛情故事創作而成,在傳統戲曲舞台上,演繹貂蟬的劇目曆來有之。
新編古裝雷劇《貂蟬》則一改傳統套路,以貂蟬為主線,還原有血有肉的真正女子原貌,突出她在愛情與恩情的兩難中依計周旋的掙紮。
避開早已改編成名的京劇所歌頌呂布的基調,轉而展示戰場上凶狠的呂布可為貂蟬付出一切真情的另一麵。整台戲情節並不是重點,而是重在人物的塑造,把人物真實化。
《貂蟬》也是在雷劇《連環計》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後者曾參加雷州市第六屆藝術節演出,獲6項金獎。該劇雖然榮譽傍身,但並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步伐,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力求更加完美。
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團長林奮就當時的戲曲專家留下的修改意見對劇本一改再改,從第一稿直至第七稿,已曆經一年的時間,直至《連環計》90%的改動,十易其稿。
雷胡是貫穿《貂蟬》的主旋律:作為此次最難得、又是最讓人驚喜的音樂獎,打破了雷劇在省級藝術表演賽事零的獲獎紀錄,劇團全體人員為之振奮。
雷劇唱腔一直是雷劇研究專家陳湘生前奮鬥及期盼的,這次音樂獎的取得可以告慰這位為雷劇獻出一生心血的藝術家的在天之靈。
雷劇經曆三四百年的發展,已經走向成熟。湛江市實驗雷劇團1992年一度進京演出,盧淩日創作的《抓閹村長》,深受京華觀眾的好評。從此,雷劇在北京的劇壇上傳出了前所未有的一聲南方巨雷。
2001年,該團相隔10年後第二次進京演出古裝雷劇《梁紅玉掛帥》,主演林奮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旁注]
俚僚 是指先秦時的西甌、駱越人及漢代的烏滸、南越人,他們生活在粵西、桂東、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後統稱為“百越”。俚僚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生活、文化特點,這種文化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裏麵留下了種種痕跡。
寇準 北宋政治家﹑詩人為官清廉,不拘節微而善謀大事,在地方以民為本,政績卓著;在朝廷輔佐皇帝安邦治國。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湣詩集》三卷。
李綱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貂蟬 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美女,也曾登場於曆史小說《三國演義》,民間傳說為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出生於河南洛陽。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林奮 雷劇代表人物,國家一級演員,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團長,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雷劇《梁紅玉掛帥》主演。在32個春秋的舞台生涯中,林奮以形神兼備,聲情並茂的藝術魅力傾倒了雷州半島的雷劇觀眾,被譽為雷劇的一朵紅牡丹。
[閱讀鏈接]
現在雷州市的雷劇市場應該用“熱鬧”來形容,雷州半島人民對於這塊土生土長的“本地薑”情有獨鍾。廣大農村有演戲的習慣。村裏總會在傳統節日、本村的特殊日子裏某家某戶有什麼喜事,定會請劇團前來助興。
得益於雷州市近年來廣泛開展的“農民文化節”。這刺激了農民群眾自辦文化的興趣,帶動了文化市場的繁榮。
雷劇特殊的唱腔、特別是他們所采用的獨特語言,再加上深厚的傳統習俗等因素,決定了雷劇有其存在的特殊性。農民對雷劇有三盼:一盼戲金低;二盼名角來;三盼名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