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文化——雷劇(2 / 3)

歌班演出的劇本群眾稱之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斷機教子》,世傳為清代翰林院編修陳昌齊修改定稿。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農村業餘愛好者也在農閑之時邀集起來,湊成班子,巡回演出,群眾稱之為“歌班”。後來廣東大戲到雷州半島演出,雷州歌班的藝人紛紛向大戲學習,把他們的表演形式、服裝、鑼鼓、音樂都學了過來,使雷州歌劇的表演完全成為戲曲的形式。

[旁注]

蘇軾 (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 (1039年~1112年),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不僅在詩文創作方麵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蘇轍的書法運筆結字與其兄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曾經被貶雷州。

武生 就是京劇中擅長武藝的角色,武生分成兩大類,一種叫長靠武生,一種叫短打武生。內行的說法是要漂,率,脆,看起來幹淨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表演上重矯捷﹑靈活。

對歌 又名“鬥歌”、“對口白”、“唱口白”,是樂清民間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調唯配以樂清方言才珠聯璧合。每逢元宵佳節,人們都要聘請藝人去演唱“對歌”。在佘族山寨,到了節日、喜慶場合人們也會徹夜歡唱,對歌係禮儀活動組成部分。

陳昌齊 (1743年~1820年),廣東雷州人。為清代乾嘉年間考古、語言、文學的大師,又是精通天文、曆算、醫學、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學家。

[閱讀鏈接]

雷劇起源於雷州歌。舊時,雷州歌是以自我歌唱,自我抒情的民間歌謠。

據傳, 1735年雷州白沙鎮麻扶村鄉老改為“賽歌台”,進行賽歌活動。

從此開始,鄉裏人稱“踏樓板”的雷州歌登上舞台。後來,由民間歌手自由組合,逐漸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參加,稱為“姑娘歌”。

當年,姑娘歌一般是用兩個俗稱“石牛”的石碾並列豎起,中間放一塊牛車板即成舞台進行表演。

流寓文化形成雷州奇葩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湛江地區設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養雷劇新人的機構,並把雷州歌劇更名為“雷劇”。

雷劇工作者對雷州歌劇積極進行改革,著重解決唱腔問題,並對舞台美術、音樂作了全麵的革新,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們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群眾頭歌各種唱腔和唱法,抓住特點,加以發揮,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聲腔、板式。

同時,廣泛收集雷州半島民間樂曲,加以整理,作為場間氣氛音樂;鑼鼓也有所創新,使雷州歌劇具有完整的音樂體係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豐富了藝術表現力。

湛江文化自古都是包容博大的,從曆史來看,湛江有種古老的“流寓文化”就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結晶。

湛江是古雷州的領地,有著較深遠的曆史淵源,湛江地處我國大陸最南端,在遠古時期,便是“山高皇帝遠”的蠻荒之地,史稱“南蠻”。

自漢代開海辟疆以來,先後在這片領地上建立過合浦郡、朱崖郡、朱官郡、海康郡、雷州府等,曆經3000多年曆史,是嶺南建置較古的郡府。

其開發較早,曆史悠久,但文化落後,在唐宋以前,文化狀態主要是落後的俚僚文化。湛江文化的發展,得益於唐宋以來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而這種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衝擊與交融,一是移民文化,一是流寓文化。

曆代貶臣貶謫當地留下的文化遺產與人文精神,古雷州是這方麵曆史文化的集約地。

自從宋明以來,雷州府區域內就曾多次有京城重臣貶謫至此或經此赴海南。

自宋以來貶此的名人不下20人,其中較有名望的便是北宋年間的宰相寇準及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氏兄弟蘇軾、蘇轍,南宋年間的宰相李綱,還有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等曆代文化精英。

“流寓文化”是當時先進文化的代表,也是曆史文化的遺傳,流寓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流寓精英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推進曆史文明。同時他也是地方文化與民間藝術反哺了流寓精英,加強了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