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神大戲——正字戲(1 / 3)

敬神大戲——正字戲

正字戲是廣東地方戲,用中州話演唱,因粵東閩南稱中州話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戲”或“正音戲”。

流行於以海豐、陸豐為中心的粵東和閩南地區。“正字”,即指正字戲。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戲已在當地流行。

正字戲是元明時期南戲的一支,從閩南傳人粵東。主要曲調有正音曲、昆曲兩種,也有部分雜曲、小調。其正音曲曾受弋陽腔、青陽腔、四平等腔影響,一唱眾和,且多滾白、滾唱,常出現大段的“暢滾”。

陸豐縣元山寺始演正字戲

那是明代的時候,廣東陸豐縣的士紳組織出資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興建了一座堅固的戲台,用來招待他們聘請來到陸豐表演昆曲的戲班。

雖然昆曲戲班還沒有到來,但是人們已經知道了這一次戲班的曲目,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由昆曲發展史上偉大劇作家湯顯祖所創作的《牡丹亭》。

雖然陸豐人沒有聽過牡丹亭這個戲曲,但是早已經對《牡丹亭》非常清楚,甚至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所以陸豐的士紳們一邊等待著戲班的到來,一邊談論著《牡丹亭》的情節,尤其對男女主人公“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愛情觀頗為感慨。

終於在人們翹首企盼中,昆曲戲班來了,他們不但帶來了《牡丹亭》,而且還帶來了《義俠記》、《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等曲目。

接連七天的大戲終於還是落下了帷幕,陸豐人在欣賞到了高水平的昆曲之後,就迷戀上了這種戲曲,他們似乎多麼想把昆曲留在陸豐啊,那樣就可以隨時隨地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了。

這時,陸豐的士紳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本地藝人之中挑選一些底子好,歲數小的童伶前往昆曲戲班拜師,等他們學成出師之後,返回家鄉這樣就可以將這些紅極一時,具有很強觀賞性的曲目徹底的留在陸豐。

如此一來,既能滿足陸豐士紳的需要,同時也不會因為昆曲戲班的離去,而讓他們欣賞不到《牡丹亭》、《俠義記》等曲目。

想到了這裏,陸豐士紳立即開始著手,紛紛從自己家中的戲班挑選適齡的童伶跟隨昆曲戲班學習昆曲。

時間很快過去了,在7年之後,當初從陸豐走出去的童伶一個個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在昆曲戲班中整整生活了7年的時間,接受了昆劇7年的培養,都已經達到了出師的標準,他們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碣石玄武山元山寺門前,士紳門向大路上張望著,遠遠地看到7年未見的藝人們,他們快步迎了上去。這些藝人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家鄉人,一個個熱淚盈眶。

夜晚,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戲台的周圍聚集著翹首以盼了整整7年時間的人們,他們抬著頭看著已經整理一新的戲台等待著欣賞那轟動全國的名曲《牡丹亭》。

戲台上終於有了動靜,一陣優美的樂器聲響起,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出現了身穿戲衣的藝人,藝人在戲台上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演繹著戲曲中的情節。

這種舞台動作載歌載舞,唱腔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的昆曲終於在7年之後,再一次出現在了陸豐人民的麵前,而且將永遠的紮根在這裏,不會離開。

隨著《俠義記》的上演,陸豐人們又欣賞到了激情四溢的武戲,與《牡丹亭》這部愛情戲風格不同的武戲將人們帶入了另外一種享受的境界。

隨著演出的繼續,外出學藝歸來的藝人們在家鄉父老的麵前,表演了一種將昆曲與本地戲曲使用的正音曲兩者相結合的小戲。

沒想到這個藝人僅僅是用來嚐試一下的小戲立刻就得到了家鄉父老的好評。大家紛紛稱讚:“這種戲比正音曲有昆曲的味道,更加流行;同時比昆曲又多了家鄉的味道,聽起來更加親切。”

藝人在得到了鄉親們的肯定之後,開始漸漸地將一些昆曲段子融入正音曲的因素,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練習,他們終於能夠將正音曲與昆曲係統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曲調。

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碣石玄武山元山寺漸漸成為了陸豐縣最有名的戲曲基地。後來明代萬曆年間黃紳撰《石橋場土城記》謂陸豐縣碣石衛道:

國初以來,歌舞相聞。

明代萬曆年間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修建戲台專演正字戲,並於1748年把戲台擴建成可容兩個戲班合演的大戲台。

元山寺修有供藝人食宿的戲館,西庫房牆壁寫著乾隆十五年的玄武山曆屆神誕戲“總理”的名字。

在這將近300年的時間裏,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的戲台經常是載歌載舞,歌舞相聞,成就了正字戲的輝煌。

[旁注]

玄武山 位於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元山寺建在玄武山南麓,占地15公頃,是佛道兩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粵東地區一處曆史悠久、馳名海內外尤其是東南亞的名勝古跡,並且是閩南語係百姓的佛教信仰中心。

湯顯祖 (1550年~1616年),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麵,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

《牡丹亭》 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

元山寺 位於廣東省陸豐市,始建於1127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了,碣石建衛,碣石衛總兵侯建高主持規劃擴建,設計成了一座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和藝術特點的宮殿群體。

[閱讀鏈接]

在明清兩代數百年,粵東、福建都流行正字戲,據潮州田元帥廟碑文記載,正字戲居首位。潮州田元帥廟,名“喜慶庵”,建於清順治年間。有石碑記文:“鹹豐九年八月初三,祖廟被狂風折毀,社、裏同眾梨園子弟重修廟宇。十年梨園會議:正音班每年班銀二元……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