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期以來,正字戲以海陸豐為基地,組織班社到潮汕閩南各地演出。迎神賽會,仍被聘居正棚,以廟台、草台演出為主。
粵東沿海地區海陸豐一帶,自明代以來,戲曲藝術甚為昌盛,正字戲、潮劇、白字戲、西秦戲、竹馬戲、木偶戲、皮影戲、粵劇、漢劇等先後流行。正字戲由於藝術遺產豐富,為當地人民喜聞樂見。
雙喜班見證正字戲輝煌
1777年的時候,在陸豐地區,陽光灑在地麵上,海風徐徐吹上海岸。
在海岸邊上,出現了一隻將近40人的隊伍,這支隊伍為首的是三個中年人,他們的身後跟著8個樂器師,樂器師手中都拿著樂器,一路上吹打著;樂師身後是十幾個兒童,這些兒童臉上都畫著臉譜,讓人一看到就知道他們是一群童伶。
這支隊伍究竟要去哪裏表演呢?人們在紛紛猜測的同時也跟在了隊伍後麵。隊伍終於來到了一間廟宇前,這間廟宇之中供奉的是“田元帥”。為首的三個中年人在廟宇前停下,彼此相視一下,同時大聲說道:“奏樂。”
樂師演奏起最拿手的曲目,5分鍾過後樂聲停止,三個中年人規規矩矩地站在隊伍前方,大聲喊道:“拜見祖師爺。”
以三個中年人為首的這支隊伍,整整齊齊地跪在地麵,對著祖師爺“田元帥”三拜九叩。
中年人拜完之後,手持三柱高香,點燃之後大聲說道:“祖師爺在上,弟子二喜叩拜。弟子們決定在今日成立雙喜班,請祖師爺庇佑。”
“請祖師爺庇佑。”
說完之後,隨著眾人再次叩首,二喜恭恭敬敬地走到神龕前,將香火插入香爐。隨著香火入爐,雙喜班班主來到大家麵前,大聲喊道:“點炮,敬天!”
一陣驚天動地的鞭炮聲響起,10多個童伶開始表演起來。童伶表演結束後,班主繼續喊道:“敬祖師!”
又是一陣鞭炮聲響起,他身邊的兩個同伴紛紛換上了戲服,在童伶的配合下表演起來。表演結束後,班主用盡全身力氣喊道:“雙喜班成立。”
隨著喊聲結束,鞭炮齊鳴,樂師紛紛演奏起來,班主也換上了戲服,一同加入了表演的行列。
周圍的人們看著雙喜班的表演,立刻喝彩起來。一些士紳甚至當場邀請雙喜班在日後到他家去表演。
雙喜班正式成立了,這是正字戲有記載以來第一個正式的戲班。戲班有著嚴格的規矩,無論是服裝還是樂器;無論是各種角色還是各種曲目,都形成了規範的係統。
在這種嚴格的規矩下,雙喜班一直在正字戲表演的路上前進著,傳承了將近200年的時間。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別擅演連台本戲。文戲的唱腔保留著古老的麵貌,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唱牌子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
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大鑼、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呐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繼承了弋陽、青陽古腔,滾唱運用得較為普遍。昆腔曲牌有100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體現了北曲嚴格、完整的組織形式。
正字戲的樂調分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類,並有頭板、二板、三板、牽句等節奏變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駐雲飛》、《鎖南枝》等。
昆曲分笛曲與嗩呐曲,常與“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風》、《泣顏回》、《寶蓮燈》等。雜曲包括福建調、道士調、亂彈和吹腔。
福建調來自閩南七子班;道士調,即師公調,出自粵東;亂彈和吹腔,來自廣東西秦戲班,小調多為民歌俗曲,有《青銅寶鏡》、《花鼓調》、《一匹綢》、《琵琶詞》等。
伴奏樂器“正音曲”以龍舌蘭殼製的大管弦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雜曲等以笛和嗩呐為主。
正字戲劇目,分文戲和武戲兩種,文戲包括南戲係統聲腔、昆腔、雜曲小調三種劇目,共170多個;武戲即提綱戲,約2400多個。
文戲中不少劇目音樂及表演藝術較豐富,有36出真本戲,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12本,稱“十二真本戲”,即:文戲著名的有四大苦戲,分別是《琵琶記》、《白兔記》、《荊釵記》、《葵花記》;四大喜戲分別是《三元記》、《月華記》、《五桂記》、《滿床笏》;四大弓馬戲分別是《馬陵道》、《千裏駒》、《忠義烈》、《鐵弓緣》。
這十二真本戲,有的是全用昆腔演出,有的則用正字曲戲聲腔演出,也有少量是曲、昆混合使用。正字戲的傳統劇目,除十二真本之外,如《彩樓記》、《斷發記》、《烏驢記》、《羅帕記》、《玉環記》、《桃園記》、《金丸記》、《瘋僧掃秦》、《草廬記》等,都是南戲名劇。
其中一些本子,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仍然按照明代的本子演出,如《槐蔭記》,全按明顧覺宇《織錦記》第二折《槐蔭分別》原本演出。昆腔劇目《馬陵道》原本六折,今北昆隻存二折,而正字戲竟能演出四折,彌足珍貴。
武戲大都為連台本戲,如《三國》、《隋唐》等。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為《槐蔭別》、《百花贈劍》、《張飛歸家》、《金葉菊》、《換烏紗》等,並改編演出了《瓊花》等現代戲。
武戲慷慨激昂,氣氛熱烈。以擅長袍甲戲見稱,表演情緒激昂的場麵時,善於運用頭甲纓子、翎子、肩上佩旗、身上袍甲的抖動功夫,配以麵部肌肉、眉眼的活動以及須髯的技巧表現人物的外貌形態、內心活動以突出人物的英豪性格。短打主要是南派武功,拳宗少林,打起來逼真、緊張,近於驚險。
文戲唱做並茂,以做見長。南戲聲腔係統劇本,文字較通俗;昆腔劇本,文字雅麗。這兩類戲,大都有較細致的做功。
如《百花贈劍》,百花公主回宮,嗅到酒氣而多方觀察江花佑,通過飲茶、按懷,觀察江花佑是否飲酒等一連串富於生活氣息的細節表演,把人物的精細性格刻畫得十分生動。就動作和舞姿而言,往往柔裏寓剛,粗中見細。生旦表演,在情緒緊張之際,動作特別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