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奇葩——潮劇
潮劇係我國十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
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它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南部、台灣、香港、上海,以及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講潮州話的華僑、華裔聚居地區。
鳳凰山對歌形成潮州唱腔
傳說那是在明代的時候,潮州以北的鳳凰山上居住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一個女兒因為她人長多很漂亮而且唱歌非常非常的好聽,所以周圍的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小歌仙”。
隨著小歌仙慢慢長大成人,周圍十裏八村的男子紛紛來到小歌仙的家裏提親,她家的門檻都快被提親的人磨平了。
雖然有這麼多的人前來提親,可是小歌仙卻一個都沒有看上,小歌仙喜歡唱歌,所以她希望找一個同樣喜歡唱歌而且唱得很好聽的男子當丈夫。
於是小歌仙就對所有前來提親的男子說道:“三日後,我會在鳳凰山頭唱山歌,你們誰能對上我的山歌,我就嫁給他。”
小歌仙對山歌招親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潮州城,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人們忍不住用小歌仙對山歌招親與過去的比武招親相提並論。
此時在潮州城內的大街上,有一個從廣州回來的伶人,因為他唱戲的時候桑子亮,所以人們送給他一個昵稱叫做“衝天炮”。
衝天炮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向旁邊的人打聽小歌仙的情況,聽著人們對小歌仙的讚揚,他的心中立刻就決定要參加三天後的對山歌比賽,親眼看看小歌仙究竟有沒有人們口中說的那麼好。
這個衝天炮當時在廣東很有名氣,拜過名師,精通弋陽、昆曲、梆子、皮黃等唱腔,這一次回來就是打算在潮州創辦自己的戲班,在潮州地區闖出一片天下。
三天後,人們早早地來到了鳳凰山等待著觀看這一場奇女子對山歌選丈夫的好戲。
太陽漸漸升到了天空,陽光灑在鳳凰山上。身著白色長裙的小歌仙如約而至出現在鳳凰山的山頂,在陽光照射在她的身上,在身後的綠樹腳下的青草襯托下就好像剛剛下凡的仙女一樣超凡脫俗,簡直是美麗極了!
衝天炮在看到小歌仙那一瞬間,感覺自己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傳說之中的仙女,他無法控製自己的腳步,向前移動著。
站在山頂的小歌仙也看到了卓爾不群的衝天炮,她同樣感覺眼前一亮,在心中猜測著對方會不會接上她的山歌呢?
小歌仙看了看衝天炮,用比黃鸝還要清脆的嗓子清晰地吐出充滿了潮州土話味道的歌詞,她唱道:
趕人出屋雞亂啼,送人離別水東西,
挽水思量想無法,從今唔養五更雞。
衝天炮聽到了小歌仙的山歌,以弋陽腔的腔調用充滿了磁性的嗓音唱道:
鬆口行上嘉應州,三條河水急湫湫,
兩條絲線打死結,人情難舍哥難丟。
小歌仙聽著衝天炮的山歌,心中變得激動起來,忍不住多看了幾眼這個輕易對上自己山歌的男人,繼續唱道:
食煙愛食兩三筒,連妹愛連兩三宗,
第一就要言語好,又要人才蓋廣東。
衝天炮聽著小歌仙甜美的歌聲,生怕別人搶先對上來,於是他趕緊以昆曲的唱腔接了下來,唱道:
放下擔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對。
阿哥好比諸葛亮,唔怕曹操百萬兵。
小歌仙聽到衝天炮對上自己的山歌,心中更是喜歡,眼睛看著對方唱道:
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
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
衝天炮聽著小歌仙的山歌,心中知道對方對自己也是非常喜歡,於是唱道:
攬樹開花花攬花,阿哥攬上妹攬下,
牽起衫尾等郎攬等郎一攬再回家。
小歌仙聽到了衝天炮的山歌,臉色潮紅仿佛快要滴下水來一般,心中對衝天炮簡直是滿意極了,繼續唱道:
新買扇子七寸長,一心買來送情郎,
囑咐情郎莫跌撇,兩人睡目好撥涼。
衝天炮也從歌曲中聽到了小歌仙的情深意切,唱道:
河邊楊柳嫩嬌嬌,拿起槳板等東潮,
阿哥搖船妹劃水,船浮水麵任哥搖。
衝天炮徹底被小歌仙的人與歌吸引了,在唱完之後迫不及待的向對方發出了詢問,他大聲唱道:
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
做了三間又三套,問妹愛廊唔愛廊。
麵對衝天炮大膽的詢問,小歌仙紅著臉接道:
新打戒指九連環,一個連環交九年;
九九還歸八十一,還愛相交十九年。
在聽到了小歌仙的歌聲後,衝天炮簡直是興奮極了,他拋下眾人,跑上山頂,與小歌仙一起去拜見她的父親。小歌仙對身邊的衝天炮也萬分滿意,一個掌握著弋陽劇、昆劇、贛劇的男人,簡直就是上天賜給她的最好的愛人。
小歌仙嫁給了衝天炮,他們在潮州創辦自己的戲班,兩個人將自己掌握的唱腔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具有潮州地方特色的唱腔。這種唱腔與他們兩個人傳奇的愛情故事一起快速在潮州地區流行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
其實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是一個已有440多年曆史的古老劇種,主要吸收了弋陽、昆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語、潮州音樂、潮州歌冊、潮繡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我國戲曲在12世紀至13世紀,形成北方雜劇和南方戲文也就是南戲。北雜劇在宋金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至元代達到繁榮;南戲是12世紀初葉,在浙江溫州首先形成發展起來的。在宋元時期200多年的流傳發展中,南戲向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流傳,形成了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昆山腔,以及泉潮腔等聲腔劇種。
南戲流傳到各地並形成地方聲腔劇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南戲原有的曲調流傳到各地之後,被戲曲演員以當地語言傳唱著,由於語言、語調上的差別,使之不斷變化,在風格上也逐漸地方化起來;一種是當地的民間音樂——從秧歌、小調、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斷地被采用到戲曲中來,豐富著原有的曲調。
這兩種因素相互滲透,便形成了若幹不同風格的聲腔劇種。明本潮州戲文的發展,證明了現潮汕地區在元明時期有過繁榮的南戲演出活動。一些在史籍上記載已佚的宋元南戲早期劇本,如《顏臣》即《陳顏臣》,演陳顏臣與連靜娘的故事、《劉希必金釵記》,就是早期南戲曾在現潮汕地區流傳的佐證。
《蔡伯皆》、《劉希必金釵記》,這兩部戲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戲劇本,說明南戲流傳到潮汕地區之後,潮州藝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於語音、語調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調起了變化,同時還吸收潮州的民間音樂、小調等,從而在南戲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聲腔——潮腔。
明代戴璟在《廣東通誌》所載:
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
清代初期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載:
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戲
這兩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鄉音唱南北曲的佐證。
《荔枝記》、《荔鏡記》是以潮州民間故事編寫,結構完整、手法嫻熟、用潮腔演唱的劇本,說明潮腔在嘉靖年間已趨於成熟。
有的戲曲研究專家根據有關的史料,認為:
明中葉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獨特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流傳在泉州長、漳州、潮州一帶。
[旁注]
鳳凰山 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區北麵約40千米處,是一處獨特的旅遊景觀。主峰鳳凰大鬢海拔1497.8米,是潮州市的最高峰。鳳凰山是佘族發源地,以龍犬為圖騰,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
提親 男女雙方到了談婚論嫁之時,男方家長須請媒人向女方家長提親。若得許可,問明對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認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天幹地支相配之稱。
山歌 我國民歌基本體裁之一。流傳分布極廣,蘊藏極為豐富。大多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內容以表現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山歌音樂極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風格性最強品種。是我國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精神生活重要來源。
嘉應州 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名。1732年由廣東總督鄂彌達向朝廷奏報,將惠州府興寧、長樂二縣,潮州府程鄉、平遠、鎮平三縣,建置嘉應州,領程鄉、興寧、長樂、平遠、鎮平五縣。
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受劉備邀請出仕,隨劉備轉戰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