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在國內外廣受歡迎
那是在20世紀早期的時候,潮劇因為它的地方特色而廣受歡迎,尤其在雲霄縣境內,更是火爆到了極點。
雲霄縣曲風盛行,家家戶戶在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甚至辦紅白喜事的時候都會邀請潮劇戲班進行演出。
在雲霄縣那時有一個富戶,他的母親過六十大壽,他將雲霄縣內最有名的潮劇班,邀請到了自己的家裏來演出。
夏夜的晚上,山村竹風陣陣,蛙聲、蟲子聲齊鳴,小孩子們在庭院內來回奔跑嬉戲著,大人們圍坐在一起說話聊天等待潮劇戲班的表演時間。
隨著一陣鑼聲響起,藝人身穿小醜戲服,演唱著搞笑的小曲,藝人唱道:
月光光,照地方;馬來等,轎來扛。什麼人?扛老陳;老陳不在家,扛阿媽;阿媽要屙屎,扛大姐;大姐愛炒菜,扛老妹;老妹愛喂雞,扛老弟;老弟會爛叫,扛空轎。扛到荔枝山,有張塘,撿條鯉魚八尺長,阿公講留來做生日,奶奶講留來娶新娘。娶個新娘高天天,煮飯臭火煙,娶隻新娘矮墩墩,煮飯香噴噴。
戲曲詼諧幽默,使用市井語言,以迎合婦孺。
據《雲霄縣誌》卷四“風土”記載:
按本邑今唯潮音劇盛行,查此劇喜演鄉曲,流傳鄙俚不堪之小說,以迎合婦孺。每一唱演,則通宵達旦,舉國若狂。
而且還記載說:
每歲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數台,所費不貲。
龍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競聘潮劇”演出。所演劇目,按內容題材分為大鑼戲、小鑼戲和蘇鑼戲三大類。
大鑼戲多為傳統劇目,保留有《蔡伯喈》、《劉知遠》、《郭華》、《拜月記》、《荊釵記》等一批宋、元南戲;小鑼戲多取民間題材,為生活小戲,如《桃花搭渡》、《益春藏書》;蘇鑼戲則屬於公堂戲和武打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醜、末、淨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類型。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準。四生包括小生、老生、花生。武生。八旦包括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醜旦。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角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我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醜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鬥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三點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鬱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這三點,在潮劇傳統劇目的本子中隨處可見。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200多支,樂曲1000多首,是研究我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發展豐富。
20世紀20年代以前,樂器隻有竹弦、嗩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後來,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20世紀40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潮劇戲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官階區別和等級區別,並反映在服裝的式樣、顏色和圖案花紋上。
潮劇戲服有鮮明的等級標誌,有嚴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錯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視,有時還會到官府治罪。故戲班曆來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規矩。
潮劇傳統劇目相當豐富,已發掘出1300多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這類劇目的主要“關目”與古本大多相同,文詞典雅,樂器古樸,做工精細;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這類劇目戲文雅俗共賞,情節曲折有趣,富於地方色彩。
潮劇常用“雙棚窗”這種形式來搶棚腳,吸引觀眾。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戲中運用,由兩組演員同台同時表演,如“雙柴房”、“吳漢雙殺妻”等,以顯示該戲班的演員陣容雄厚,唱做齊整。謝吟先生編的文明戲《迎風山》,門內門外有一段雙棚窗,也得到讚賞。
潮劇初時的演出規製隻是席地而演的“塗腳戲”,經過在田野中草草搭台演唱的“摔桶戲”階段以後,才漸次出現戲棚為“六柱”、“九柱”、“十二柱”、“十四柱”甚至“二十四柱”的“竹簾戲”,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廣場戲的雛形。
廣場戲的戲台有固定和遊動兩種。固定戲台一般建在關帝廟、媽祖宮前或私人庭園中。遊動戲台一般多臨時構築於鄉鎮廣場或野地高埠之處,有時亦搭於村前秋收後的田埕上,演過即拆。
潮劇在閩南雲霄、詔安、東山、平和成立有縣級專業劇團。20世紀60年代,漳州地區專業與業餘的潮劇團發展到近200個。詔安、平和潮劇團、雲霄縣青年潮劇團均應香港聯藝公司邀請赴港演出。
雲霄縣潮劇團赴新加坡演出《花蕊夫人》、《碧血瑤階》等,10天共有觀眾10000多人。
1996年,東山潮劇團兩度應邀赴香港演出32場;12月,詔安縣潮劇團亦赴泰國演出,一年之內,出訪3次。後來詔安、平和、雲霄三縣潮劇團分別赴新加坡與香港地區演出一個月。可見潮劇在國內外都大受歡迎。
[旁注]
祭祀先祖 是舊時我國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
縣誌 記載一個縣的曆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一般20年左右編修一次。現存最早的全國地方誌,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誌》。新中國成立後,各縣普遍修編了一次縣誌。
荊釵記 明傳奇《荊釵記》。王十朋、錢玉蓮的故事,被改編為多個戲劇劇目。它是南戲劇本,王國維卻考定作者為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琵琶記》號稱五大傳奇。
扇子功 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戲曲演員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種種動作,用以表現人物的感情。因須經專門訓練,運用時方能得心應手,故列為基本功。生、旦、淨、醜各行角色皆有此功,但以小生、花旦、閨門旦等使用最多,技巧更為豐富。
板腔體 是戲曲、曲藝音樂中的一種結構體式。或稱“板式變化體”。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變體原則,演變為各種不同板式。梆子、皮黃係統的劇種可作為板腔體的代表,在近代戲曲音樂的發展上有重大影響。
揚琴 是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並濟。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在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大胡 俗稱“胡琴“,屬於民族樂器中的弓弦樂器,因作為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詞,它本是我國弓弦樂器的總稱。我國古代,把西北地區少數民族通稱為胡,胡琴是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
關帝廟 就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
[閱讀鏈接]
潮汕俗語中關於醜角的俗語最多。而且把醜角突出到重要的地位。“無醜吾成戲”,就是說沒有醜角演不成好戲。
有一年,某地兩個戲班進行鬥戲,兩班各有特色,勢均力敵。可是後來乙班漸入佳境,觀眾逐漸被吸引過去。這時,甲班宣布某老醜將出場,觀眾一聽,都湧到甲班戲台前。
隻見一個胖得惹人發笑的醜角上場,他穿一條唐裝的齊膝間短褲,赤著胖乎乎的上身,拿一條又粗又長的大麻繩,不聲不響地先在台角扮個鬼臉。
然後做了“想要自縊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卻膽怯”的動作後,說了幾句“唉!想欲吊頸哩驚畏索大條!想有跳溪哩驚無人撈!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
十分詼諧,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把觀眾都吸引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