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155年~220年),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主要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 、丞相,後為魏王。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一中原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廣泛屯田,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複有一定作用。
九連環 是我國傳統的有代表性的智力玩具,凝結著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趣味性。以金屬絲製成9個圓環,將圓環套裝在橫板或各式框架上,並貫以環柄。遊玩時,按照一定的程序反複操作,可使9個圓環分別解開,或合而為一。
贛劇 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昆腔及其他曲調的多聲腔贛語劇種。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贛劇的發展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秧歌 起源於我國民間藝術,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主要於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小調 我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曆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
[閱讀鏈接]
1958年在揭陽縣漁湖鄉西寨村的一座明墓發現《蔡伯皆》。抄本《蔡伯皆》共兩冊,其中“總本”一冊,54頁。“生本”一冊,38頁。殘文3頁,總共95頁,“總體”從“高堂稱慶”至“糟糠自懨“,是全劇上半部的寫本。“生”本從“南浦送別”至“一門旌表”,中間有殘缺。
1975年,在潮安縣鳳塘鄉西山溪一夫婦合葬的明墓中發現了《劉希必金釵記》。寫本正文72頁,計戲文67出,中間缺4出,附鑼鼓譜“三棒鼓”,“得勝鼓”一葉、散曲“黑麻序”兩頁,共75頁,正文頁中間有“宣德六年”,末頁有“宣德七年六月”字樣,是明代宣德年間寫本。
酬神賽會上潮劇大放異彩
那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正月,在廣東潮汕各地正舉行著熱鬧非凡的“正月遊神”活動。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慶祝正月而舉行遊神的娛樂活動,到處都是謝神的音樂舞蹈與戲劇活動。
這時候的潮汕地區不但集中了本地的戲班,而且廣東甚至福建也有戲班前來表演。在整個正月潮汕地區簡直就是南方藝人的大舞台,在這裏彙聚了徽劇、贛劇,昆劇、閩劇、粵劇以及潮劇。
各自不同地方的藝人在舞台上使出渾身解數,都想要力壓群雄,在整個正月遊神活動中成為一枝獨秀,從此名揚天下。
確實是名揚天下,不僅僅是在整個南方聲名鵲起,而且還會揚名海外。因為潮汕地區是僑民最多的地方,每逢正月的時候,很多的僑民都會回鄉祭祖。如果能在這個時候一炮而紅,這一年的營生都不用發愁了。
古樸粗放的贛劇,行腔宛轉、表演細膩的昆劇,擁有逗腔、颺歌、江湖、小調四中特點的閩劇,以及本土氣息非常厚重的潮劇等所有來參加潮汕遊神活動的戲班子都做了精心地準備。
這一天是大年初一,潮劇精心準備了《蔡伯喈》,這場大戲一上場,立刻就將唱戲周圍所有的觀眾都吸引了,再加上極具地方特色的潮汕口音,讓潮汕本地人以及外來的僑民聽得如癡如醉,忘記了時間。
隨著劇情進入了高潮,所有的觀眾都不知不覺地站了起來,兩隻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戲台,生怕耽誤哪怕是一秒鍾的時間。
潮劇在這一次遊神活動的第一天唱出了一個開門紅,被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看到的人直呼過癮,沒看到的人深深惋惜的同時,準備在正月初五這一天彌補之前的損失。
到了初五這一天,潮劇的戲台前是人山人海,觀眾將整個戲台包圍得水泄不通。一曲《劉希必金釵記》登場,將今天的演出帶到了高潮。藝人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以及那細膩動聽的唱腔獲得了一陣陣的掌聲。
演出一直持續到了晚上七點,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可是看戲的觀眾卻一個都沒有離開,可見觀眾是多麼的喜歡潮劇啊。
終於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花燈掛滿了長街,形成了一副美如天宮的街景。就在這天晚上,潮劇戲班再一次點燃了所有參加遊神活動人們的熱情。
膾炙人口的鄉間小調,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紛紛上演。有時候遇到人們都會唱的段子,台下的觀眾也跟著一齊演唱,聲音傳出好幾裏,將更多人的吸引到了戲台周圍。
這一天的表演剛剛結束,很多被潮劇吸引的名流士紳以及海外華僑立刻找到戲班的班主,邀請潮劇班前往各種各樣的場合進行演出。
甚至潮劇在三月媽生節以及五月龍船節這兩個重要節日所有的演出都被人提前預定了。
時間終於到了正月底,人們早早的聚攏在潮劇戲班表演的廣場周圍等待著欣賞遊神活動最後一天潮劇戲班的演出。
當潮劇戲班快要開始表演的時候,這時候從台下走上來一個商人,在他的身後是6個仆人,這些人兩個人一組手中抬著大紅箱子。
戲班班主看到這種情景連忙從後台出來,走到前台,向商人作揖說道:“這位老爺,您這是?”
商人連忙還禮,口中說道:“班主,我是僑民,這一次回來看到了家鄉戲,心中非常激動。為了表示對你們的支持,我特意準備了一些演戲用得著的行頭,希望班主收下,也希望咱們的潮劇能夠越來越好。”
商人說完之後,讓人打開了箱子,班主一看,發現這箱子裏麵的東西完全都是高檔絲綢所做成的。不但質地優良,而且做工精細,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戲班班主連忙拜謝商人,商人搖搖手說道:“班主,我還有一事相求,家父歲數已經古稀,行走不便。我誠摯地在這裏邀請您的戲班在五月龍舟節過後,到新加坡為家父表演家鄉戲,戲金不用擔心,來回的路費我也全包了。”
台下的人聽到了戲班竟然接到了來自國外僑民的邀請,立刻就大聲的附和起來:“答應他,答應他。把咱們的潮劇帶到國外去,讓他們都看看咱們的潮劇。”
在人們的呼喊聲中,班主答應了僑民的邀請,並且在五月龍舟節之後,帶著戲班前往新加坡演出。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出國演出,讓潮劇立刻在新加坡紮根,成為了人們無法割舍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隨著潮劇越來越紅火,福建、台灣、香港東南亞,甚至美國和加拿大都有潮劇的身影。潮劇在人們眼中是潮州文化向外延展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
[旁注]
正月 農曆的第一個月一般稱為“正月”。 正月,又稱“孟春”、“端月”、“陬月”、“柳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自漢武以來,曆代均沿用夏正,即以寅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新年、元旦。
遊神 是人們在喜慶節日裏諸如元宵,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裏將神像抬出來遊街,認為隻有讓神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才會保佑四方百姓。在潮汕一帶,遊神活動最隆重的莫過於遊“安濟聖王”。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花燈 又名“彩燈”、“燈籠”,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媽生節 潮汕沿海各地遍立“天後聖母”廟。農曆三月廿三為聖母神誕,俗謂“媽生”,皆極隆重;演戲謝神,尤以漁民區為甚。天後聖母是媽祖眾多稱號之一,潮汕人供奉的天後聖母指的就是媽祖。
絲綢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是中國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閱讀鏈接]
潮汕地區民間祭祀的風俗非常興盛。每當在祭祀的時候,人們就會安排很多的演戲活動,這些演出活動都是圍繞著祭祀活動而舉行。
祭祀活動的對象大抵兩個方麵: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稱“地頭神”以及其他各類神明。
潮汕地區有他特有的人文特點,自古以來一直是“聚族而居”,所以在潮汕地區宗祠和神廟也就是俗稱的“老爺宮”星羅棋布,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同時祭祀活動也很有組織。宋元兩代以前每逢祭祀須“奏音聲、以謝神貺”,大概到了明代以後,這種“奏音聲”便多被戲曲潮劇所代替。